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光緒的那點小心思,怎麼瞞得過慈禧。而且慈禧在心裏還嘲笑光緒太天真了。五大臣留洋考察歸來後,慈禧不僅詳細的看過他們的報告,而且還從多方麵了解憲製的真正含意,如招見各公使夫人,還有在五年前擔任皇宮禦前女官德齡、容齡姐妹。
由於這對姐妹的父親裕庚清朝貴族、外交官,1895年擔任日本公使3年,後又任法國公使3年,這時期間兩人均隨父在外國生活了6年,由於裕庚的性格較為開通,支持兩個女兒學習國外文化,因此姐妹倆在這6年中大開眼界,對歐洲的社會、文化、政治都有相當的了解,由其是德齡,更是精通八國外語,還曾跟隨現代舞蹈大師鄧肯學習過舞蹈。
庚子國變之後,清廷推行新政,慈禧從慶親王口中得知裕庚的女兒通曉外文及西方禮儀,於是下旨召裕庚夫人帶同德齡、容齡姊妹入宮覲見,後任命姊妹為皇宮禦前女官,一方麵為自己與西方國家使節夫人們交往擔任翻譯,另一方麵也是做為了解國外情況的顧問。在1905年裕庚病故,姐妹倆出宮奔喪守孝,而在遠東戰爭結束之後,慈禧又將德齡招回宮中繼續任職,並封為山壽郡主,直到現在。
可以說慈禧對憲製的了解雖然並不完全透策,但也要遠多於光緒那種半吊子水平,慈禧對憲製的理解是,盡管憲製會對君主的權力進行相當的限製,但也會保留相當部份的權力,像德國、日本這樣的憲製國家,君主的權力實際並沒有太多的限製,所謂君主不能獨斷專行,主要還是因為國內有強豪勢力,君主和強豪勢力必須要達成一個平衡。但華東**不同於普通的強豪勢力,因此一但組成聯合**,華東**是絕不可能把權力讓給清廷的,那時清廷的皇室是死是活,還真就在海外華人的一念之間。
至於相信憲製能夠保護皇室的地位,慈禧根本就不信,做為清廷的實際權力者,慈禧從來不會將自身的安全寄托在製度、律法上,而是權力的平衡,從這個意義上說,慈禧對權力的理解,基本是透徹的,隻是慈禧光是能理解權力的意義,但卻沒有能使國家強大的能力,因此同樣是女性政治家,英國的伊麗莎白一世,俄國的葉卡婕琳娜一世可以名垂青史,而慈禧留下的卻隻是惡名。
但慈禧也清楚,光緒的想法雖然天真,但還是有幾分把握,原因就在於他是皇帝,那怕是個傀儡皇帝,但皇帝就是皇帝,這就是他最大的保護傘,如果海外華人要挾天子以令諸候,那到還真不會傷害光緒的性命。但那是光緒,而慈禧可沒有皇帝的名號保護,因此慈禧的安全誰來保障呢?
雖然慈禧讀的書到不多,但戲卻看了不少,因此【三國演義】的故事到是基本都知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候,到是沒有動漢獻帝,但漢獻帝身邊的什麼伏皇後、董貴妃、伏國丈、董國舅等人可都是被曹操殺了,那麼一但清廷和華東**組成聯合**,光緒或者還可以自保,但自己的安危就很難說了。
但這也並不表示慈禧就讚同南下遷都的建議,且不說慈禧也清楚,這一建議真的實施之後有多大的爭議性,就算是自己力排眾議,確定下來,這南下數千裏的路程,一路的顛沛流離,有多少變數危險,而且即便是到了南方,也並不表示就能夠安穩下來,因為清廷的根基是在北方,而南方早就是漢人大員的天下了,在庚子國變時,南方的督撫大員們就聯手整出一個東南互保來,根本就沒有把朝廷放在眼裏,現在之所以還臣服朝廷,一來是朝廷並沒有對南方的漢人大員過份緊逼,而漢人大員也需要朝廷這麵旗幟;二來則是有華東**這個大敵存在,因此現在雙方才相安無事,並且保持著表麵的君臣關係,但實際清廷對南方的約束力很弱。
慈禧掌權多年,深知權力的重要性,一但清廷遷都到南方,等於是失去了自己的根基,無論是在那一個省定都,恐怕是都會權勢大失,弄不好就又成了某個南方督撫大員手裏的傀儡了。而且華東**是決不會接受南北分治,一但他們整合好北方,就會立刻揮師南,盡收江南之地,那時還是逃不掉,因此盡管慈禧早就做好了跑路的打算和準備,但這是在萬不得己的時候才打算使用,而能夠不跑,最好還是不跑。
其實慈禧的要求也不高,自己都是年過70的人了,還能有幾天的活頭,隻要是熬到自己兩眼一閉,身後的事情也就管不著了,但現在華東**顯然不會給自己這個時間。不過隻要是自己的安危能夠得到保障,其實慈禧還是讚同和華東**合並成聯合**的,隻是什麼樣的保障能讓慈禧徹底放心呢?連她自己也不知道,因為慈禧所能夠想到的保障方式,在她看來都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