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忠的情況則又不同,因為起家的基礎不同,趙維忠隻能鐵心站在華東政*府這一邊,不可能有別的立場,而且他和華東政*府關係較為密切,也知道不少機密消息,因此對華東政*府心裏有底,到是沒怎麼擔心失敗。
但他擔心的韓家不知好歹,這次又站錯隊做錯事。雖然他和妻子都對韓家放過狠話,如果韓家參與,將與韓家徹底斷絕來往,但畢竟是親戚關係,那能真的就徹底不管呢?盡管當時算是壓住了韓家,但韓廷平這人耳軟心活,沒甚主見,韓家的下一代也都是目光短淺,才智平庸之輩,因此趙維忠也擔心韓家會利令智昏,背著自己又做了錯事。到那時自己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
現在華東政*府贏了,趙維忠的心才徹底放心來,總算不用再怕韓家給自己惹事了。
參與投機炒作的商人們請盛宣懷、張謇、趙維忠等人出麵,幫他們遞交請願信,並從中說情協調,當然也備下了重禮。而幾個人商議了一下,禮沒有收,但答應幫忙遞交請願信,畢竟隻是遞交請願信,並不代表幾個人的立場,不過請願信遞交上去成與不成,幾個人也都不做保證。
三天之後,上海市政*府正式回複商人,隻能以現在正常的市場價格購買他們手上的物資,多一分錢都不會出,不接受就算了。
原來商人們的請願信由盛宣懷、張謇、趙維忠等人轉送到上海市政*府之後,政*府官員對這封信的內容都嗤之以鼻,幾天前就是這幫商人拚命的收購物資,拚命漲價,現在買來的東西都砸在手裏,虧得血本無歸了,才想起求政*府給他們兜底,那有這麼好的事情,至於商人們開出的條件,什麼向華東政*府效忠之類,這話隻能騙騙三歲的小孩,因此幾乎所有的官員都主張將這封請願信退回去,或是明確拒絕商人們的無理要求。
隻有李鬆晨認為,可以接受商人們提出的條件,理由也很簡單,如果能夠以低價從商人手裏,將這些物資再買回來,這樣一進一出,不僅絕大部傷物資可以重新又都回到了華東政*府的手裏,而且華東政*府還從差價中大賺了一筆,既使是除去來回的送費和人工,也是利益豐厚。
當然回收的價格可不能按商人們提出的按1.5倍的價格指數,而是以現在正常的市場價格收購,這樣華東政*府自然獲利更多,同時也給商人們一個深刻的教訓,以後不敢在輕易的在華東政*府的地盤裏搞投機。而且李鬆晨也並不但心商人會拒絕,因為商人們現在急需將手裏的物資變現,回籠資金,而等著慢慢的零打碎敲的出售,到什麼年月才能買完,但現在以正常的市場價格,大批量收購,也隻有華東政*府一家,其他買家要大批量收購,肯定不會以正常的市場價格購買,而是會要求降價。因此隻有華東政*府這一個買家,也不怕商人們拒絕。
於是滬城市政*府將商人們的請願信和李鬆晨的建議一起傳到青島。很快就收到了行政院的回複,同意李鬆晨的建議,並且在回收的價格上,可以適當提高價格,盡可能的多回收一些物資。因為正如李鬆晨所考慮的,雖然華東政*府打嬴了這場經濟戰,而且還從中大賺了一筆,但也不是沒有代價的,最大的代價就是戰略儲備物資幾乎耗去近一半,而現在華東政*府在西北、蒙古方向還有軍事行動,剩下的儲備物資到也免強夠用,但如果再有其他意外事件發生,那就不夠用了,因此按李鬆晨的建議,如果能夠將這些物資都回收回來,當然是再好不過了,何況是還可以大賺一筆,發個大財。
不過盡管滬城市政*府答應回收物資,但卻將價格壓到正常的市場價格,這也讓許多商人左右為難起來,原來按商人們在請願信中提出的價格,雖然還是免不了有小部份商人會被迫破產,但大部份商人還是能夠免強撐過去,盡管也是元氣大傷,而按照上海市政*府開出的價格,則有一多半商人會破產,其他也都損失慘重,今後隻能小本經營,免強渡日,如果以後沒有遇到好的機遇,基本就難以翻身了。
但現在的問題是,物資砸在手裏變不了現,資金也就全部被套住了,而除了上海市政*府之外,也沒有其他的買家,雖然價格壓得低,但多少能回籠一部資全,總比徹底被套牢了好。於是有幾名家底還算雄厚的商人首先接受了上海市政*府的條件,以市場價格將先前搶購的物資賣給上海市政*府,盡管心裏在滴血,但錢落到手上,還是稍稍有些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