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團兵初成(1 / 2)

“殺——”

隨著二十名團兵的齊聲吼叫,舉起手中的長槍,呈一排橫列直線衝向二十步(約三十米)開外豎立的一排木人,刺向木人的目、喉、心、腰、足五處。

“撲通、撲通”二十個木人都被刺倒在地,團兵們豎起長槍,有的人槍尖上帶出了在命中部位放置的布團,有的人槍尖上空空如也,立刻就有人過來統計,刺中與刺不中,然後團兵們退後回出發線上,隨著發令員的發令,在次發出吼聲,衝刺。

在另一側,同樣是二十名團兵站成一排,高舉的大砍刀,對著一排木樁,不斷的抬刀、斜劈;抬刀、斜劈反複練,嘴裏也在不停喊著:“殺!殺!殺!” 動作整齊一致,刀光閃閃,寒氣逼人。

而在沂水河邊,則是弓箭手在訓練,蔣義屈拎著一根棍子,在一排舉起長弓的團兵麵前走過,發現姿勢不對的,就先給一棍,嘴裏還罵罵咧咧:“怎麼像豬一樣笨,教了十幾天,還是做的不對。”

偵察隊則在隊長周奇和吳漢生的帶領下,練習著上樹,匍匐,等訓練。整個訓練場上都練得熱火朝天。

商毅提著雙截棍,在場上四處走動,尋視著團兵們的訓練,也十分滿意。開始進行拳術和武器訓練之後,也有十幾天的時間了,團兵們現在總算也都練得有那麼一點樣子來。

在這十幾天的時間裏,童方和魯石帶領著村裏的鐵匠、木匠日夜不停的趕工,打製著武器。

童方領頭的鐵匠鋪打製出來三十把大砍刀,四十把單刀。還有六十把雙刃短斧——這是商毅仿照西方古代雙刃戰斧的樣式畫出的圖紙,但縮小了尺寸,用打製大刀、甲胄剩餘的廢料打製。再加上一尺二寸長的手柄,即可以用於近距離作戰,也可以作遠程武器,扔出去呈旋轉狀飛舞,在三十米左右的距離,殺傷力是非常大。

而魯石帶隊的木匠作坊又製出來六十張長弓,二十張短弓,長弓用箭一千多支,短弓用箭六百多支。長槍槍杆三百多條,同時還製造了六十麵木圓盾和六十個供訓練用木人,訓練用刀槍三百多件。

在民團成立之初,雖然商毅從強盜那裏得來了四五百件兵器,但還是不足以準備整個民團。盡管優先考慮了主力團,但也隻是保證毎人手裏有兵器,不過樣式類形也是千奇百怪,各不相同。

但經過鐵匠鋪和木工坊近一個月的努力,至少主力團的武器能夠全部裝配齊全, 看上去也整齊多了。不過也把商毅前期購買的生鐵基本都消耗殆盡。

主力團的五個小隊,全都統一了使用武器,商毅帶的第一隊由十名長弓手,十名刀牌手、四十名長槍手組成,黃震的第二隊是全長槍手隊,趙英傑的第三隊是大刀隊,由三十名大砍刀手和三十名刀牌手組成,蔣義屈的第四隊是弓箭手隊,由四十名長弓手,二十名短弓手組成、鮑銅鋼的第五隊由十名短弓手,二十名刀牌手,三十名長槍手組成。

而偵察隊的十六名團兵毎人裝備長槍、單刀、盾牌、飛斧,六把長弓、十把短弓。

本來商毅還打算組建一支騎兵,但三個村加起來,雖然到是也有七八十匹馬,但這些馬大多是用來挽乘拉車,能做戰馬用的並不多,因此商毅隻能暫時放棄這個想法。但還是給偵察隊的每名成員備配了一匹戰馬。

另外三名副總教師,六名隊長,以及王信、尤洪亮兩人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打製各自的武器,不過每人都配一把單刀、一張長弓和一匹馬。

多佘下來的武器,基本都裝配了清水村的團兵,因為一來這些武器都是商毅帶來的,二來主力團用的武器也是商毅自己掏銀子賣材料,淸水村的鐵匠鋪和木戶坊打製,並沒有動用民團的經費,因此另外兩村也沒話可說。不過清水村還是分別贈送給其他兩村各二十把短弓,三十把舊單刀。而八角台村和十裏屯村也組織自己村裏的工匠們加緊打製兵器,總算是給村裏的所有團兵都配上了武器,雖然也是參差不齊,但也總比拿著鋤頭鐮刀上戰場要好得多。

武器配齊之後,也就要開始正式訓練團兵們使用這些武器。

中國流行的所謂十八般武器,在宋朝就以成形,但在軍隊裏,士兵們基本還是以刀槍兩種為主,畢竟在戰場上不是比個人的武藝,而且整體作戰。[紀效新書]就曾說過:斧、鉞、錘、戈、戟、鉤、鐮等膽大藝精者可用,用於獨馬衝殺敵陣,卻不可教隊兵,不可堂堂當大敵。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