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阿圖爾·叔本華(1 / 2)

阿圖爾·叔本華,1788年2月生於但澤(現波蘭的格但斯克,當時是德國領土)。父親是一個大商人,母親是一個頗有才氣的女作家。由於父母的性格不合,所以時常借著娛樂活動來減少相互間的摩擦,旅行就更是他們的家常便飯。就這樣,叔本華從小不得不時常隨著父母四處出遊。據說他的父親相貌長得令人不敢恭維,且脾氣也很暴躁,而他的母親則聰明美麗,且富文學才華,外國語也說得很流利。叔本華自己也曾說過:“我的性格遺傳自父親,而我的智慧則遺傳自母親。”這大概正是他自己特色的寫照,如果確定是這樣的話,那麼,叔本華在先天就已經播下了“怪癖”和“天才”的種子了。

叔本華8歲那年,隨父母遊曆,途經法國,在巴黎近郊滯留了一段時間,其父為了兒子能徹底學會法文,便把他托付給一位商業上的朋友,自己則攜妻返回到漢堡。叔本華在此處生活、學習了差不多兩年。據他自己稱,這是他一生中最最愉快、最值得回憶的一段歡樂時光。之後,他回到了漢堡的父母身邊,並在父親的刻意安排下,進入到一所商業學校讀書,以便將來能繼承父業。由於叔本華的父親是商界名流,母親又與文藝界人士素有往來,所以他家中常有名人雅土來往。也許就是因為這種環境,使得叔本華開始嫌惡商業生活的庸俗和那種世俗味道,心裏從此便埋下了做學問的種子,就連學校裏的老師,也從這位小小年紀的人的身上發現出他的哲學天才來。但是,叔本華的父親堅持不讓其獨子棄商從文。直到1804年秋,他的父親去世後,叔本華才脫離開囚役般的從商生活,真正踏上了學術研究之路。

歸納、總結叔本華的哲學思想,可以由下麵幾句話來描述:人生是意欲(或稱之為意誌)的表現,意誌又是無法滿足的淵藪;而人生卻又總是去追求這種無法滿足的淵藪。所以,人生即是一大痛苦。叔本華,這樣一位一生不為吃、喝擔憂,不為奔走掛慮,不為仕途操心的哲學家,卻把人生描繪得如此灰暗,把幸福看得如此一錢不值,著實讓人感到驚奇。那麼,他究竟有什麼樣的內心世界呢?

叔本華的哲學以及一切細節,都在他的那本代表作《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裏有了充分的說明。盡管此書的出版時間是在1818年尾,但是,這本書的基本概念卻早在差不多4年前就已經在叔本華的腦海中形成了。1816年,叔本華正值28歲。可是,縱觀他後來寫的一切東西,我們不難看出,都是在證實或解釋他在《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裏的哲學思想,在那些著作中,這種哲學思想始終沒有變動,既沒有增加點什麼,也沒有減少點什麼。到了70歲的時候,他心裏仍然讓28歲時的觀念全部給占據著,雖然他在這數十年中,仍然不斷地獲得新的更多的知識,但都絲毫沒有改變過他內心的一切。他的哲學思想主要表現在4個方麵,這就是:唯我主義的唯心論、唯意誌論的哲學體係、反理性主義的哲學立場和悲觀主義的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