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地方官員有袁世凱背書,不必承擔失地之責,但袁世凱作為地方督撫大員,親自下令地方官員棄地,按照清廷的律法,也是重罪,因此有人將此事上報到北京去,告袁世凱喪土失地,勾結叛逆,誤國叛君之罪。
袁世凱這些年來在官場上一路順風,平步青雲,雖然他為人圓滑,善於結交,拉隴了許多人,但也同樣得罪了不少人,由其是清廷的宗室權貴,幾乎都是對袁世凱恨之骨,許多人正在盯著袁世凱,尋找他的不是之處,現在這樣好的罪狀送上門來,那還不借題發揮,趁機徹底將袁世凱整死。
於是在清廷立刻軒起了一股彈亥袁世凱的風潮來,一時彈亥的折如雪片一般飛進皇宮中,更有甚者在折子中列舉了袁世凱的十二條大罪,要求清廷立刻將袁世凱拿下處斬。雖然袁世凱在北京也有不少盟友,但苦於這次幾乎是罪證確鑿,幾乎無可辯解,唯一能的就是事關重大,不可輕下決定,等調查清楚再作決定也不遲。
但就在這時,袁世凱的報捷也傳到了北京,在報捷中,袁世凱稱自己率軍出擊,進攻安徽太平府治所當塗縣,與人民軍連戰三陣,每陣皆親冒彈矢,臨陣指揮,將士們跡舍身忘死,奮勇殺敵,逐攻破當塗,收複太平府,三戰計斬首人民軍2000餘眾,所俘亦不下千人,所得槍械武器旗幟等不可計數。
這份報捷傳到北京之後,給袁世凱在北京的盟友們打了一針強心劑,同時他們也都收到了袁世凱的密信,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於是也都紛紛上拆,開始為袁世凱分辯。
而宗室權貴自然不甘就此作罷,於是再次軒起彈亥袁世凱的**,稱勝不足抵袁世凱的失地之責,當然也有人上折稱袁世凱是假稱勝利,實則大敗,有意欺騙朝廷,其罪當誅。
但隨後袁世凱的捷報連傳,又相繼收複寧國府、池州府,廣德州等地,而且每次捷報都影血戰”、“死戰”、“死傷無數”、“屍伏遍野、血流成渠” 等字樣,以顯示戰場的激烈,同時對袁世凱自身的描述無不是“親冒彈矢”、“身處險地、誓死不退”,“親掌火銃,擊斃賊匪數十人” 等表現自己作戰勇敢的詞句。
同時袁世凱也對自己下令放棄江北之地進行了分辯,稱因大江所隔,華東**的水師皆為鐵甲戰艦,而安徽水師己全軍覆沒,江蘇水師隻有木船,無法在江中與華東**的水師相抗衡,因此隻能暫時放棄江北之地,先全力收複江南之地,待穩固江南之後,再圖收複江北之地雲雲。
雖然宗室權貴仍然遏力的攻擊袁世凱,但這時己是三鼓而竭的地步,因為攻擊的力度己經被大大的削弱,反到是袁世凱在北京的盟友們卻開始反擊,在此消彼漲之下,雙方的聲勢也大體持平。
而就在這時,袁世凱的捷報再次發到北京,這次是收複徽州府,將安徽省的江南之地全部收複過來,同時還回師蘇州府,擊退了由上海進攻的人民軍,並且在是役,袁世凱親身上陣指揮,身中三彈,猶自堅守陣地不退,才終於擊退人民軍的進攻,不過由於傷勢過重,隻能回南京養傷,同時收複江南之地,軍隊傷亡重大,陣亡將士達6000餘人,加之大江攔截,隻能暫時休兵罷戰。
盡管這時在北京,清廷的宗室權貴仍不甘心,猶自在拚命攻擊袁世凱,有他假冒戰功,有他和華東**有勾結,有他欺瞞朝廷等等,但己是大勢巳去,因為從表麵上看,袁世凱確實是收複了江南之地,而放棄江北之地的理由也是得過去的,畢竟長江險,沒有一支強大的水師,確實誰都沒有辦法,另外清廷和華東**也鬥爭了幾年,可以是屢戰屢敗,這次袁世凱這次算是打了幾個勝仗,確實是十分難得,由其是袁世凱還在戰場上受傷,更是給袁世凱增添了幾分悲壯之氣,因此清廷最終下旨嘉獎袁世凱,進爵一等忠毅候;並蔭恩袁世凱的長子袁克定江蘇四品知府候補,加爵騎都尉;次子袁克文六品京官候補,加爵雲騎尉。
雖然無論是給袁世凱增加的頭銜,還是兩個兒子的蔭恩,都是虛職,沒什麼實際的權力,畢竟現在袁世凱是以軍機大臣的身份出任地方總督,官職實際差不多己經到頭了,再高也高不到那裏去,但這代表了清廷的態度,算是認可了袁世凱的功勞,以及不計較他放棄江北之事的過失,也為這段時間己來,清廷中針對袁世凱功過的爭吵劃上了一個句號。
其實以慈禧的頭腦和閱曆,那看不出其中的貓膩來,這分明就是袁世凱和華東**做的一筆交易,就是用江北換江南,要不然就憑袁世凱的本事,能打得過人民軍嗎?那可是連英法日俄這樣的列強都做不到的事情。但現在清廷對南方的控製力基本所剩無幾了,得不客氣一點,就算是現在袁世凱在南方公然舉旗造反,清廷也拿他沒有一點辦法,難道還能出兵去征討袁世凱嗎?別的不,就是大軍怎麼過河南省去?現在清廷除了袁世凱之外,還有誰能有那麼大的麵子,能夠從華東**的領地內通過;另外不管怎麼,從表麵上看袁世凱確實是收複了江南之地,這也就交待得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