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七章 合肥見聞(一)(1 / 2)

“九月裏九重陽哎!收呀收秋忙!

穀子呀那個,糜子呀啊,鋪呀鋪上場。

紅個旦旦的太陽哎!暖呀暖堂堂!

滿場的那個新糜子啊,噴呀噴鼻香。

新糜子場上鋪哎!鋪呀鋪成行!

快鋪起那個來打場啊,來呀來打場。

你看那穀穗穗哎!多呀多麼長!

比起了那個往年來啊,實呀實在強。”

袁世凱騎在馬上,聽著道路兩邊的農田裏傳來的歌聲,放眼看去,隻見在農田裏滿是勞作的農夫。男女老幼全都齊上,年壯年男女忙著給田地除草、驅鳥、澆水、施肥,老人和孩孑則是送飯、送水、幫著打下手。

由其是在好幾處田地裏,都可以看見一群年齡約13、4歲的少年,穿著統一服裝,背著水罐,舉著各色的旗幟,在田埂中穿梭來往,一邊給耕種的農夫送水,一邊還大聲齊唱著歌,雖然詞曲普通,但亦有另一番滋味,由其是詞曲頗為應景,不少耕作的農夫也在一起跟著哼唱,而旗幟上寫著如“辛苦一個月,歡喜過新年”、“咬牙堅持苦幹,力爭取得大豐收”“一份汗水、一份收獲” 之類言辭簡單、淺白,但卻很是鼓舞士氣的話語,書寫頗為幼稚,一看就是少兒的筆體, 不時還引得眾人一陣歡笑,雖然田間勞作繁忙辛苦,但卻是處處都充滿了歡聲笑語。

袁世凱也打聽過,原來這些少年是來自附近縣城的學生,這是在農忙季節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並且為農民最後一個月的工作加油鼓勁的。

而見到軍隊在田間大道上經過,農民也不驚慌,依舊耕種如故,連婦女都沒有躲避,還有不少農民揮手向軍隊打招呼,而隨同袁世凱軍隊一起行進的人民軍也都紛紛回應農民,有時見到有農民攜帶的東西太多,行動困難,士兵們還會上前幫一把忙。

進入華東**的地界己有3、4的時間,這時己是九月季節,雖然還未到秋收之際,但卻也進入農忙時節,沿途的道路大半是在農田中穿過,所見到的場景也是大同異,基本都差不多。

袁世凱也頗為意外,雖然他現在位高權重,但也時常下鄉入村,畢竟農村在這個時代的中國還是占主導地位,無論身份多高的人,都難以完全脫離農村,而在清廷的統治之下,鄉民農民也會在耕種時笑,但那更多的是一種苦中取樂的無奈心態,而這時所見,卻能夠看出,這些在由間耕作的農夫的歡喜快樂是發自內心,而且在清廷的治下,農民見了軍隊都是避之不及,北洋新軍算是清軍中軍紀好的軍隊,但所到之處,也僅能做到不擾民,但像人民軍這樣和農民關係融洽,是以前袁世凱幾乎從未見到過的。

不僅如此,沿途經過村莊都可以見到,田舍之間、炊煙嫋嫋,雞犬相聞,牽牛趕羊,駕車挑擔亦時時可見,到是頗有田園之樂。偶爾經過鄉鎮集市,也是門市眾多,商品琳琅滿目,人頭湧動,熱鬧非凡。一路行來,各處的情況皆是大同異。

這時隻聽身後有韌聲道:“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桃源之景,想來也不過如此啊。”

袁世凱心裏一顫,回頭看時,原來話的人是王士珍,而他剛才所的,正是【桃花源記】的句子,心裏一動,回過頭去,道:“聘卿以為華東**的民風如何呢?”

王士珍在馬背上微一欠身,道:“慰帥,中原之地曆來貧脊,而華東**得河南之地,不過2、3年的時間,竟然能夠將這裏治理得百姓豐足、安居樂業,可見其治理能力,仍是相當高明的。文景、貞觀之治,大約也不過如此吧。”

袁世凱也點零頭,道:“我和海處華人打交道己有6、7年,雖然也聽過他們不僅善於練軍,也善於治理,這幾的所見,果然不假。”

王士珍歎道:“如今海外華人其勢己成,而且民心歸附,大清恐怕真的無藥可救了嗎!”

袁世凱看了王士珍一眼,道:“大勢如此,非是人力所能挽回的,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也不過是盡人事聽命而己,倘若當真是命如此,聘卿也不必耿耿於懷,順其自然也就是了。”

王士珍又歎了一口氣,道:“慰帥所言極是,士珍雖微有學識,但也無力改換命,隻可惜三百年的江山,終究是到頭了。”

雖然袁世凱對王士珍相當信任並倚重,由其是在北洋新軍初創時,軍務大事幾乎都要和王士珍協商,而對王士珍的建議幾乎是言聽計從,但這次袁世凱到兩江上任,就算不是背叛清廷,但實際是是放棄清廷,因此知道袁世凱打算的人極少,隻有像徐世昌這樣,和袁世凱從相交,絕對信任的人才知道底細,北洋新軍雖是袁世凱一手創建,但袁世凱也不敢將實底告訴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