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防病健體,需要食療
我國的飲食文化曆史
據文獻記載,飲食文化出現於夏、商、周三代,迄今已有2800多年,是中華大地孕育的傳統文化之一。
在中國,民間發明了許多食品,但無法確切知道發明人的名字。這些食物有飴糖、豆豉、醬油、酒曲、豆腐、粉絲、皮蛋等。中國的伊府麵是世界最早的速煮麵,中國的粽子是世界最早的軟罐頭。
夏禹時懂得如何種水稻,造酒的杜康是夏朝的第五代國君,夏朝有虞氏為庖正,專司烹飪,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廚師。
飲食文化真正起源於商朝的伊尹。在商朝,已出現了五穀、五畜,燒烤和釀酒,並使用青銅器作氽、炸、煎、炒等烹飪行為。商朝人喜歡飲酒,那時製作的盛酒器具非常精美。商紂王造酒池肉林,重視物質享受,這說明當時的飲食水平已達到相當的高度。
到了周朝,飲食文化更為璀璨奪目。《詩經》、《周禮》、《禮記》中對飲食的記載,已較為可靠和翔實,在那個時候,飲食文化已具有很高的規模。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飲食文化的基礎已經確立,其內容相當豐富。
周朝的“八珍”是帝王美食的典範之作。所謂八珍是:淳熬、淳母、炮豚、炮群、搗珍、漬、熬、肝膋。
《禮記·內則》對八珍的原料、調製、烹製工藝和炊器等進行了具體的記載。其中淳熬、淳母頗似今天的“蓋澆飯”。淳熬即“煎醢加於陸稻上,沃之以膏”,淳母即“煎醢加於黍食之上,沃之以膏”,就是用炸肉醬加油脂,澆在煮熟的飯上。不同的是淳熬,它是澆在陸稻米上,而淳母是澆在黍米上。
八珍中的炮豚是燒、烤、燉小乳豬。炮群是燒、烤、燉小羊。搗珍是搗肉鬆、膾肉扒一類。漬大概是酒、醬、醋漬之品,熬則是烹五香牛、羊、豬、雞、鴨等肉類,或熬魚湯。肝膋是以油烹製的動物肝髒。八珍是古代珍品美味,時至今日,人們還往往將一些美味統稱為“八珍”。
在《周禮》一書中,對用於製作珍饈的120種原料、100種醬製品進行了記述。其中主要食物種類有如下一些:
◆ 六穀:稌、黍、稷、粱、麥、菰;
◆ 六獸:麋、鹿、熊、麇、野豬、兔;
◆ 六禽:雁、鵪鶉、鵑、野雞、斑鳩、鵓鴿;
◆ 六清(飲料):水、漿、醴、醇、醫、酏。
◆ 一些水產品:魚、龜、鱉、蜃、蚌等。
據《周禮》記載,周朝宮廷中掌管廚師的官職,有食醫、膳夫、庖人、酒人、漿人、醢人、醯人、鹽人等。
所謂“食醫”,與今日的營養師大致相當,負責掌管王家保健。《周禮》中講:“食醫,掌和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凡食齊眠春時,羹齊眠夏時,醬齊眠秋時,飲齊眠冬時。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調以滑甘。凡會膳食之宜,牛宜徐,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麥,魚宜菰。凡君子之食恒放焉。”
《周禮》中記載了“淩人掌冰”的規定。淩人要在12月大寒前後,采集天然冰塊,貯存在地下冰室中,以備一年之需,用來對食品進行冷凍。
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提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觀點。士大夫和文人騷客熱烈響應,將飲食文化推向高潮。孔子還主張:“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夏商周三代以後,飲食文化繼續穩步發展。北魏的農學家賈思勰寫成了《齊民要術》一書。這本書對當時農牧業、養殖業、食品加工業方麵的技術和成就進行了全麵記述。
其中記載的飲食內容非常豐富,僅所記穀物就有10餘類200餘種之多。書中還記載了瓜果類40類近200種,並收入野生動物100多種。書中記載的麵點有50種以上,包括胡餅、起麵餅、湯餅、蒸餅、燒餅、髓餅、饅頭、餛飩等。
書中還記載了民間節氣所流傳的特色食品,如夏至、端午吃角黍(粽子),寒食節吃大麥粥、幹粥、醴餅、環餅,重陽節吃餌(糕)等。
到了隋唐時期,由於我國進入太平盛世,飲食文化更加得到大的發展。食物品種多,烹飪技術高,山珍海味、奇肴異饌已勿庸細言。飲食已不僅是滿足食欲的需要,而是與養生保健、治療疾病緊密結合,把食療、營養、文化聯係在一起。
以陸羽的《茶經》為代表,說明唐朝的茶道已經大興於世。以孟詵的《食物本草》為代表,說明食治、食療開始興起。由於唐代佛教的盛興,素食的烹飪技術更加發達。
宋元時期,我國飲食得到很大的發展。這時候,人們的主食已由五穀雜糧向稻、麥兩種轉變,雜糧已成為輔助性的食品。元代的飲膳太醫忽思慧所著的《飲膳正要》,對元代宮廷飲食進行了忠實、完善的記錄,是一部著名的營養學專著。
該書記錄了元世祖忽必烈進駐北京後,在漢族飲食結構中加入了蒙古族飲食習慣的飲乳、肉食,促進了兄弟民族文化的融合。那時興起的乳製品就有醍醐、酪、酥、幹酪、濕酪、脫脂幹酪、馬奶酒、奶茶、腐乳、乳餅、乳皮等,以及各種乳製茶肴、點心、麵食等。興起的其他食品中,最有名的當屬元世祖特別愛吃的涮羊肉。
明清時期,中國飲食文化達到全盛,我國的飲食水平已在世界上占領先地位。
在明代,豆腐和豆製品得到廣泛食用。清代的飲食規模和水平,在《紅樓夢》一書中有詳細的描寫。清代除了正餐、副食外,還有各種小吃和應時食品,使人們要感歎食品之無窮、脾胃受納之有限。光是清代曹庭棟所著的《姥姥恒言》一書中的“粥譜說”,就依據上、中、下三品,對100種粥的選料和製作方法及服食宜忌進行了評述。
進入近代,西方飲食傳入我國,傳統飲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在烹調實踐中,中國人大膽改良,不僅將傳統的飲食文化予以保留,並使烹飪技術更加科學。由於洋為中用,中西合璧,人們開始采取中菜西做或西菜中做的原則,豐富了中國菜的做法。
中國四大菜係中的魯菜係孕育於黃河流域,粵菜係發源於珠江流域,長江上遊有川菜係,下遊有蘇菜係(包括揚、蘇、錫、滬)。四大菜係之外,尚有湘、浙、徽、閩四菜係,合為八大菜係。
僅海派菜就有廣幫、京幫、揚幫、本幫、蘇幫、錫幫、寧幫、杭幫、津幫、豫幫、潮幫、閩幫、徽幫、湘幫、清真菜、素菜、西菜等18種,還不算近年來引入中國的朝鮮燒烤、沙嗲(印尼)風味以及生猛海鮮等。
北京的“譚家菜”是一種官府菜,其創製者譚篆青是海南人,曾在北京做官,聘請許多名廚,成功地將南方菜和北方菜融為一體。譚家菜作為官場內宴會的名肴,在全國範圍享有盛譽。
食物的烹飪
烹飪就是把食物加熱,廚師和家庭主婦做菜時都注意掌握火候。所謂大火、中火、小火、文火、武火,都是根據火的溫度來說的。
中國菜有多種烹製方法,常用的也有50多種,有人將其歸納為8大類:
◆ 炒、爆、溜;
◆ 炸、烹;
◆ 煎、溻、貼、瓤;
◆ 燒、燜、煨、燭、焗、扒、燴;
◆ 烤、鹽焗、薰、泥烤;
◆ 氽、熬、燉、煮、蒸;
◆ 拔絲、糖水、蜜汁;
◆ 涮鍋、什錦鍋、生片鍋、沙鍋。
以上的區分是根據操作方法和傳熱方法的不同而進行的。
從廣義上來說,“烹”還包括不用火的方法,例如用冷凍之法製作冰淇淋、杏仁豆腐、肉皮凍等,用發酵之法製作四川泡菜、腐乳等,用醃漬之法製作皮蛋、鹹蛋、糟蛋、醬菜、榨菜等,用高壓之法製作罐頭食品、爆米花等,以及還有微波爐烹製之法。
中國飲食文化受中醫藥的影響,並與之相得益彰。“烹”是用火,“調”是調和。中藥的熬製和調劑也是如此。中國菜烹調技術的始祖是伊尹,他在烹調的實踐中掌握了藥性,所以他也是湯藥的始祖。
值得一提的是,外國人也講究食物的調和和搭配,但他們更多的是在食物的盤子裏進行調和。他們將作料與輔料加入到生菜和煮熟的菜中,然後食入各種食物調和成的大餐。
中國人的烹調則是在鍋裏完成。中國人在鍋內將油加熱至冒煙的程度,再加入蔥、薑、蒜等“熗鍋”。在中國菜中,用武火炒、爆、溜的菜品所占比例相當大。一盤炒菜往往調和了幾十種原料和主副料,其配料和操作都有著一定的複雜性,其質量則是品評廚師的依據。
油炸之法是僅次於炒、爆、溜的烹飪方法,由於油的沸點很高,所以食物被炸後可迅速變熟,出現脆、嫩、鮮等美味。油炸有多種種類,可分為脆炸、香炸、軟炸、胖炸、各種成形炸和熟料炸等。
同樣是炸,因為使用不同的方法,炸出的食物也具有不同的風味。
例如無錫的脆鱔,原料選用雙背鱔絲中的鱔背而不用鱔肚,因為鱔肚不易炸至脫水。油炸分為兩步,先將鱔背在開水中泡熱後在溫油中脫水,再提高油溫撥散炸至無響聲,待變硬性(90%的水分炸掉)後撈出,冷後變脆酥。另用醬油、黃酒、白糖、蔥、薑、白湯熬製好的鹵汁與炸好的鱔一起翻動,使鹵汁粘上黃鱔,淋放麻油,裝盆,並灑上胡椒粉。
日本有一種食品叫天婦羅,其實是胖炸的成果,因此又叫掛糊炸。製作此品時,將食物在調製好的糊中四麵拖滿,炸時外表形成一道糊殼並起胖大,外脆裏嫩,形態美觀。胖炸要用有發力的糊漿,如雞蛋和酵麵等。
美國的油炸食品,較著名的有炸雞和蝦仁吐司等。中國的炸品更為豐富,如炸豬排、蝦球、茄盒、軟炸裏脊、脆皮鴨、炸苔條等都是炸品中的美食,其烹調方法更為多樣化。
以上談到的是用油為加熱體,下麵談一下用水為加熱體。凡是用汆、煮、悶、燒、蒸、煨、燴、燉、熬、水煎等烹調方法都要用到水。
水有一個好處,就是沸點隻有100℃,能始終保持此溫度,適用於較長時間的加熱。配料的味道很容易滲入主料中,使食物的色、香、味大大增加。有時為了去掉食物的腥膻等不良氣味,可將食物放在開水中進行短時間的汆煮,去掉水後再烹飪,這叫做“焯水”。
有些菜肴,為了突出主料,可將湯汁蒸發濃縮,以增加主料的味道,這被人們稱為“收湯”。
用水煮、汆食物,同樣要注意對火候的講究。家常燉菜,如燉排骨、雞等,先用大火燒開,再用小火慢燉。魚要煮成濃湯,並用旺火猛滾。
汆魚丸、肉丸,為使之不散,最好用80℃左右的水,並使這個溫度得到保持,待擠完最後一個丸子後,再燒開短時就熟了。煮白切肉、牛肉、豬肚等不易煮爛的食物,時間則要長些。
清煮菜湯時不能用太高的水溫,時間不宜過長,否則蔬菜會煮黃、煮爛。食物的燜燒,是先將主料用油炸、煎、煸炒後,加湯和調料用小火燜爛,如燒茄子等,燜燒過程中不能開鍋蓋,也不宜使湯汁過多,最後勾芡收湯後起鍋。
蒸是用水蒸氣來加熱食物的,可是蒸菜不易入味,多數情況下要事先用調料將主料拌和或醃漬片刻再蒸,如米粉肉、清蒸魚等。
烹飪學其實是調和之學,無調和即無烹飪。試想一下,一塊肉或一塊豆腐,如果不加調料將會讓人覺得可厭,難以下咽。若將一塊肉或一塊豆腐烹製成五香肉或麻婆豆腐,則是人人想吃的美味佳肴。
調和的食物能使原料的本味加上熱後的熟味,再加上配料和輔料的味。這多種味道融和在一起,使各種食物成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奇妙的複合物,從而引起食欲。
能夠流傳下來的調和食品,都是“善調眾口”的搭配。這樣的食物有芹菜炒豆腐幹、西紅柿炒雞蛋、土豆燒牛肉、蘿卜燒羊肉、榨菜炒肉絲、仔雞炒蘑菇、栗子紅燒雞、蝦仁炒雞蛋等。至於大範圍的搭配食物,如羅宋湯、全家福、素什錦等,其組成更有無窮的妙處,配料缺一不可。
中國美食有色、香、味、形、質、聲、器等八要素。味占到第一位。宋太宗曾在朝廷上問大臣,哪一種口味最好吃。四川籍大臣蘇易簡說:“物無定物,適口者珍。”
其實,味美還有一個飲食習慣問題。所謂“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就反映了各地風味的不同。北宋時的王安石,曾以“羊大為美”作為題目,叫學生們作答。在美食中,羊肉是一個典型例子。
另一個“魚羊為鮮”也值得注意。南方人以魚為美,北方人以羊為美,魚和羊合起來便是一個“鮮“字。過去北京廣和居善於以羊湯氽魚片,還有用鯽魚湯涮羊肉的。魚和羊這兩種美食合在一處,菜肴怎會不鮮!
北京的譚家菜,其特色是以甜提鮮,以鹹提香,菜肴口味適中,不管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都愛吃。杭州的西湖醋魚,其烹調方法與眾不同,不用油煎,而是將魚在水中氽熟後,再在魚身上澆鹵汁。此菜對於不吃油膩的人來說,是一道可以放心食用的美食。
北方的涮羊肉傳到廣東,廣東人對熱性的羊肉沒有興趣,卻用涮鍋涮起雞、魚、蛋、肉和海鮮來。後來,這種烹飪方式又和朝鮮的燒烤相結合,廣東人用的加熱器可以當涮鍋,又可當烤鍋。
中國的烹飪技術還能將一種食品原料製成各色各樣的菜肴,講究一個“全”字。比如百雞宴、餃子宴、豆腐宴、全羊席、全鴨席、全魚席等。
餃子宴上,各種餃子都有,給人強大的視覺、味覺刺激,水餃、蒸餃、炸餃,有鹹的、甜的、辣的、葷的、素的……都統一在這“餃子”的形色上。即使每樣餃子隻嚐一隻,也過足了吃餃子的癮。
全聚德的全鴨席,將烤鴨、鴨胗、鴨肝、鴨舌、鴨蹼、鴨心,都烹製成獨具特色的菜肴,極大地滿足了廣大食客的食欲。
廣東人非常講究喝湯,一般的湯都要煨、燉,熬製一、二個小時,有時竟要花費半天、一天的時間熬一道湯。
古代帝王對膳食是非常講究的。《禮記·內則》記載,供帝王享用的“渾羊”,其烹調方法竟要用幾十道工序,三天三夜不絕火,將羔羊烹製成味道醇厚、爛熟而細膩的美味。
宋太宗年間的《太平廣記》所引《盧氏雜說》“禦廚”條中,對“渾羊歿忽”的宮廷菜製法有著詳細的記載。此菜是將子鵝若幹隻去毛和內髒,用肉和糯米飯調和五味,塞進子鵝體內,再殺一隻羊,將子鵝置於羊體內,縫合後用火炙之,待羊肉烤熟,便將子鵝取出,單食鵝,其味香美異常。
在中國烹飪史中,古老的食法是,每一種動物肉都要配一種蔬菜。如牛配嫩豆苗、羊配苦菜、豬配薇菜。到了冬天,可在肉中加入溫性的薑。到了夏季,可在肉中加入涼性的葵。孔子說過:“不撒薑食,不多食。”意思是,作為調味品的薑,雖然吃得不多,但是經常要吃的。
病從口入
日本是全世界的長壽國家之一,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日本國民的生活質量很高,其傳統飲食結構是以低熱量、低油脂、高蛋白、高纖維素為特點的,所以多數日本人總是顯得很健康。
可是,日本的一些營養專家最近沮喪地宣布:日本人的長壽曆史正在結束!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原來,由於日本生活節奏加快,青年人的飲食習慣逐漸向歐美靠攏,對方便食品及快餐過分依賴,應當補充的營養卻離他們越來越遠。
比如說吃蘋果,日本青年不吃整個蘋果,而是去喝方便好喝的蘋果汁,這樣攝取到的食物纖維隻有蘋果中含量的1/20。
以前,骨質疏鬆症多在50歲左右的女性中出現,可現在,不同年齡的男性也有很多人罹患此病。據估計,美國的骨質疏鬆症患者共有2400萬,每年有130萬人骨折,最常見的是脊柱骨折患者,占到骨折人數的40%左右。在歐洲,1990年髖骨骨折患者約為471萬人,到2015年將會增至650萬人。
隨著骨質疏鬆患者的急劇增加,有人發現,此現象與人們不合理的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
現在肥胖病患者也大量出現,雖然此現象多因缺乏運動引起,卻也和不良飲食習慣脫不了幹係。
不合理的飲食還能引發癌症。大量事實證明,食物既是抗癌明星,又含有致癌的元素。現在人們已經認識到,食物中含有的脂肪、蛋白質、維生素、食物纖維以及多種礦物質都與人類腫瘤的引發有一定關係。
據統計,在歐美國家中,因飲食問題致癌者竟然占到癌症患者的60%。消化係統的癌症,如胃、食管、肝、結腸等髒器癌症,都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不利於抗癌的飲食習慣,有膳食單調、喜燙食、硬食、嗜酒、長期進食高脂肪、偏食、喜食醃製魚肉、鹽漬食品等。
麵對飲食習慣帶來的危害,人們需要遵循因人擇食、因地擇食、因病擇食的原則。
所謂因人擇食,就是要因人的年齡、性別、職業、體質、種族、胖瘦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飲食。比如,嬰幼兒可以多食入奶類、蛋類、魚類、蔬菜等高營養且容易消化的食物。青少年可以多吃肉類、魚類、蔬菜中的西紅柿、胡蘿卜、豆類等食物,因為這些食物中的維生素含量較高。
中年人不能偏食,對引起體質惡化的暴飲暴食現象(如高血壓、糖尿病、發胖、消瘦、癌症、消化疾病等,都與此飲食習慣有關)應加以杜絕。老年人由於年高體弱,脾胃功能差,對腥膻、油膩之物要少食,並且不要吃得太飽。懷孕期婦女要增加營養,保證蛋白質和食物中的鋅含量。掌握了這些知識,在買菜時就要有所選擇,有所偏重。
所謂因地擇食,就是指因人所居住的地域而選擇不同的食物。生活在嚴寒地帶或酷熱地帶的人,對食物有著不一樣的要求。同樣,生活在山區或海邊的人,生活在幹燥地帶或潮濕地帶的人,對食物的要求也不盡相同。
所謂因時擇食,就是根據一年四季的時令變化,而選擇不同的食物。如到了春季,可食用一些甘甜的食物,夏季可食入一些清熱消暑的食物,秋季可吃些滋陰潤肺的食物,冬季可吃些滋補禦寒的食物,同時,還應注意多吃綠色蔬菜。
所謂因病擇食,是根據病情的不同而選擇食物。比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病、骨質疏鬆症、肺結核等病,對食物均有著不同的要求。
因食物變質或因食用不當而導致中毒的情況時有發生。在這個時候,食物竟變成了毒物!這裏提到的毒物,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毒藥,而是指導致人體在新陳代謝中爆發疾病的物質。
人體罹患疾病,往往是由於進食方式、食物質量、食物數量、食物的作用、食物與人體體質、食物與人體的原有疾病之間的作用、食物與服食藥物之間的禁忌等諸多因素所造成的。
在古代,我國人民就對食療和食物的毒副作用進行了精彩的總結。研究者發現,中國古代食療著作,基本符合現代的科學道理。
《金匱要略》中說:“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內經·素問》中說:“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
也就是說,人們在飲食中營養要全麵,不可對某一方麵偏廢。為了要對精氣進行補益,需要合而服之,所進食物中要兼有主食、副食,副食中又要包括葷、素、水果等等。這裏所講的五穀、五果、五畜、五菜,並非是五種,而是對諸多種類的泛稱。
《內經》謂:“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這裏必須指出,中國古代的人體內髒,雖不完全符合現代解剖學的生理基礎,但其中的道理與現代研究的結果卻是一致的。比如辛辣不利於肺髒,煙草對肺也有危害作用,吃得過鹹傷害腎髒等。
食物對人體的積極影響
醫學上普遍認為,食物能夠對人體產生積極影響,使人祛病強身。那麼,食物究竟是怎樣對人體產生影響的呢?
食物對人們身體的影響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作為普通人,隻需了解一下食物應該怎樣食用,哪種食物可以治哪一樣病就很可以了。可是,倘若能了解到食物影響人體是通過哪些途徑,了解到食療的治病原理,人們就可以充分地理解食物是如何抑製疾病的,從而對症下食,通過食療進行治病和預防。
以下就是有關食療原理的兩個基本理論。
1.抗氧化劑理論。
凡是上過化學課的人都會記得,整個化學課中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氧化還原反應”,鐵會生鏽,銅會長“綠”,似乎世間萬物隨時都在進行著這種反應。
其實,就連人類不可避免的生老病死也都與“氧”有較大關係,它們全都來源於“氧”。
氧氣充斥於天地湖海之間,為人類生存所必需,但它也隨時都對人類生命進行消磨,當人們年老體衰時,很多讓人煩惱的事情都是氧氣所帶來的。
通過科學家的研究,人們知道氧氣是一柄雙刃劍,它的某些有害形式包圍著人體的細胞,以強大的破壞力,對分子、細胞以及整個人體進行瓦解。血管因此而阻塞,細胞因此而癌變,關節因此而麻木,神經係統因此而失去反應。
而這一切都使人體難以正常運轉,現在,至少有60多種慢性疾病以及衰老與氧的破壞作用有密切的聯係。
事實上,這一發現將人們對疾病和防治疾病的認識大大改變。以此發現為基礎,科學家們全力追尋著對抗不良反應的食物。而對於這些不良反應,有一位科學家曾做了一個具體的比喻:“我們被氧化得越多,就越容易衰老。人就像一塊慢慢變壞的肉,隻不過有的變得快些,有的變得慢些。”
為什麼有人對氧化難以抵抗,而有人卻氧化得很慢呢?為什麼有的人容易衰老,而另一些人卻青春常駐呢?究竟是什麼對衰老、患病的進程實施影響?有沒有一種東西能使這種進程得以減速?
能夠減緩衰老的就是抗氧化劑,是抗氧化劑使衰老變得緩慢起來。
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體內有兩種力量進行運作,一種是能夠破壞身體的氧化劑,另一種是可向身體提供保護的抗氧化劑。
在氧化劑中,有一部分是從新陳代謝環節中產生的,給人體帶來積極的作用。可是絕大部分氧化劑卻來源於外界環境,它們給人體帶來危害,而這些變化全都是在靜默中緩慢進行的,人們實在難以發現。
當這些微小的變化積少成多時,我們才發現它的存在,然而因此而形成了許多問題,譬如,久治不愈的炎症、胸痛、癌變、衰老、注意力不集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