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二章 清廷末日(十六)(1 / 2)

秦錚看著光緒,臉色依然平靜,道:“其實我們執意要推翻清廷,也不完全是針對葉赫那拉氏或是清廷本身。”

光緒更是不解,道:“那又是為了什麼呢!”

秦錚道:“我們真正的目標,是要徹底推翻在中國存在了兩千餘年的帝製,建立共和製度。”

光緒呆了一呆,他萬萬沒有想到,華東政*府的真正目地竟會是徹底推翻帝製,這個結果實在是太令光緒震驚了,半響說不出話來,而心裏卻是百味交集,也不知是什麼感覺。

秦錚接著道:“中國的衰敗,雖然是從70年前的鴉片戰爭開始,但其實自從百年以前,就己經全麵落後於世界,而我們研究認為,中國全麵落後於世界,原因當然是多方麵的,但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中國皇帝製度。帝製之害在於把整個國家當作自己的私產,所謂‘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皆出於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亦無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始而慚焉,久而安焉。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受享無窮’;‘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曰:我固為子孫創業也。其既得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曰:此我產業之花息也。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光緒的全身一震,秦錚說的後幾句話,是出於明末大儒黃宗羲所著【明夷待訪錄*原君篇】中的句子,光緒在年幼時也曾學過,但當時老師教導他隻是作為對皇帝言行的警示,而秦錚卻將其理解成帝製之害,其實這兩種解釋都是成立的。隻是現在光緒沒法和秦錚去辯,而且辯也多半辯不嬴,雖然這幾句話和光緒對不上號,但用在慈禧身上,卻是可以應了大半。

頓了一頓,秦錚又道:“當然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始稱皇帝之後,帝製在中國存在了2000餘年,我們不否認在秦漢唐宋之時,帝製確定是最適合當時中國的製度,因此才有後來漢唐的盛世昌茂,但時代是在發展的,世界上其他的國家都在進步,當在世界進入近代社會之後,民智啟蒙,科技興盛,這個時候中國帝製顯然己經落後於世界,並且嚴阻礙了中國的發展,我們才要徹底推翻帝製,用一種全新的製度取代帝製,這也就是我們一定要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國的原因。”

光緒沉默良久,才道:“據我所知,英德俄日諸國均是君主製國家,而這四國均為當今世界之強國,可見帝製亦非不可使國家強大。”

秦錚道:“首先我國的帝製,與歐洲諸國的君主製大不相同,隻是其中的道理過於複雜,我今天就不細說,如果你對這些知識感興趣,明天我可以送幾本相關內容的書給你,簡單的說,我國的帝製,屬於中央集權製,皇權致上,而且在絕大多數時間裏,幾乎沒有製約皇權的其他勢力存在,而歐洲諸國的君主製度不同,有諸多的勢力足可以製衡君主的權力,因此在歐洲幾乎不存在一個可以支手遮天的君主,而日本的天皇製就差別更大,在尊王攘夷之前,天皇都是沒有權力的,真正的權力都在幕府手裏,當然這些都是古代的製度,而進入近代之後,歐州各國的君主依然不能乾綱獨斷,英國國王甚致隻能作為國家的像征,沒有實際的權力;德皇、俄皇也隻有行政權,而無立法權,德皇受製於德國議會,俄皇受製於國家杜馬,日本天皇雖然在理論上擁有至高權力,但實際也受製於維新的大佬,隻有我國的帝製,現在依然是皇權獨大,而帝王依然將國家視為自己的私產,這樣已經遠遠落後於時代的製度,自然是應該被結束了。共和製度才是未來世界發展的趨勢,也隻有共和製度,才能讓中國真正強大起來。”

光緒忍不住又道:“你們在談判時不是主張仿校英國,讓君主隻作為國家像征,為什麼現在又要堅持施行共和製度呢?”

秦錚淡淡一笑,道:“但是這個主張不是被清廷拒絕了嗎?”

光緒也苦笑了一聲,道:“拒絕的是太後,我……我沒有……”

秦錚道:“現在說什麼都遲了,我們當初提出這個條件,是希望在不發生戰爭的情況下,和平解決爭端,平穩過渡,但現在戰爭已經發生了,這個條件自然不複存在了。”

光緒又低下頭去,其實他對秦錚的這一番話並不能服氣,畢競讓一個當了30餘年皇帝,那怕隻是一個傀儡皇帝,但所接受都是皇權至上的教育,當然不可能就因為秦錚這一番話而改弦易轍。隻是雖然秦錚的態度溫,耐心的回答自己的問題,並不以自己的疑問為怪,因此才和自己說了這麼多說,但現在自己不過是階下囚,還能和秦錚爭什麼,何況就是爭贏了又如何,還能說得讓華東政*府再奉立自己為皇帝嗎?光緒雖然沒有多少材智,但還沒有傻到這個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