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期女性裸體雕刻最著名的代表作是阿馬拉瓦蒂出土的浮雕《婦女禮佛》,約作於150年,高40 6厘米,現藏馬德拉斯博物館。浮雕的中間台座上有兩個足心刻著法輪的足跡象征佛陀。足跡的周圍是4名跪拜的裸體婦女。她們身體豐滿,肌膚光潔而細膩,周身的曲線流暢、圓潤,麵容端莊秀麗,身體的動態和手勢自然優雅,她們或雙手合十或五體投地、姿態虔誠。她們像桑奇大塔的樹神藥叉女那樣肉感豐美,但已經擺脫了野性,而且更加優雅清新,在她們身上孕育了笈多時代印度古典主義的審美理想。
度雕塑藝術的發展繼續經曆著從明暢淳樸向繁縟雕飾轉變的過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印度雕塑藝術擺脫了早期的粗獷拘謹,但又沒有過分浮華繁瑣,呈現出既樸素又華麗,既莊嚴又優美古典的藝術風韻,成為佛教藝術發展過程中空前絕後的典範。笈多時代是印度佛教的鼎盛時代,但當時的佛教在印度的影響已經走向衰落。
笈多時代的佛教雕刻遵循印度古典主義的審美理想,創造了純印度風格的笈多式佛像。這一時期的印度教雕刻,在追求古典主義的平衡、和諧、完美的同時,更強調造型的力度、動態和生命感,顯示出從古典風格向巴洛克主義轉變的趨向。
笈多時代佛教雕刻的成就最大,當時的兩大雕刻中心是馬土臘和薩拉納特。4世紀~5世紀,馬土臘佛像的式樣比貴霜時代馬土臘佛像更加理想化,這一時期的佛像擁有印度人的臉型,希臘式的鼻子,冥想的眼神,整齊的螺發,碩大而精美華麗的光環,頎長勻稱的身材,著通肩式的袈裟。袈裟的衣紋是一道道U字形的細線,具有流水般波動的韻律感;輕薄貼體,像被水浸濕一般半透明,隱約凸現出全身的肉體輪廓。這種濕衣的表現手法,既表現了肉體之美,又烘托出沉思冥想的精神之美,兩者達到了高度的平衡、統一與和諧,臻於古典主義審美理想的極致。
馬土臘式佛像最著名的代表作是馬土臘地區賈馬爾普爾出土的紅砂石雕刻《馬土臘佛陀立像》,約作於5世紀前半葉,高2.17米,現藏新德裏國立博物館。這尊佛像的麵部是印度式的,同時融合了許多希臘式的因素,臉型不像貴霜時的馬土臘佛像那樣方圓。而是像犍陀羅佛像式的橢圓;眉毛是向上挑起的細眉。眼睛半閉,帶有沉思冥想的表情;鼻梁高聳;側麵看上去與平整的額頭相連成一條直線,鼻翼舒張;下唇異常寬厚,嘴角透出微笑,頭上的肉髫是一圈圈排列整齊的右旋的螺旋形螺發(三十二相之一“旋發紺青”);頸部有三道明顯的折痕(三十二相之一“頸部三折”);頭後的光環是碩大精美的圓形浮雕:中心是盛開的蓮花,周圍是列花紋,唐草紋、華鬣帶、連珠紋、環環相套,錯雜如錦。華貴富麗的裝飾尤其襯托了佛陀麵部表情的寧靜與單純。而絢爛的光環又象征了佛陀光華燦爛的精神境界。薄薄的袈裟從雙肩至胯間垂下一道道U字形的衣紋,衣紋纖細如絲,如微風吹皺的春水飄然蕩出的道道漣漪。半透明的袈裟透出健壯的男性身體的輪廓,其胸部,臍部周圍和膝蓋的肉感尤為突出。這種半透明的濕衣效果,構成了一種朦朧、含蓄而神秘的美感。
笈多時代佛像的另一種樣式是薩拉納特式。薩拉納特式佛像的袈裟更薄,幾乎像玻璃一樣完全透明,初看之下宛如裸體,因而這種佛像樣式被稱為“裸體佛像”。裸體佛像的大量出現是與佛教部派演變有關係的。笈多時代大乘佛教逐漸同印度教合流,衍化為密教,以挽回佛教在印度本土日益衰微的趨勢。而以裸體表現佛像是為了顯現其清靜無垢的佛身,吸引信徒的崇拜。
笈多式佛像在遠東與東南亞各國的佛教藝術有較犍陀羅佛像更為深遠的影響。笈多馬土臘式佛像主要影響了中國佛像的造型,薩拉納特式佛像主要影響了東南亞各國的佛像造型。印度中世紀雕塑
印度中世紀(約7~13世紀)雕塑藝術的中心內容是印度教雕塑。印度 教興起於5世紀左右,在印度的中世紀時代取代了佛教成為印度本土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印度教雕塑充滿了巴洛克式的動感表現和印度藝術特有的繁縟裝飾與奇特想像,具有強烈的神秘色彩。
印度教神廟的內外布滿了表現男女眾神的裝飾雕刻。這些神靈通常多麵多臂,形象怪誕,輪廓線條躍動柔和,富於肉感性和怪異性趣味。印度教神廟雕刻以地域為界分為三種流派類型:南方雕刻纖細優雅,群雕場麵富於戲劇性。運動感強烈,代表作是巨岩浮雕《恒河女神》、青銅雕刻《舞王濕婆》;中部雕刻雄勁厚重,造型超常。極富運動的爆發力,代表作是象島石窟中表現宇宙永恒變化的傑作《濕婆三麵像》以及埃羅拉石窟凱拉薩神廟的《舞蹈的濕婆》等;北方以卡朱拉侯神廟雕刻為代表,風格以極力追求華麗繁縟、強調女性的肉感魅力為特色。
象島石窟大殿南壁中央的巨大砂岩石刻《濕婆三麵像》高5.5米,雕像的右側一麵是優美恬靜的女性形象,用來象征濕婆生殖、創造的一麵,雕像的左側一麵是男性形象,恐怖、暴厲、猙獰、頭飾骷髏,手持眼鏡蛇,表情狂怒可怕,象征濕婆毀滅、破壞的一麵。雕像的中間一麵類似於笈多式佛像,明淨超脫,呈冥想狀,它集中了女性的優雅和男性的剛毅,將宇宙變化相反的兩麵和諧地聯係在一起。象島石窟的《濕婆三麵像》是印度教雕刻的不朽傑作,集優美、崇高和獰厲於一體,達到了高度的審美和諧。
卡朱拉侯神廟雕刻是印度教神廟雕刻爛熟期最突出的典範。刻意追求繁縟豪華的 裝飾,各種人物的肢體動作高度扭曲誇張、變形,極富性感。神廟外壁上有高浮雕嵌板。刻畫著這座神廟雕刻中最具吸引力的各種姿態的女性和愛侶的形象。她們身體扭曲度極大,將傳統的三曲式表現誇張到了極致。她們個個搔首弄姿,用各種妖嬈迷人的姿態表現著如火的愛欲,卡朱拉侯神廟的雕塑代表作是《情書》,塑造了一位體態豐滿的少婦亻寧立在樹陰下聚精會神地寫信,她的身體扭曲成變形的三屈式。突出了其肥碩婉麗的女性人體美。
笈多時代靜謐的佛像在印度教影響下,接收了印度教神像躍動和多麵多臂造型樣式的影響,逐漸密教化。印度教中許多神妃的形象進入佛教成為天部諸神和菩薩。這些原型來自印度教中菩薩的形象的特征多是肢體的扭動,多麵多臂。8世紀以後的佛教即密教雕刻也以裝飾繁縟和造型怪誕為特色。寶冠佛、多麵多臂觀音或女性的菩薩等雕像。完全取代了笈多風格的佛教造像。這種密教造像對中國和日本等國的密教藝術產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