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在尼古拉二世猶豫不決的時候,英法兩國給了沙皇沉重的一擊,兩國聯合向俄國發出了警告,不要和華東**發生直接發生衝突,同時一但俄國和華東**發生戰爭,兩國將拒絕履同盟協議,並停止對俄國的資金援助。沙皇心裏自然是十分惱火,但在這個時候也無可奈何,畢竟現在俄國需要英法兩國的資金援助。
有了英法兩國的背書,有些頭腦清醒的俄國大臣們也都紛紛向沙皇進言,不要輕易和華東**進行戰爭,國防委員會主席、王叔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陸軍大臣蘇霍姆利諾夫連袂向尼古拉二世發出了警告,在這個時候和華東**進行戰爭,俄國根本沒有勝算;而首相兼內務大臣泵?阿爾卡季耶維奇?斯托雷平甚致以辭職相威脅。
麵對這麼多大臣的反對,尼古拉二世也終於冷靜了下來,王叔和陸軍大臣到還不算什麼,俄國的將軍有的是,但斯托雷平要是辭了職,那可就麻煩大了。原來維特簽定了【哈爾濱條約】回國之後,便辭去了職位,從此退出了政壇,而接替維特的就是斯托雷平,沙皇對他是寄於了厚望的,希望他能主導俄國的經濟改革,讓俄國擺脫現在的經濟困境。
不過斯托雷平上任之後,並沒有立刻著手進行經濟改革,而是以莫須有罪名指控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策劃叛國,逮捕了社會民主工黨的65名杜馬代表,把他們流放到西伯利亞,並強行解散第二屆俄國國家杜馬,重新舉行國家杜馬的選舉。
國家杜馬也就是俄國的議會,是1905年發生流血的星期慘案之後,俄國**對要求變革的社會進步人士所做的妥協的產物。到1907年,先後進行了兩次國家杜馬的選舉,大量社會活動家,進步人士黨派通過選舉進入國家杜馬,並以國家杜馬為平台,要求俄國取消沙皇專製,進行憲製改革等,並鼓動其他杜馬成員,以反對**的決策為手段,脅迫**接受這些要求。
但舉行國家杜馬的選舉隻是尼古拉二世為了應對危機、緩和矛盾時的權宜之計,但尼古拉二世當然不願放棄手裏的權力,進行憲製改革,而且在遠東戰爭結束之後,俄國得到了英法的資金援助,國內的局勢也趨向緩和,危機也下降了許多,因此沙皇和國家杜馬之間的矛盾也開始激化起來,而斯托雷平對付國家杜馬的強硬手段,自然是正合沙皇的心意。
在第三屆國家杜馬的選舉中,斯托雷平提高了權貴階層的選票權重,減低平民階層的有效票數及價值,因此大量擁護沙皇統治的貴族被選為杜馬,從而使國家杜馬傾向於與**的合作,取消沙皇專製,進行憲製改革的要求也漸漸平息下來。隨後斯托雷平這才開始著手進行社會、經濟改革。由於斯托雷平解散第二屆國家杜馬的強硬手段,得到了沙皇的充份信任,加上有英法的資金援助,因此改革也進行的頗為順利,初步己取得了一些良好效果。
但這個時候如果斯托雷平去職,那麼俄國的改革也必將半途而廢。尼古拉二世的才智雖然平庸,但畢竟不是完全的糊塗之輩,何況在歐洲各國發生了多次社會革命,數位君主人頭落地,也給了他足夠的警示,雖然現在俄國的局勢是穩定了下來,但隱患仍在,這次雖然是躲過去了,但下一次矛盾再激化,結果如何就難了,因此不進行改革是不行的。
但改革也不能亂改,更不能什麼都改,沙皇的權力,羅曼采夫王朝的統治是不能動搖的,而現在的俄圄除了斯托雷平之外,還真肘沒有人能夠主導俄國的改革。因此斯托雷平以辭職相威脅,尼古拉二世也能妥協,當然也是正好順著這個台階下。
於是尼古拉二世下令,再次向華東**重申,俄國沒有,也不會支持蒙古,更不會幹涉中國的事務,請華東**放心;又要求派駐蒙古的俄國軍官,不得參與蒙古與華東**之間的戰爭,隻能留在庫倫,幫助蒙古訓練軍隊、製定作戰計劃等等,但不得隨軍隊出擊,指揮蒙古軍隊戰鬥,以防在戰場上被人民軍抓住口實;然後再下令駐守遠東的俄軍,保持克製,嚴守疆境,不得越境,不得挑恤人民軍,以免引發戰爭。
這幾條措施發出之後,俄國上下也都鬆了一口氣,總算是服了沙皇,如果這樣還不能避免戰爭,那就是華東**鐵了心要戰爭,俄國也隻能奮起應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