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話劇藝術5-2(2 / 3)

《彭大將軍》實現了曆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真正統一。劇作的主要情節是:朝鮮戰爭爆發後,考慮到中朝兩國“唇亡齒寒”的關係,毛澤東毅然做出“抗美援朝”的決策。當時毛澤東曾想委任林彪帶兵,但林彪借故推辭,毛澤東轉而任命彭德懷為誌願軍司令員率軍赴朝參戰。誌願軍取得了“一次戰役”的勝利,但是在製定“二次戰役”的作戰計劃時,彭德懷與毛澤東卻發生了嚴重分歧:彭德懷主張誘敵深入,然後各個擊破。毛澤東怕彭德懷誘敵深入後,難以各個擊破,造成被動,因此否決了這個計劃。彭德懷星夜趕回北京,夜闖中南海,把毛澤東從睡夢中拖起來,據實陳述自己的意見,堅持自己的計劃。毛澤東也堅持自己的意見,兩人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論。最終毛澤東參閱了最新情報後愉快地同意了彭德懷的計劃,還進一步補充作戰方案,最後“二次戰役”獲得重大勝利,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戰場的局勢。劇中描寫的這段劇情,完全符合曆史真實。劇作者的過人之處在於,在“二次戰役”作戰計劃引起毛澤東和彭德懷的爭論這個關鍵問題上,他們堅持曆史唯物主義態度,實事求是,如實反映,不僅維護了曆史的真實性,而且在描寫老一代革命家的話劇創作中取得了一個重大的突破,開創了曆史劇創作中“實事求是”的新風。

《彭大將軍》成功地塑造了彭德懷的光輝形象。彭德懷身上具有很多優秀的品質。他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不懼敵人的強大,奮勇當先,保衛祖國,維護和平;他愛護士兵,說“沒有戰士,沒有群眾,首長頂屁!”他嚴肅治軍,紀律嚴明;他和藹可親,跟幾個後勤司機也談得不亦樂乎;他謙虛謹慎,當“二次戰役”勝利後一群外國記者向他致敬時,他說他不是常勝將軍,千萬不要替我彭德懷吹牛。而最能反映彭德懷性格魅力的則是“二次戰役”的製定與爭論。彭德懷總結了“一次戰役”的經驗,經調查研究,最後和誌願軍許多高級指揮員共同製定了“二次戰役”的作戰方案。但是當作戰方案被毛澤東否定後,一些指揮員發生了動搖,不敢再堅持作戰方案。彭德懷嚴厲地批評了他們看風使舵的作風,並立即回京向毛澤東陳述自己的意見,甚至同他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論。這不僅表現出彭德懷實事求是的精神,而且表現出他正直大膽、不虛偽、不唯上的性格和為了國家與人民的利益敢於堅持真理、無私無畏的崇高精神。“夜闖中南海”則表現出彭德懷正直坦蕩、不計個人安危、以國事為重的高貴品質和粗中有細的性格特征。“二次戰役”的勝利不僅證明了彭德懷的正確,還表現出“彭大將軍”深謀遠慮、指揮若定的大將風度。劇中不僅表現了彭大將軍金戈鐵馬的豪氣和軍事家風度,還表現了他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情感和性格。如彭德懷與孩子們盡情嬉戲,表現了他慈愛隨和的性格。他反對毛岸英奔赴朝鮮前線,因為他深知責任重大。而他最後同意毛岸英奔赴朝鮮,則表現出他對有誌青年的讚賞和期望。劇中把彭德懷作為軍事家的風度和普通人的性格描寫結合在一起,從多側麵展示了彭德懷的個性特征,從而塑造了一個真實可信形象豐滿的曆史人物形象。

劇中作者在表現“二次戰役”的衝突時,大膽地描寫了毛澤東的失誤,描寫了他經過辯論後聽取彭德懷的意見,參閱最新情報,最後放棄自己的意見,還補充作戰方案。作者這樣做既保證了彭德懷形象的塑造,又不損害毛澤東的形象,可謂用心良苦,實屬難能可貴。

現實劇·探索劇

80年代初,改革開放以後,西方各種現代、後現代文藝理論被相繼介紹到國內。隨著一係列話劇如馬中駿等人的《屋外有熱流》、《路》、高行健的《絕對信號》、《車站》、劉樹綱的《十五樁離婚案的調查剖析》等劇的出現,話劇界興起一股探索劇潮流。其後,比較著名的探索劇還有馬中駿等人的《紅房間·白房間·黑房間》、高行健的《野人》、劉樹綱的《一個死者對生者的訪問》、王培公的《WM》、陶駿等人的《魔方》、錦雲的《狗兒爺涅槃》、朱曉平的《桑樹坪紀事》等話劇,這些劇作顯示了探索劇在經曆了一段時期的摸索之後取得的重要成績。

探索劇的直接動力是話劇界意識到直接幹預生活、以寫實方法為宗旨的現實主義傳統已經不能適應當代生活的演變,必須尋求表現什麼與怎樣表現的全麵變革,使話劇成為具有獨立品格和獨立價值的藝術樣式。

探索劇是不滿於傳統戲劇模式而大膽引入新的戲劇表現手法進行新的嚐試和實驗的話劇。它打破了數十年僵化單一的演劇模式,在形式上大力革新,熱衷於戲劇的散文化結構,增加了戲劇的敘事成分,實現了戲劇時空的自由轉換和不同時空類別間的相互重疊,追求戲劇的綜合性,廣泛借鑒姐妹藝術,引進歌、舞、音樂等因素,並廣泛運用象征、隱喻、荒誕、誇張、變形等手法,增強了戲劇的表現力。

探索劇在內容上首先強調對人的關注,深入思考人的生命價值和存在意義,張揚人性,呼喚人性的複歸,主張透視人的內心世界,剖析人的靈魂,追求主題的詩化、哲理化和多義性。總之,探索劇打破傳統,開辟了話劇的新天地。

開拓創新的複調話劇

(1)作者生平

高行健(1940年生),當代戲劇家、作家。原籍江蘇泰州,出生於江西贛州。1962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法語係。1971年至1974年到幹校勞動,後來在皖南山區農村中學任教。1975年回北京,任《中國建設》雜誌社法文組組長。1977年調到中國作協對外聯絡委員會工作。1978年開始文學創作。1979年發表散文《巴金在巴黎》、中篇小說《寒夜的星辰》。1981年調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任編劇。1981年出版論著《現代小說技巧初探》,提出新的文學觀,強調小說要揭示現代社會的矛盾,探索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複雜的人性,嚐試新的表現手法等,引起廣泛的注意和爭論。1982年開始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專業劇作家。1982年後創作了《絕對信號》(與劉會遠合作)《車站》、《野人》等劇作,引起很大反響。1983年因論文《談小說觀和小說技巧》遭到批判。1984年發表中篇小說集《有隻鴿子叫紅唇兒》。1986年劇作集《彼岸》(TheOtherShore)在“清除精神汙染運動”中遭禁演。翌年,離開中國到法國,隔年定居巴黎市郊的巴紐裏,加入法國國籍。後繼續從事創作和繪畫,出版小說《靈山》等。高行健既致力於戲劇、小說、散文、繪畫,又熱心於理論探索。2000年10月12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高行健的戲劇觀曾受到布萊希特戲劇理論的啟發,因此在戲劇創作中大量吸收西方現代派的戲劇手法,力圖探索中國現代戲劇發展的新路。他主張繼承和發揚中國戲劇的虛擬化傾向、時空自由轉換等長處,融入西方戲劇的優秀成果和革新方法。他的戲劇突破了傳統戲劇的時間結構,拓寬了傳統戲劇的表現空間,創造出一種獨樹一幟的“多視像”的“綜合藝術”。他的幾乎每個劇作都有明確的探索目標,帶有鮮明的探索色彩。

主要作品有話劇《絕對信號》、《野人》、《車站》、《模仿者》、《躲雨》、《行路難》、《喀巴拉山》、《獨白》、《冥城》、《彼岸》、《逃亡》、《生死界》、《對話與反詰》、《夜遊神》、《山海經傳》等;小說及評論集有《靈山》、《一個人的聖經》、《給我老爺買魚竿》、《有隻鴿子叫紅唇兒》、《沒有主義》、《現代小說技巧初探》、《高行健戲劇集》、《對一種現代戲劇的追求》等。

(2)作品分析

劇作分三章。第一章,“薅草鑼鼓、洪水與旱魃”。老歌師唱著情歌,幫手們大聲應和。生態學家找到林業管理處請他辦手續,林主任卻說下班了不辦,但是當他聽說他有林業部的介紹信時,立即變得熱情起來,安排他到招待所裏去。看到女招待員,生態學家不由想起剛離婚的妻子芳。考察野人的記者碰到生態學家,主動同他攀談起來,問他對野人持有什麼意見,生態學家說他沒有做過研究不能發表意見。生態學家詢問記者這裏的森林保護怎麼樣,記者說“文革”期間講“以糧為綱”,這裏砍林造田,原始森林已經不多了。生態學家說破壞了人和森林的關係,人類生存就受到了威脅。在他們談話的時候,芳的影像對生態學家抱怨說他的工作沒有意思,他不了解女人。外麵下大雨,洪水大漲,群眾看著洪水又擔心又心煩。生態學家回想起自己的經曆,回想到妻子芳因為他隻顧忙於工作而不關心她、理解她,說她感到一切都沒有意義,決定跟他離婚的事情。生態學家決定把家中的所有一切都送給芳,自己則去住集體宿舍。在他和妻子談話的時候,外麵的雨一直在下,群眾不停地說,這雨真煩人。小學教員找到生態學家,準備帶他進大山。村民李老大蓋新房,工匠唱著民謠,熱鬧非凡。媒婆要給他兒子說親,這後生卻說他聽他爹的。老歌師曾伯受李老大之邀來讚上梁,他唱著民謠,然後殺掉公雞,用它的血祭梁。一群人跟著林場的梁隊長,請求他發貨,梁隊長要他們去排隊,說現在木材緊缺,如果他放鬆一點,如果沒有國法管著,這林子早就砍光了。小學教員和生態學家準備進林場,梁隊長向他索取證件,當聽說他是中央林業部派來的科學家時,讓他們進去了。生態學家看著森林,感歎現在的土地上無論是平原還是山岡,到處都是城市,再也找不到保持著原始生態的森林。在他說話的同時,老歌師唱著民謠,踏著道家所謂的踽步,帶領一隊跳著儺舞的人群前進,然後跪在地上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