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三章 西北變故(中)(1 / 2)

而在剩下兩個選擇中,岑春煊則是左右權衡,一時還拿不定主意,從為官之道來說,自然是在中樞為官更好,靠近權力中心,提升的機會自然也多一些。但像自己這樣的降臣,既無根基,又無人脈,因此就算是留在中樞,也隻會給自己一個清冷職位,並無多大的前程,反到不如在地方任職,更能幹出一些業績來。

如果但華東政*府給岑春煊的是浙江、江蘇,湖北,那怕是河南、山西這樣的地方,岑春煊也沒有什麼好糾結的,立刻就作出了選擇,但華東政*府結岑春煊選擇的,隻有陝西、甘肅二省,因為岑春煊在這裏為官數年,對這兩個省的情況深有了解,甘肅、陝西基本都是貧窮落後,而且民風彪悍,矛盾叢生的地方,並不是做官的好地方。

在清廷的時候,岑春煊雖然也是在這裏為官,但那時他做的是甘陝總督,雖然地方差了一點,但也是封疆大吏,軍政財刑大權一把抓,而且還兼任編練新軍,可以說是大權在握。而現在華東政*府給的,不過就是個布政使,權力相差得太遠了,在這任上恐怕很難幹出什麼業績出來,因此岑春煊也遲遲拿不定主意。

而就在岑春煊舉棋不定的時候,他和華東政*府暗中接洽,商議投降的事情,卻走漏了風聲。

雖然岑春煊努力的隱瞞,但這樣重大的事情,是不可能長時間的隱瞞下去的,畢竟其他勢力也不是傻子,岑春煊雖然在表麵上擺出一付強硬姿態,信誓旦旦要和華東政*府決一死戰,但實際根本沒有積極備戰,相反還放鬆了不少地方的防禦,因此誰都看得出來,這裏麵有問題,再留一神打聽,收買幾個總督的仆人,也不難弄清真像。

而得知岑春煊正在和華東政*府密談投降的事宜之後,其他各方勢力的反應也都不盡相同。新青藏三方本來對投降華東政*府並無排斥,隻是要求在投降之後也能確保自己的利益,因此他們對岑春煊的行為到並沒有多少激憤的,更關注的其實是岑春煊投降的條件,好給自己下一步與華東政*府接觸做參考,當然同時也要留意,可別讓岑春煊把自己給買了就行。

隻有蒙古勢力在得知以後憤怒不己,因為隻有他們是沒有退路的,另三方勢力都有退路,那怕是不投降華東政*府,也能退守自己的疆界,至少還能支撐一陣子,隻有蒙古勢力,由於己經徹底喪失了自己的根基,隻能選擇和華東政*府死扛到底,因此一但岑春煊和華東政*府談好了投降的條件,蒙古勢力就隻有死路一條。

於是蒙古勢力以達爾罕王、德穆楚克棟魯普王為首的蒙古高層人員也緊急協商對策,眾人多數主張聯合其他三方勢力,共同向岑春煊施壓,迫使岑春煊放棄與華東政*府談判,轉而回到與華東政*府為敵的立場上來。如果岑春煊還不接受,則聯合其他三方勢力,推翻岑春煊,占據甘肅與華東政*府抗衡。

而隨行的俄國軍官維克紐夫則認為,現在其他三方勢力各懷鬼胎,很難做到齊心協議向岑春煊施壓,相反還容易打草驚蛇,讓岑春煊提高警惕,因此到不如就由蒙古一家動手發動突襲,幹掉岑春煊,然後獨霸甘肅為基礎,再聯合其他三家勢力和華東政*府抗衡。

維克紐夫還進一步指出,即使是蒙古一家動手,勝算仍也不小,因為其他三家在甘肅的兵力並不多,畢竟另三家都有自己的地盤,當然不可能派大量兵力到甘肅來,西藏軍隊隻有數百人,青海軍隊也隻有千餘人,新疆也隻派來2000餘人,三方勢力相加,也不到4000人,而蒙古軍隊由於是舉家逃亡,連家帶口有近萬人,其中軍隊大約有6000餘人,遠超過其他三方勢力的軍隊。另外由於有俄國的資助,蒙古軍隊的武器裝備也比較齊全,至少可以保證人手一槍,子彈也較為充足,而且全部都是騎軍,本來就是適合突襲作戰的。

另外蒙古軍隊都是和人民軍交過戰的,雖然被人民軍打得落花流水,但畢竟是經過實戰的煆煉,因此戰鬥力還是比較可靠的,而且經過維克紐夫的觀察,其他三方的勢力,也包括岑春煊的軍隊,素質都不怎麼樣,和蒙古軍隊相比,都有相當的距離,同時岑春煊的軍隊被華東政*府擊敗,損失大半,如果這時蒙古軍隊發動突然襲擊,勝算還是很大的。

維克紐夫的建議,得到了以陶克陶胡之子德力格爾、乃瑪為首的青壯人員的支持,不過達爾罕王、德穆楚克棟魯普王畢竟老成持重,覺得維克紐夫的建議太過冒險了,因此還是決定先聯絡其他三方勢力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