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建築藝術4-2(1 / 3)

第一章建築藝術4-2

西夏、遼、金、元的陵墓

大約在公元11世紀初,在我國的西北部高原山區,有一個遊牧民族黨項羌族,其中拓跋部逐漸強大,後來便建立了西夏王朝。這個部族在唐時曾附屬於唐,唐賜李姓;後來到了宋初,賜趙姓。西夏後來更強大了,占有今之寧夏、甘肅一帶,以後又擴張到今陝西、青海以及內蒙古自治區一帶。西夏於1032年元昊稱帝,至1227年被元太祖成吉思汗所滅,前後共有十個皇帝。西夏都城興州(今銀川),故西夏王的陵墓就在今銀川市西約25公裏的賀蘭山東麓,東西順著緩坡,分布約有4公裏,南北沿著山勢排列,占地達40平方公裏。

據文獻資料記載,西夏十二帝(十帝加未稱帝前的李繼遷、李德明後來也追封為皇帝),在世達250餘年。據調查,陵區內有8個皇陵,陪葬墓70餘座。在賀蘭山東麓東南角上,有兩個規模甚大的陵墓,可能是西夏太祖李繼遷、太宗李德明的嘉陵和裕陵。此二陵為整個陵區之首,其餘之陵依次而建。

和其他朝代的皇陵相似,西夏皇陵也分為地上陵和地下宮殿兩部分。所有陵園方向皆坐北朝南,其地麵建築形式仿唐宋之陵墓格局,但也有自己的特點。據實地分析,每個陵墓都是單獨的完整布局,占地均約10萬餘平方米,四周有陵牆,並分內外兩重。四角建角樓,與北京故宮紫禁城的角樓相似。整個陵園布局,自南向北順次為:闕門、碑亭、外城、內城、獻殿和靈台。內城牆四麵有門,獻殿和靈台之間有土梁,長約50米,為墓道封土之處。其北為陵之高處,靈台即墳。西夏帝陵建築的特點,主要是在靈台。漢地王陵,多作成斷頭金字塔形狀(棱台形);西夏的王陵則形如佛塔(有圓的和八角的兩種),而且做出五層或七層挑簷,還有綠色琉璃瓦覆簷,靈台台身為暗紅色,故墓色彩鮮豔華麗。據發掘出的一座王陵和三座陪葬墓來看,王陵的地宮前有一個長約50米的斜坡墓道,地宮為一個前狹後闊的方形墓室,兩側各有耳室一個。墓室用土坯壁,前壁刷石灰,上畫武士像。墓門呈拱形,室內以方磚鋪地。由於陵墓內早已被盜空,所以不知道確切的墓主。但所幸的是在殘土中發掘出金銀飾品、竹雕、馬鞍金邊及金甲片等;陪葬墓中還發現石馬、銅牛等殘留下來的物件。可以看出,這種陵寢製度與當時的唐宋之製有好多相同之處,但又保持他們自己的民族特色。

遼代的陵墓資料較少,在此說一說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右旗)一帶的遼代陵墓。

遼慶陵。此陵原名永慶陵,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遼慶州城(遺址)北的大興安嶺,遼時稱慶雲山。山為東西走向,山麓葬有遼聖宗耶律隆緒、興宗耶律宗真、道宗耶律洪基三個皇帝及其後妃,通稱東陵、中陵和西陵。這些陵在民國初年被盜,隨葬文物多已散失。但從發現的石刻契丹小字哀冊,首次知道了契丹文字的應用情況。墓內壁畫內容豐富,從其中帶有契丹的小字榜題的人物像,首次證實史書所記契丹族的髡頭習俗。東陵壁畫中的巨幅四季山水,表現了遼代皇帝四時“捺缽”的習俗,很有特色。

遼太祖陵。此陵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遼祖州城(遺址)西北的環形山穀之中。穀口山峰陡立,並築有土牆阻隔,豁口僅可容小車通行。穀內古木參天,清泉洌洌,風景甚好。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陵墓在穀內西北山坡,石塊壘砌地宮牆身,遺跡已露表麵。坡下尚存享殿遺址,翁仲、經幢等尚在。穀口兩側有守衛建築遺址好幾處。東側小山頂有石雕大龜趺一個,其附近發現殘破碑上刻有工整秀麗的契丹大字,很有文物價值。

金代的皇陵也有許多特點。這在北京西南的房山縣城西北約10公裏的雲峰山下,乃是一處金代的陵墓群。金中都就在今北京西南處,故其陵就在此附近。金代陵墓早已衰敗,清初(清早期即為“後金”)有所修繕。今尚存康熙初年的一塊碑,為修繕金太祖、金世祖的陵殿所立。碑文敘述了金陵被破壞的原因、修繕的情形,同時還批駁了明朝皇帝的腐敗無能。

金最早的首領是阿骨打,死後本來葬於東北海古勒城郊,為泰陵。其弟太宗,死後之陵在上京。後來此二陵皆遷至中都之郊。據《金史》記載:“貞元三年(1155)三月乙卯,命以大房山雲峰寺為山陵,建行宮其麓。”同年五月派人去上京搬遷太祖、太宗等棺槨。十月,大房山的行宮建成,兩陵的棺槨也到了中都,十一月運抵房山安葬。

從此以後,金代各帝及後妃等也都相繼葬於此。主要有太祖睿陵(又叫泰陵)、太宗恭陵(又叫豫陵)、世宗興陵、章宗道陵、熙宗思陵及從上京遷來的其他十帝之陵,還有許多後妃等。由於金代帝王多互相殘殺內訌,所以帝號時變。如海陵王刺殺熙宗,後來也被部將所殺。因而其陵墓就多次變遷。不過,滄海桑田,昔日的帝陵,如今也已蕩然無存。

最後說元代的陵墓。在此隻說成吉思汗陵(圖4—20)。

成吉思汗(1162~1227)被稱之為“一代天驕”,他生於蒙古部的乞顏孛兒隻斤氏族,名鐵木真,是古代蒙古的首領,天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後來創建了元朝。1206年,他被各部推為大汗,建立蒙古汗國,從而結束了諸部之間的戰爭狀態。他不但製定了政治、法律、軍事製度,而且還始用畏兀爾字母記蒙古語,因此蒙古社會文化迅速發展,國力也很快強大起來。13世紀初攻打金,占領了金中都;後來又開始西征,消滅了花剌子模(古代中亞為中心的一個國家),並打敗了俄羅斯,一直打到歐洲。在那裏建立了三個封地(由他的三個兒子術赤、察合台、窩闊台統治)。後來,當他在東征攻打西夏時受阻,1227年西夏投降前病死於甘肅清水縣。

成吉思汗的陵墓坐落在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的伊金霍洛旗。“伊克”是大的意思,“昭”是寺廟,所以伊克昭就是大廟,這裏是鄂爾多斯七旗會盟之地,每年都要在這大廟會盟,這種製度延續了三百多年。成吉思汗陵墓建在此地的原因是,相傳1226年他率兵攻打西夏時,路經蒙古西南部高原時來到這裏。此時春光明媚,景色迷人,他被如此美景所陶醉,忽然想到自己的後事,沉思良久,於是說道,這個地方太美了,我死後就把我葬在這裏吧。第二年病死,於是按照他的遺願,將成吉思汗的遺體葬在這裏。

今成吉思汗陵是建國後重建的。這還要從30年代說起。1939年,日寇利用以德王為首的蒙古反動分子,秘密進行陰謀活動,企圖將成吉思汗陵盜去歸綏。當地人得知此消息,立即動員起來,與當時政府配合,將陵墓遷至甘肅榆中,後來又移到青海的塔爾寺,在移陵途中,曾經過延安。1939年6月21日延安各界舉行大祭,黨中央和毛主席等都送了花圈。解放後,內蒙古自治區決定迎成吉思汗靈柩回歸,並重建陵園。重建後的陵園,雄偉壯麗,其主體建築由三座蒙古包式的建築組成,相互有廊聯係。陵園建築分為正殿、寢宮、東西殿、東西廊,其下是一個高大的台基,四周有欄杆。三座大殿前有寬大的台階。正殿平麵呈八角形,重簷蒙古包式的穹廬頂,高達20餘米。東西兩殿呈不等邊八角形平麵,單簷蒙古包式穹廬頂。簷部覆以藍色琉璃瓦雲紋。三殿簷部與白色牆麵、紅色門窗,相映成趣,顯得特別美麗、和諧。

這種建築風格,既體現出蒙古民族風格,又顯示出陵墓的紀念性建築的特征,並且從建築藝術來說,形態完整,比例勻稱,虛實得體,在新中國建築藝術上稱得上是上品。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形象和他的英雄曆程,似乎都投影在這個陵墓建築形象上,令人神往。

兩宋佛教建築

佛教到了宋代,各個宗派之間漸漸協調起來。隨著宋代理學的發展,佛教有可能與道教、儒教統一起來,終於形成“三教合流”。但這三種宗教畢竟不同,有人以三句話來概括:“以佛修心,以道養身,以儒治世。”三教合流,各盡其職。若從深一層來看,中國文化到了宋代,則真正走完了它的前半段,或者說基本上確立了體係,後來明清時代則走向晚期了。這種性質和特征,都在建築形態上表現出來。

佛教寺院的基本形式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經確立了,宋代的佛教寺院也就在這一基礎上走向完善,走向複雜多樣。這裏,我們通過一些寺院實例來分析。

河北正定隆興寺。此寺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城內。據文獻資料記載,始建於隋代開皇二年(586),當時叫龍藏寺,規模不大。到了北宋初年,改名為龍興寺,宋太祖趙匡胤於開寶四年(971),因城西大悲寺的銅佛被毀,敕名在龍興寺內,另鑄觀音像一尊。因此,大興土木,營建寺廟。清代康熙年間,龍興寺改名為隆興寺。

隆興寺坐北朝南中軸線布局,平麵狹長。主要建築布置在南北中軸線上,此軸線長達380米。自南至北,依次為琉璃照壁、三石橋、山門、大覺六師殿(僅留遺址)、摩尼殿、牌樓、戒壇、韋陀殿(僅留遺址)、佛香閣(即大悲閣),最後為彌陀殿。佛香閣東為禦書樓,西為集慶閣;戒壇後東為慈氏閣,西為轉輪藏殿。佛香閣前院兩邊有廊廡,東為伽藍殿,西為祖師殿:

隆興寺內現存最古的建築是摩尼殿,此殿建於北宋皇枯四年(1052),建築平麵比較特殊,略呈方形(東西稍長),四麵均出抱廈,為出入口,其他均為實牆。主出入口在南,前有月台。殿頂為重簷歇山式,四麵抱廈為單簷歇山,所以外形變化較多,但又和諧統一。殿內有懸塑觀音像。

此寺內的另兩座有名的建築是轉輪藏殿和慈氏閣。這兩座建築形式基本相同,均為兩層樓閣形式,樓上單簷歇山頂,上下層之間設腰簷,並有回廊欄杆。室內中空佛像貫通二層,裏麵當然也設回廊。此二建築不但具有典型的宋代建築風格,而且形態玲瓏秀麗,很有人情味,體現出中國佛教的世俗性精神。

最後說大悲閣,即佛香閣,是隆興寺中最高大的主體建築。今之大悲閣麵闊五間,進深三間,高33米,外觀三層,重簷歇山頂,下麵設兩層腰簷,一層廊簷,故造型十分富麗、雄偉,此種形式,俗稱“重簷五滴水”,閣內供奉開寶四年所鑄千手千眼觀音像,高24米,是現存中國最大的銅質佛像,可謂國寶。

天津薊縣獨樂寺。此寺最早建於唐初,遼代重建。獨樂寺山門建在低矮的台基上,坐北朝南。此建築規模不大:麵闊三間,進深兩間,中間為門道,兩側有手執金剛杵護衛山門的金剛藥叉像,民間附會為《封神演義》中的哼哈二將。山門南麵簷下懸“獨樂寺”匾額,據說是明代太子太師嚴嵩的手跡。入山門,正北為觀音閣,是寺內的主體建築,這是一座三層的樓閣式建築,但外麵看去隻有兩層,因為中間的一層是夾層。屋頂為歇山頂,下層設回廊、欄杆和腰簷,形式獨特。此建築總高23米。據考證建於遼代統和二年(984),為我國最古的樓閣了。

觀音閣內部中間須彌座,上設泥塑十一麵觀音(這是觀音的一種形態,頭上十個觀音頭像,連同自身頭像共十一個),像通高16米,形態端莊而生動,姿態優美,為遼代塑像之上品。這座建築的特點是中空,周圍上部設兩層回廊。這是一種巧妙的構思。我們知道,佛像越大,越見其偉大崇高,但在殿內見不到較大佛像的麵部。特別是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善男信女們多信奉之。因此殿內設回廊,人們就可以上去,麵對麵地祈求。而且人們隻有在這一圈回廊上,方能完全看到這十一麵的觀音。

這座建築在我國木構建築構造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如今它已逾千年,曆史上經過無數次大小地震,但始終不倒。1976年唐山大地震,附近的建築幾乎都震倒了,惟有這座近千年的古閣卻安然無恙。

山西大同華嚴寺。此寺分上下兩寺。上華嚴寺位於大同市,今為全國佛教重點寺院之一。華嚴寺創建於何時,說法不一。據《重修上華嚴禪寺感應碑記》(刻於明代)稱它建於唐代,但《重修上華嚴禪寺碑記》(刻於清代)中說創建於北魏。而據曆史學家認為,它建於遼代清寧八年(1062)是比較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