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英法二國就回複訪問團,表示同意華東**的決定,在徐濟超結束了對荷蘭、比利時二國的訪問之後,正式向訪問團發出訪問的邀請。這也是訪問的慣例,首先發出一個意向,等雙方都協商得差不多之後,再發出正式的邀請,以免因雙方協商不一致,而造成的國家之間的矛盾。
而對於英法二國來,這個程序就更為重要了,本來英法二國主動邀請華東**訪問,就己經是自降身價了,如果邀請再遭到華東**的拒絕,那麼英法兩國的**,估計會被民眾的口水淹死。而等到華東**確認之後,再發出邀請,也就可以確保萬無一失了,同時還可以避免華東**先訪問荷蘭、比利時兩國,再訪問英法的尷尬局麵。
於是在雙方協商好之後,徐濟超又從德國出發,訪問荷蘭、比利時兩國,這兩個國家都不大,加起來也不到10萬平方公裏,而且華東**和這兩國也沒什麼好談的,畢競荷蘭、比利時在國際社會中的存在感並不高,和華東**也沒有什麼利益糾纏,這次訪問純粹就是順帶著兩國蹭個熱點,和兩國的官員會談,也無非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之類的內類,因此徐濟超對兩國的訪問時間並不長,隻用了5時,就完成了對兩國的訪問,又回到德國。
而徐濟超剛回到德國,就收了英法兩國**的訪問邀請,於是隻在徳國休息了一,就又開啟了行程,訪問英法兩國。當然在出訪之前,徐濟超又拜會諒國首相畢洛,向他解釋自己是這次受邀訪問英法,隻是一次普通的例行訪問,因為華東**派遣使團來歐洲一次也不容易,因此爭取能夠多訪問幾個國家,請徳國不必多想。雖然華東**訪問那個國家是自己的內政,不需要看德國的臉色很事,但這次出訪卻是借德國為起點,而且剛剛和德國建立了夥伴關係,當然也要照顧一下德國的情緒。
其實徳國對徐濟超訪問英法兩國的行動是不滿意的,因為現在徳國和英法兩國的敵對情緒日益嚴重,自己請來的貴賓去卻訪問敵國,換誰心裏也不會高興,而且徳國人心裏也都淸楚,英法兩國在這個時候邀請華東**去訪問,肯定是想分化華東**和德國的關係,雖然現在兩國己經建立了僅次於盟友的夥伴關係,但就是結盟了也會有變的,意大利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萬一英法兩國開出比德國更優厚的價碼呢!難保華東**不會有反複啊。
不過這是華東**的外交行動,德國也不好阻攔,而且現在徳國也需要華東**的幫助,加上徐濟超還特意向德國進行解釋,也算是給諒國足夠的尊重,因綽國也不好再什麼,還得給訪問團提供幫助。
雖然這次訪問英法兩國是臨時起意,而且現在華東**和英法的關係也比較緊張,但英法不同於奧意荷比諸國,在這個時代,英法二國都是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因此這次訪問也不能太隨便了,畢競華東**也不想和英法二國的關係一直緊張下去,如果能夠緩和,當然是再好也不過了。
於是這次訪問團除了李三傑帶走訪問奧斯曼帝國的人員和辜鴻銘帶隊的文化組之外,其他的留德人員幾乎全體出動,包括兩個軍事組也帶去了一大半,因此可以是除諒國之外,最大規模的訪問團了。
盡管英法訪問是一起答應,但訪問還是有先有後,最終決定的秩序是先訪問法國,再訪問英國,這是因為德法相鄰,有陸路可以直通,而英法兩國對這個秩序也沒有異議,畢竟兩國現在關係正密,不會在意這一點點差別。
一行人員在柏林乘火車來到德法邊境,換乘法國的火車,直奔到達巴黎。雖然法國對使團一行的歡迎儀式沒有德國、奧匈帝國那麼盛大隆重,但基本的外交禮儀還是到位了,由外長親自在火車站迎接,也安排了儀仗隊,因此徐濟超也還滿意。
而且這次法國還專門組織了1、200餘名僑民、留學生等一起在火車站歡迎訪問團一行,這是德國、奧匈帝國所沒的優勢,因為法國是最早和中國接觸的國家,同時又是歐洲的老牌帝國,也是歐洲的文化中心,因此現在法國也有一些華僑,和不少留學生,拉出1、200多號人來,並不是什麼難事。同時也算是向華東**釋放了一個善意。
嚴格來這些僑民、留學生基本和華東**並無關係,他們實際都是清廷的子民,不少人都還留著辮子,但華東**打贏了遠東戰爭之後,讓海外華僑也深受鼓舞,畢競隻有在海外生活的人才知道,自己身背後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是多麼重要。當然也有少部華僑依然對清廷死忠,但大部份海外華僑基本都認同了華東**,將華東**當作自己的國家,還有許多留學生都計劃回國之後,到華東**管轄的地區去工作發展,因此這次法國組織華僑迎接華東**的訪問團,很輕鬆就拉出來2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