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這一次進攻, 清軍在靠近城牆的過程中, 並沒有遭到多少打擊,因此圖爾格立刻又增加了滿漢名兩個牛錄,投入到攻城的隊伍中。這時清軍以經派出有滿漢各五個牛錄,一次性用於進攻的兵力共計四千多人, 其中包括近四百滿八旗的披甲兵和鋪兵, 由一名甲喇額真統領, 負責指揮這一批的攻人馬。
這次清軍共計出動了二萬六千大軍,出動四千多人馬攻城,到也並不算過份。但因為穆陵關的關城並不大,單麵的城牆也隻有三百多米,可攻擊麵確實有限,四千多人馬,也確實是攻城的極限兵力,再派多也沒有,也隻能在城下幹等著。不過圖爾格又另外調集了滿漢各五個牛錄,準備做為輪換部隊。
這時第一批到達城牆邊的清軍以經架好了雲梯, 舉著盾牌武器,開始向城頭上攀爬。
而穆陵軍早己被先前清軍的暴行激怒, 人人口憋足了一口氣,要為剛才慘死在清軍手下的同胞報仇,雖然剛才用弓箭火銃打了一陣,也殺了不少清兵,但跟本就不解氣,現在清軍一開始爬城,自然是人人振奮,立刻就將早就備齊的石塊,粗木從城垛口扔了下去。等凊兵爬到接近城垛口位置時,就用長槍拚命亂刺,盡力阻擋清軍蹬上城頭。
因為在關城垛口朝城外的一側都被鑿出一個小小斜麵,不要小看這一點改動,工程雖然不大,卻可以使雲梯上的倒鉤失去著力點,因此十分輕鬆的就可以將雲梯推起耘,翻倒下去。在城牆上,穆陵軍也專門就有十組這樣的隊伍,毎隊四名士兵,合力端著一根長長叉木,不斷將雲梯連同蹬上雲梯的清兵一起推翻倒向城外側去。
同時在後排的高台,還有城牆後麵的箭塔上,火槍手和弓箭手也不住的發射火銃,開弓放箭,火炮雖然打不到攻城的隊伍,但卻可以攻擊第二批增援攻城的清兵,因此依然不斷發猛烈的轟鳴聲。在穆陵軍的守軍這樣三層立體打擊下,清軍也不斷從雲梯上落下去。
不過穆陵軍固然是義憤填膺,清軍同樣也是滿腔怒火,麵對著穆陵軍嚴密的防守,一個個絲毫也不退讓,舉著盾牌,遮擋著從城頭上落下來的石塊、粗木,箭枝、彈丸,抓著雲梯,頑強的向城頭攀爬。石塊、粗木擊打在盾牌上“咚、咚”作響,箭枝、彈丸更是打得“啪、啪”隻響,有的清軍被石塊、粗木砸倒,也有被箭枝慣穿,被彈丸射透,但前麵的清軍倒下之後,立刻就有後麵的清軍補了上來,雲梯被推倒, 但隻要是沒有被摔壞, 馬上就重新再架起來, 繼續向城牆上攻去。
而且在城下,清軍還安排了一排弓箭手,對著城頭上射箭還擊,盡管迎射的難度遠遠大於俯射,而且清軍的弓箭手也沒有半點遮擋,但出眾的射術卻彌補了這些弱點,還距離四十步以內,清軍的弓箭手射得極準,隻要穆陵軍的士兵稍微露出一點空隙,就可以成為淸軍弓箭手的攻擊目標。
因此在城頭上,也不斷有穆陵軍的士兵被箭枝射中。幸好穆陵軍的長槍兵都是穿鐵甲作戰,有一部份士兵還是兩層甲,而且在高台上的垛口都安置了擋牌,同時也給毎名火槍手配備了鐵盔和衣甲,使他們的防護力也大大增加,才避色了損失的進一步擴大。
戰事從一開始,就進入十分激烈的情況中。
隨著戰事的進行,增援的清軍很快也靠近了城牆,加入到戰團中來。也全都進入了火炮發射的死角,因此火炮也暫時失去了作用,隻能全都停止了發射,等待著下一批清軍進入攻擊的範圍。
這時清軍的攻城兵力增加了近一倍,在三百多米的城牆外, 以經架起了百餘架雲梯, 平均每不到三米的距離,就有一架雲梯,密度之大,在攻城戰中實屬罕見。而且清軍密密麻麻如同螞蟻一樣附著在雲梯上,向城頭發動一次又一次猛攻,幾乎將城牆全都覆蓋了起來。前仆後繼,連綿不斷,不僅是漢軍,就連所有的滿八旗披甲兵,輔兵也都全部投入到攻城的隊伍中去了。
而在城牆下,護城的壕溝裏,清兵的屍體也在不斷的增加,傷兵也大量產生,以經有幾十名跟役、包衣,冒著槍林箭雨,專門付責從戰場上救護傷員,搬運屍體,不斷來往奔波於主陣和戰場之間。
在穆陵關的城上駐守的守軍,也增加到了一千三百多人,除了四百五十多名火槍手之外,還有八百餘名長槍手,刀盾手,這還不算城後箭塔上的長弓手,幾乎把城頭上也站了個水泄不通,並且牢牢守住了城頭上的每一處地方,一個守兵倒下之後,就馬上有新的士兵補上他的缺口,繼續拚命阻擋著清軍的進攻。而火槍手和長弓手也在後麵以最快的速度向關城下射擊射箭,協助著前排的守軍防守,同時還打擊城下清軍的弓箭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