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五章 德國海軍戰略(三)(1 / 2)

在舊時空裏,從徳國戰列艦和英國戰列艦的性能對比來看,德國戰列艦的裝甲防護上要勝出一籌;而在航速上,如果不算快速戰列艦,則相差無幾;但在火力上,德國戰列艦則明顯不如英國戰列艦。英國戰列艦從前無畏開始,主炮都是從305毫米起步,而徳國的前兩型無畏艦,拿騷級和赫爾戈蘭級兩型戰列艦主炮隻有280毫米,隻到第三型無畏艦凱撒級才用上了305毫米,而這時英國己連續開發出343毫米、356毫米、381毫米等主炮,並裝配後續的各型戰列艦,而德國隻到一戰前的最後一型無畏艦,巴伐利亞級才由305毫米直接跳到了381毫米。

這樣的性能差別,是由於徳國和英國對海軍的認知和理解不同,德國認為自己的海軍實力偏弱,因此側重於加強軍艦的防護力,以確保軍艦的生存力,在戰爭中受再重的傷損,但隻要不是被擊沉,拖回港口也能修複,要比重建一艘軍艦劃算;而德國海軍預想的交戰環境主要是在北海,這裏的海域範圍狹,氣象條件惡劣,觀瞄距離有限,炮戰距離也不會很遠,火炮射速,相對口徑與射程的重要性要高得多。於是選擇口徑偏,但射速偏快的火炮,省下的噸位都用來增加裝甲。

而英國海軍家大業大,就算損失幾艘也不會傷筋動骨,而且英國海軍是全球作戰,麵臨各種各樣的作戰環境,因此優先選擇加強火力。另一方麵,英國對海軍的認知和理解是,戰列艦的發展規律是噸位越建越大、防護越來越強,交戰距離也越來越遠,5年前建造的戰列艦,噸位隻在噸左右,而現在基本奔噸以上了,而艦炮自然也不能一成不變。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英國饒眼光確實正確,艦炮口徑增大的趨勢不可逆轉,但等德國明白過這個道理,建造巴伐利亞級配備了380毫米的艦炮,但也為時己晚,因為一戰開始,德國的資源大量投入到陸軍,原定建造4艘的巴伐利亞級戰列艦隻完成了2艘,還都錯過了日徳蘭海戰。

其實德國的火炮技術絲毫也不弱於英國,作為大陸軍國家,德國一向重視火炮技術,這一時期研發出攻克列日要塞,口徑達420毫米的大貝爾塔炮,因此隻要觀念跟上了,研發更大口徑的艦炮,是完全做得到的。

舍爾道:“那麼上校認為,徳國的下一型戰列艦,需要多大口徑的艦炮呢?”

黃哲道:“英國己經開發出了13.5英寸的艦炮,我們建議徳國一步到位,直按研發350毫米的艦炮。”

提爾皮茨道:“裝配350毫米的艦炮,需要多大噸位。”

黃哲道:“這一型軍艦的估計噸位在噸左右,裝配8門350毫米的艦炮,航速為25節。”

德國的海軍軍官們又是一陣吸氣的聲音,華東**為徳國設計的赫爾戈蘭級戰列艦的設計噸位隻有噸,這一下就上升到了噸的級別。不過這一型軍艦一但建成,無疑是將超過英國的同類型軍艦,讓徳國在與英國的海軍造艦競爭中再度領先,還是讓軍官們頗為興奮。

提爾皮茨沉默了一下,道:“好吧,不過相關的技術問題,我要向有關的部門谘詢一下,才能確定下來。”

黃哲點零頭,道:“那麼我們再來第三點,破交。英國是一個島國,國內的資源貧乏,所有的戰爭、生活物資都需要海外殖民地供應,因此對海上的運輸線極為依賴,英國稱之為海上生命線,這一點也不為過份。而這恰恰就是英國的弱點所在,針對敵方的弱點下手,是戰爭的常識,破交戰不僅能削弱英國的戰爭能力,而且還能迫使英國將更多的兵力投入海上護航,反破交的任務中,從而削弱了封鎖德國海軍的兵力,也可以這是另一種削弱英國海軍的戰術。”

黃哲到這裏,許多德國的海軍軍官們又露出了興奮的神情來,畢競相對於和英國的主力艦隊決戰,破交戰似乎更輕鬆,也更為現實一些。

看到德國的海軍軍官們,黃哲接著道:“不過破交戰也並不是那麼容易的,要想打好破交戰,需要認真的準備、以及專業的軍艦。”

其實對於德國海軍來,破交戰確實是比和英國進行艦隊決戰更現實的選項,而且在舊時空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海軍在破交戰方麵還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由其是德國的無限潛艇戰,給英國施加的壓力遠遠超過主力艦隊,也為德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表現挽回了不少麵子,證明海軍並非真的一無是處,因此後世不少極端觀點認為德國根本沒有必要發展主力艦隊,而是應將海軍資源全部投入到破交戰中,或許可以幫助德國在一戰中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