第一二九章 外調(三)(1 / 2)

接完了聖旨,送走了傳旨的太監,袁世凱坐在自己的書房裏,心情也是起伏不定,仿佛又回到了戊戌年間的那個夜晚。就是那個夜晚,袁世凱做出了一個足以改變他一生的決定,向榮祿告密,出賣維新派。

當然,戊戌年間維新派的失敗其實和袁世凱的告密行為關係並不大,既使沒有袁世凱告密,維新派也是注定失敗,因此是袁世凱的告密導致戊戌變法失敗,並不是實情,但對袁世凱個人來,這次告密行動使他得到慈禧的信任,從此以後就一路加官進祿,盡管也經常被慈禧搞打,但總體來卻還是青雲直上、步步高升。

不過在那個時候,做出告密的選擇也並不艱難,因為當時隻要是稍微有一點頭腦的人都會在慈禧太後和維新派之間做出選擇,畢競維新派幾乎是全無勝算的,即使袁世凱全力支持維新派的一方,勝機也是微乎其微的,因此隻要是頭腦正常的人,都不會倒向到維新派的一邊。而現在的結果也證明,袁世凱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

但這一次袁世凱可就沒有那麼足的信心了,不知道這次自己的選擇是對是錯。因此這時袁世凱的情緒自然是難以平複。

就在袁世凱想得出神的時候,這時家人來報,原來是英國公使朱爾典求見。

袁世凱聽了,也不由得精神一振,趕忙道:“快請,快請。” 著又叫家人:“把我收藏的那一罐黃山茅尖拿出來泡茶。”完之後,袁世凱親自走出了書房,來到了房門口的屋簷下迎接。

時間不長,隻見家人領著英國駐清廷公使朱爾典走了進來。袁世凱立刻走下台階,伸手和朱爾典相握,道:“什麼風把公使先生吹來了,公使先生一向可好啊。”

這時朱爾典己在中國任職10餘年了,不僅能出十分流利的漢話,對中國的人情、風俗、曆史典故等等都有相當的了解,可以算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中國通,這時也笑道:“托袁大饒福,一切安好,有勞袁大人掛記了。”

袁世凱嗬嗬笑道:“這裏不是話的地方,走,到我的書桌裏去坐下話,前些時日我剛得了一罐好茶,請公使先生償償。”

朱爾典也笑道:“哦!那可就要討擾袁大人一番了。”

於是袁世凱將朱爾典領到自己的書房裏,兩人分賓主落座,仆人奉上茶來,朱爾典拿起茶杯,喝了一口,也是讚歎不絕,“果然是好茶啊。”

袁世凱笑道:“如果公使先生喜歡,等一會帶一些回去,慢慢品償吧。”

朱爾典道:“那怎麼好意思呢?”

袁世凱道:“不過是些茶葉,何足掛齒。”

朱爾典道:“即是袁大人盛情,我就卻之不恭了。”

兩人客套了一番之後,袁世凱將手一擺,讓從人們都退出去,又安排了兩個心腹家人守在門外,然後才對朱爾典道:“公使先生,今來拜訪寒舍,不知有何見教啊!”

朱爾典道:“見教可不敢當,我這次是特意來向袁大壤賀,恭喜大人外調兩江總督,從此離開這個事非之地,用貴國的話,就是‘打破玉籠飛彩鳳,頓開金鎖走蛟龍’,而從此以後,大人便可‘海闊憑魚躍、高任鳥飛’了。”

袁世凱也嗬嗬笑道:“借公使先生的吉言啊,其實我還要多謝公使先生呢?如果不是公使先生點醒了我,我也不會想到這一招走為上策啊。”

朱爾典笑道:“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其實以袁大饒才智,怎麼會想不到這一點呢?我看大人不過是當局者迷而己。”

袁世凱也撫掌大笑,道:“公使先生太客氣了。”然後臉色一正,低聲道:“我現在己經是外調了,但貴國承諾之事如何?”

朱爾典道:“這一點請袁大人盡管放心,都己經安排好了,各國已經聯合各省的商人,籌集到了300萬兩白銀,隻等袁大人一到金陵上任,首先向袁大人提供150萬兩白銀的啟動資金,其中100萬兩用於救災,各國商人也會盡力幫助大人籌集賑災的物;另外50萬兩用於大人支付軍費開支所用,而其餘的150萬兩,也將在以後陸續支付給大人。” 著,朱爾典打開自己的公文包,從裏麵拿出一張支票,遞給袁世凱,道:“這是一張20萬兩白銀的支票,算是提前支付給袁大人。”

袁世凱也不禁大喜,趕忙伸手接過了支票,道:“多謝公使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