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零章 德國之行(二)(1 / 2)

在火車上的時間較長,江勇濤向徐濟超、李三傑彙報了這段時間以來,德國**的態度。

訪問華東**結束之後,德國**對訪問的成果進行了認真的討論,最終還是認為可以接受華東**提出的結伴關係,取代德國計劃和華東**建立的結盟關係,因為華東**和德國確實距離太過遙遠了,很難有效的進行聯合行動,另外兩國的利益也不盡完全一致,現在德國的對手主要是英國、法國,俄國雖然也加入四國同盟,但德國一直將俄國視為四國同媚薄弱環節,是可以拉隴的對像,另外俄國在遠東戰爭中的拙劣表現,也讓德國在心裏把俄國的份量又削減了大半,更是不會把俄國視為主要對手了,至於日本,遠在萬裏之外,根本不足為慮。

華東**的情況恰恰相反,對手主要是日本、俄國,英法二國離華東**較遠,實際的威脅並不大,但現在囚本、俄國都已被華東**打殘了,10年之內基本難以恢複元氣,甚致是俄國在遠東的要地,故此日俄的實力遠不及英法,華東**隻靠自身的力量,就足以對抗二國了,根本沒有和德國結媚必要性。因此就算是雙方免強結了盟,但關係也未必長久,意大利也和德國結盟,而現在早就和德國二心了。

德皇威廉二世雖然不算是一個靠譜的政治家,但也不是無能之輩,這些道理他也是明白的,盡管剛開始的時候,隻想著和華東**結盟之後,可以利用華東**牽製俄國這樣對德國有利的一麵,但忽視了一但結盟,義務是雙向的,一但華東**對外發生戰爭,德國也必須盡盟友的義務,就像這次遠東戰爭,如果德國和華東**結了盟,勢必就會被卷入這場對自己完全沒有任何利益衝突的戰爭。

這麼一來,華東**的結伴策略無疑就更適合華東**和德國的關係,結伴之後,雙方增強互信和合作,重大行動前互相通報,在國際事務中互相支持,但各自的決策卻是以自已的利益為主要考慮,這樣的關係也很不錯了,在去年為解決摩納哥危機而舉行阿爾赫西拉斯會議中,參會的13個國家中,隻有奧匈帝國支持德國,結果讓德國碰了一鼻子灰,白折騰了半,如果當時德國多幾個支持者,也不會是那個結果。

另外德國對華東**提出的殖民地交換也很感興趣,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並不多,隻有大約240萬平方公裏左右,和英法俄三國都超過千萬平方公裏的殖民地相比,當然是相差甚遠,而且其中超過200平方公裏都在非洲,分別是德屬東非,包括坦桑尼亞、盧旺達、布隆迪、肯尼亞南部及莫桑比克東北部地區;德屬西非,包括喀麥隆、多哥、加納東部地區;德屬西南非,包括納米比亞。

雖然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麵積也不算,但一來是地方分散,就是這200餘平方公裏,還總共分成了4大塊,其中德屬西非是分成兩塊地區;二來是這些地區都不怎麼樣,雖然資源也算豐富,但環境惡劣,社會發展程度,絕大部份地區基本都還是原始地貌、人口少極為稀少。

在這個時代,非洲的好地方主要在南北兩頭,北部的地中海沿岸地區包括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埃及等地區,一直都和歐洲有緊密關係,社會發展程度較高,人和也較多,由其是一東一西,把持著蘇伊士運河和直布羅陀海峽,這兩個地中海的入口,戰略價值極大,但但被英法意等國瓜分;再就是南部的南非地區,因為盛產黃金和鑽石,英國為此發動了兩次布爾戰爭,花費了極高昂的代價,才拿下了這塊殖民地。雖然布爾戰爭被視為英國霸權的轉折點,但在布爾戰爭後,英國將南部非洲的殖民地連成一片,控製了非洲最南賭好望角,成為英國海外最重要的前哨基地之一。而且英國獲得了南非的金礦,使得倫敦迅速成為全球金融業和黃金交易的中心,因此實際的收獲相大豐碩。而相比德國在非洲的這幾塊殖民地則頗有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隻能算是聊勝於無。

而德國在亞洲的殖民地基本都集中在太平洋西南區,分別是德屬新幾內亞、包括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東北部,新波梅拉尼亞、俾斯麥群島、所羅門群島北部、卡羅來納群島、帕勞、馬裏亞納群島及馬紹爾群島等地區;德屬薩摩亞,包括薩摩亞群島西部、加羅林群島、密克羅尼西亞、帕勞、馬裏亞納群島;德屬蘇西威,包括蘇拉威西島的南部半島、以及爪哇島東北部的馬都拉島。這一塊殖民地是德國調停遠東戰爭之後,華東**和荷蘭議和,荷蘭感謝德國而轉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