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名畫名作2-1(1 / 3)

第二章名畫名作2-1

第二節創作趣聞

畫蚩尤像以威天下

蚩尤,中國上古傳說中炎帝的後裔,薑姓,為戈、矛、戟、酉矛、夷矛五種兵器的發明者。說明他掌握了先進的冶煉和鍛造技術。他繼承炎帝的事業,繼續與黃帝爭天下。據傳說蚩尤兄弟81人(或雲72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鎮天下。他們殘暴不仁,亂殺無辜。萬民推舉黃帝行使統治天下的權利,蚩尤沙雕製止蚩尤兄弟的胡作非為。但因黃帝仁義,不能奈何他們,隻能仰天歎息。這時,上帝派遣玄女下界,授予黃帝兵信神符,終於製服了蚩尤兄弟。雙方大戰時,黃帝派應龍與蚩尤兄弟在冀州之野展開較量,蚩尤請來風伯雨師,刮起大風,下起暴雨;黃帝乃派女魃助戰,息風止雨,遂擒殺蚩尤(有記載說,黃帝捉到蚩尤後,沒有殺他,而是令其主管軍隊,以控製八方)。蚩尤死後,天下再次大亂,黃帝遂畫蚩尤像以威天下,各地紛紛傳言,蚩尤還活著,八方萬邦都不敢輕舉妄動了。

蚩尤因發明了兵器,又好戰,故被後世尊為戰神。《史記·封禪書》記載齊國祭祀八種神,其中“三曰兵主,祀蚩尤”。漢畫像磚、石中常見有蚩尤形象,其特點不盡相同,有的畫成牛頭熊身,手足均握兵器,麵麵猙獰。有的畫成人身牛蹄,四目六手;有的畫成蛇首龜足。南朝梁任昉《述異記》記述蚩尤形象特征“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鬢如劍戟,頭有角。”但這種形象至今未見。古代關於蚩尤的傳說很多,以蚩尤為題材的名物也不少,如建築上的“蚩尾”,星相中的蚩尤旗、蚩尤令,民間雜戲中的蚩尤戲等。古代青銅器上鑄蚩尤像,以為貪戒。這些大多與戰爭和攘災除禍有關。

屏風畫商紂踞妲己

商紂王暴虐無道,史書記載頗詳。據司馬遷《史記·殷本紀》記載,紂王聰明過人,力大無比,知識廣博,但他狂妄自大,貪酒好色,又不聽勸諫,親小人,遠賢臣。性情殘暴,濫殺無辜。他特別寵愛妲己,對妲己言聽計從,而妲己恰恰也是一個荒淫無恥的蕩婦。他們整日在沙丘園中遊玩,池子裏裝滿了酒,到處懸掛著肉,好像一處樹林。讓男男女女脫光衣服在其中追逐嬉戲,通宵達旦吃喝玩樂。後來終於導致亡國,引火自焚而死。妲己也被周武王誅殺。後世有作為的皇帝都引以為戒。曆代的美術作品,常以紂踞妲己為題材,為統治者提供鑒戒。

據《漢書·敘傳》記載,西漢元帝的時候,班婕妤供養太子,按功勞應該得到晉封,但確意外的晉封趙飛燕為皇後。班婕妤的哥哥對漢元帝的做法很不滿意,便裝病不幹了。過了好長時間,班仍沒有去官府辦公。恰巧有一天元帝要外出巡查,出發前想見見班伯,班伯這下慌了手腳,趕緊到官府去處理政務,以備元帝駕臨。官府屏風上畫著紂踞妲己作長夜之樂的情景,元帝看到這幅畫問班伯,商紂王無道至於像屏風上畫的那樣嗎?班伯回答說:《書經》曾雲:“乃用婦人之言”,不然怎麼會有此醜行呢,所謂眾惡都歸罪到一件事情上,不是太過分了嗎?元帝說:假如曆史不是這樣,畫此圖還有什麼勸誡意義?班伯說:根源在於酒,微子勸諫,紂王不聽,微子隻得離開。《詩經大雅·蕩》之詩所感歎並指出商紂淫亂之戒(殷鑒不遠),其根源都在於酗酒(天下湎爾以酒,俾晝作夜),並不僅僅是聽了婦人的話。元帝聽班伯一席話感歎道:我很久沒有見到你,今天聽了你的善言高論,對寡人啟發很大。漢元帝時代比較重視圖畫的勸誡作用,太子宮設有甲觀,觀內四壁畫滿了圖畫,稱之為畫堂,元帝的太子成帝就生在“甲觀畫堂”。嬪妃懷孕後經常在畫堂觀賞具有勸善作用的圖畫,頗類似後世的施胎教。

以足畫像

魯班是春秋時代魯國的能工巧匠,被後世土木工匠奉為祖師。他不僅善土木工程,還能畫畫。據《水經注》卷十九“渭水注”記載,在渭水上有一座古老的渭橋,秦始皇時代稱其為便橋,秦始皇作離宮於渭水南北,以像天宮,為了連接南北的宮殿,便將此橋加以改造,南有長樂宮,北有鹹陽宮,二宮之間故造此橋,橋廣6丈(1丈約今3.3米),南北380步(每步約合1.6米),68間,750柱,120根梁。橋南北有堤,堤上立石柱,柱南為京兆府管轄,柱北為馮翊府管轄,各派1500人守護。橋之北首水中壘有石柱,故謂之石柱橋。老橋石柱原有石刻“忖留神像”,傳說此神當初曾與魯班對話,魯班請他出水見麵,忖留神說我的相貌太難看了,你又善於畫各種物像,我不能與你會麵。魯班拱手言道,你隻把頭伸出來,我們見上一麵如何?忖留神乃將頭探出水麵,魯班於是用腳畫下了忖留神的形象,忖留神發現了魯班的舉動,趕緊縮到水裏去了。所以橋柱上的忖留神形象隻有背部以上。東漢末年董卓入關時,放火燒了此橋,幸好石像沒有毀壞。後來曹操重新修複此橋,他騎馬看到這件忖留神石像時差點把馬嚇驚,於是下令把石像的頭部以下再去掉一截。曹操重新修複的渭水橋,較原來的規模要小得多了,橋廣僅三丈六尺。

這個故事當然是後人編出來的,不可信。但我們透過這個故事可以了解,古代勞動人民對一位能工巧匠的熱愛。同時也使我們知道,古代匠師創作一件藝術品,都要為其找尋理論根據,石橋上的神像為什麼隻作半身?加以神化當然是一種解釋。我們如果從美學角度看待它,是否有引起人們下水的聯想,人在橋頭隻露半身,那半身就應該是在水中了。中國古代造橋技藝高超,除注意其實用功能,還注意美化,美化過程中還要編出美麗的故事,以使後人念念不忘。僅以留存至今的石橋來看,如今河北的趙州橋,這座由隋代李春設計施工的石橋,經過1300多年的風風雨雨,至今安然無恙,仍在發揮作用,它對力學原理的巧妙利用,以及石刻的精美,也令人歎為觀止。建造於金代的北京盧溝橋,曾引起八百年前意大利馬可波羅的驚歎,他稱這是世界上最精美的橋。橋頭望柱上的姿態各異的石獅,表現出江南金代匠師高超的技藝。

以畫托孤

據《漢書·霍光傳》、《金日禪傳》記載,征和二年(前91),漢武帝自知年事已高,國家形勢不太穩定,這一年衛太子為江充所敗,而燕王旦、廣陵王胥多有過失。武帝憂心忡忡,打算把王位傳給小兒子劉弗陵(前94~前74),但擔心他因年齡太小(武帝病死那一年即公元前87年,劉弗陵才八歲),怕將來出現母後專權的局麵,於是先逼死太子生母趙婕妤,命大臣輔佐之,再下詔正式傳位。經反複考慮,老臣中唯霍光堪當輔佐太子大任,使命宮中畫工畫了一幅《周公輔成王以朝諸侯》的場麵賜給霍光,以示托孤之意。後元二年(前87)春,武帝遊五祚宮,病重,霍光涕泣問曰:“如果陛下身有不測,誰當為嗣?”武帝說,你沒有明白我以前送給你那幅畫的意思嗎?立少子,請你按照周公輔成王的故事行事。霍光頓首推讓說,臣不如金日枎;金日枎也謙虛地說自己是外國人(匈奴人),各方麵都不如霍光。武帝任命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金日枎為車騎將軍,上官桀為左將軍,桑弘羊為禦史大夫,共同輔佐太子。武帝崩,少子劉弗陵繼位,時年僅八歲,是為漢昭帝。漢武帝是一位非常有作為的皇帝,享年高(前156~前87),在位54年(前140~前87),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麵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昭帝繼位後,在各輔佐大臣的幫助下,削減國家財政支出,減免百姓的田租口賦,不僅使武帝晚年社會混亂的局麵逐漸穩定下來,還使得社會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

雕像鎮敵

自戰國以來,遊牧於漠北的匈奴族勢力強大,一直是中原封建王朝的心腹之患,邊境摩擦不斷。西漢早期,因國力不足,尚無法以武力征服匈奴,多采取懷柔政策,可戰則戰,不勝則派名將鎮守,同時主動與之和親,施以恩惠。其中一些嚴厲而善戰的守邊大將對維護邊防安寧,製止匈奴侵擾,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

據《史記·酷吏列傳》記載,西漢景帝時(前189-前141)中郎將郅都,河東大楊(今山西洪洞縣東南)人,在朝廷敢於直諫,當麵折服大臣,為官嚴刑酷法,遠近畏伏。做濟南太守一年多,為了安撫一方百姓,對一向凶頑難製的閑氏宗族三百餘家滿門抄斬,從此危害一方的惡勢力被鏟除,郡中秩序井然,路不拾遺。因郅都特別嚴厲,所以人誦號“蒼鷹”。他不僅除惡手段嚴厲,帶兵打仗時紀律嚴明,作戰有方,守邊關用兵如神,攻退神速,令匈奴聞風喪膽。後來因為得罪了竇太後,被罷官遣返回家。但因當時漢與匈奴接壤的邊界一直不太平,而匈奴人素聞郅都威名,最怕與他交戰。為國家安全計,景帝決定重新起用郅都,拜其為雁門太守,而且特許他遇事可以自行處置,不必事先請示朝廷。在雁門關外的匈奴兵將聽說郅都來此做太守,就都嚇得撤走了。匈奴將領為了激發戰士的鬥誌,樹立與漢朝作戰的決心,便用木頭雕刻了一尊郅都的像,當作射擊的靶子,命騎兵跑射,練習作戰膽量。可沒想到戰士對郅都像十分害怕,射擊時手發抖,沒有誰能射中目標。雕像本意是想鼓舞士氣,結果適得其反,戰士們反而喪失了信心。郅都逝世前,匈奴始終不敢靠近雁門關。後來因臨江王劉榮犯法,郅都阻撓劉榮給景帝寫信而再次觸怒了竇太後,構陷治罪,被殺害。郅都死後,雁門關的安全就發生變化了,匈奴重新開始騷擾。可見一位著名邊關大將的作用。

畫能殺人

畫能殺人,今人覺得不可思議。明李漁《曲話·戒諷刺》曾說:“武人之刀,文人之筆,皆殺人之具也。刀能殺人,人皆知之;筆能殺人,人則未盡知也。然筆能殺人,猶有或知之者,至筆之殺人較刀之殺人,其快其凶更加百倍,則未有能知之而明言以戒世者。”筆能殺人,當然隻是形容,用以說明筆之作用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