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華東政*府並不害怕開什麼國際會議,畢竟國際上的那一套,在舊時空裏早就見慣了,現在華東政*府的體量,也不會害怕什麼國際製裁,首先是國際社會還是一盤散沙,沒有一個統一的國際組織,也沒有一個公認的國際盟主,世界的主要國家本身也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各懷鬼胎,根本組織不了一次全麵的國際製裁;其次是現在的全球化分工還沒有形成,以華東政*府目前擁有的領土、人口、資源,也完全可以支持自己內循環發展。
但這也並不等於華東政*府可以任由日俄兩國在國際社會中上竄下跳,賣力表演,如果兩國真的組織起一場國際會議,無論最終的結果如何,都是對華東政*府在國際輿論中都是十分不利的,而且這也會讓國內的清廷反對勢力感到有力量支持,從而増加了他們對抗華東政*府的勇氣,雖然這依然不可能阻止華東政*府的統一行動,但也能給華東政*府多製造一些麻煩。
當然現在華東政*府在國際上也不是孤軍奮戰,不僅是自身己經有足夠的份量和地位,而且在國際也結交了一批利益緊密的國家,因此也有足夠的能力對日俄二國進行反擊。
於是華東政*府一方麵在自己的新聞媒體上發表評論文章,嚴厲的反駁日俄二國的行為,指出華東政*府取代清廷,是曆史的必然,大勢所趨,是正義行為;另一方麵也在與自己關係較好的國家,如德國、美國的新聞媒體上發表文章,指出清廷代表的是落後、野蠻,而華東政*府則代表文明、進步、開放,因此淸廷必然走向滅亡等等。
而光緒代表清廷發布的退位聲明,也是華東政*府輿論反擊的重要一環,因為這不僅可以為華東政*府輿論反擊提供足夠的法理條件,也讓其他支持華東政*府的國家提供了足夠的理由,雖然誰都明白這份清帝退位聲明的實質是怎麼一回事。但在台麵上是說不出來的。
同時華東政*府也通過其他的渠道,向英法二國發出了警告,如果英法二國參加日俄主導的國際會議,所產生的後果將由兩國自己負責。
其實英法二國根本不想組織或參與這次討論中國局勢的國際會議,因為兩國都十分清楚,這種國際會議隻是對小國有用,而華東政*府雖然還不能算是一個正式的國家,但實力決不是一般的小國所能相比的,因此這種國際會議對華東政*府根本沒有用,既使是會議中得出了不利於華東政*府決議,也是沒有辦法執行,除非是動用武力,迫使華東政*府接受會議的決議。
但現在英法二國不可能對華東政*府采取武力行動的,而且即使是使用了武力,也未必有用,畢竟遠東戰爭才結束不到兩年,因此英法二國配合日俄二國的動作,隻是想借機向華東政*府施壓而己,但在華東政*府的嚴厲警告之下,英法二國也意識到偷機不成,於是明顯低調了許多,雖然依然批評華東政*府的行動,但對組織討論中國局勢的國際會議,卻不再回應。
結果日俄二國鬧了一圈之後,忽然發現英法美德奧意等世界強國,要麼是對自己的提議不作回應,要麼是意敷衍,根本沒有配合的意圖,也自覺得沒趣,因為沒有這幾個國家的支持,國際會議根本就開不成,於是漸漸的也就消停了下來。
當然這場國際輿論的筆墨官司也不是一時半會就結束了,而在這段時間內,北京的治理工作還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北京地區管理委員會在公布了光緒的退位聲明之後,接下來就是處理各國駐北京的公使館及領使館區。
在這個時空裏,由於穿越者的介入,清廷在庚子國變中的損失,遠比舊時空少得多,既沒有向各國支付賠款,也沒有讓各國在中國內陸擁有駐軍權,但穿越者和清廷畢竟並不是一條心,也沒有完全主導清廷和各國之間的談判,因此在清廷和各國的談判中,還是喪失了一部份利益,首先是在北京內部成立使館區,不受清廷的管轄,而且各國使館均允許駐守200名士兵,保衛使館的安全。
使館區是以東交民巷為主體,包括周邊地區,東西總長度約1600餘米,南北寬的900餘米,合計約1.5平方公裏,在區內總計有英國、法國、俄國、德國、美國、奧匈帝國、荷蘭、比利時、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秘魯、墨西哥、古巴、日本等15個國家的使領館。理論上可以駐軍3000人,不過並不是所有國家都將200名士兵的名額,因此現在使館區內的總計兵力約在2000左右,並且設立一名總指揮官,一但發生意外事件,由總指揮官全麵指揮使館區內的軍隊。現任的總指揮官是法國公使館的武官尤爾根*米歇爾斯中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