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一章 錦衣衛(下)(1 / 2)

錦衣衛的名字即使是在三百多年以後, 也是大大有名的, 更是武俠和古裝影視劇中的常客。

既然穿越到這個時代,商毅自然也對錦衣衛做了一番全麵詳細的研究:錦衣衛的全名為“錦衣衛親軍都指揮使司”, 和後來的東廠、西廠一樣,都是明朝的特務機構,合稱為“廠衛”。

錦衣衛分有南北兩個鎮撫司:南鎮撫司主管一般衛、所部隊人員的犯罪偵查、審訊、判決、情報以及軍事武器之研發事項,等同後世之憲兵隊、軍事法院、軍事檢查署以及軍備局的結合體。而北鎮撫司主管各地藩王及官員秘密監視、肅反肅貪,獨立偵訊、逮捕、判決、關押拘禁(詔獄)以及反間諜事項。類似於後世美國國家安全局、聯邦調查局、香港廉政公署的綜合體。

一般來說,北鎮撫司的權力要大於南鎮撫司,因為北鎮撫司有專理詔獄的權力,可以不經三法司授權,直接聽命於皇帝取旨行事,並在獄成之後,甚致可以不通過錦衣衛指揮使,直接專達皇帝。而且就是在錦衣衛中,官不掌詔獄者,亦不得幹預其事。同時北鎮撫司也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如在朝鮮萬曆之戰中,就收集了大量的日軍軍情,保證了明軍的勝利。

後世對錦衣衛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毀譽參半。因為錦衣衛擁有相當的特權,無形中也令他們有資本可以胡作非為、而又得到了皇權的庇護,不會被追究責任,造成了社會的動蕩和朝廷的混亂,以及當時人們對錦衣衛的恐懼。在後世甚致有人說明朝不是亡於流寇,而實是亡於廠衛。因此總體來說,錦衣衛還是毀多於譽,由其是在魏忠賢獨掌大權的時代,流傳著許多關於錦衣衛的恐怖傳說,雖然其中有相當一部份是東廠、西廠做的,但在一般人看來,廠衛實際是一體的。

而正因為如此,到了崇禎時期,魏忠賢倒台之後,在朝廷中要求取消錦衣衛的呼聲也越來越大,崇楨雖然並沒有取消錦衣衛,但也戒於魏忠賢的教訓,還是極大限製了錦衣衛的行為權力,所以終崇楨一朝,錦衣衛也沒有鬧出什麼事來。不過因此也有人認為,正因為崇禎時期,錦衣衛權限大為削弱,才使官員缺少了監督,導致官場**變本加厲,也間接引起大明朝的滅亡。在後世,關於錦衣衛的功過得失,也引發過不少口水大戰。

商毅不想對錦衣衛進行多評價,但對他們還是敬而遠之為好,由其是在自己還沒有成勢之前,更不想和錦衣衛扯上什麼關係,隻是事情並不按他的想法發展,倒底還是遇上了錦衣衛。

不過抱著即來之則安之的心裏,商毅跟著來人,來到了這群錦衣衛中間。

大概是因為被穆陵軍所救的原因,這群錦衣衛對商毅還比較客氣,沒有拿腔作勢,不過這也許和錦衣衛在崇禎時代並不得誌有關。通報了各自的姓名和身份之後,商毅才發現,這批錦衣衛的來頭到不小。

帶頭的是同知沈揚,僉事劉知用、鎮撫趙從夫、周威,其餘還有千戶四人、百戶四人、總旗、小旗、力士、校尉等等。

商毅聽完他們的身份後,也嚇了一跳,他知道,錦衣衛官員設有指揮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從三品,僉事二人,正四品,鎮撫二人,從四品,十四所千戶十四人,正五品,此其下管理職尚有副千戶,從五品、百戶,正六品、試百戶,從六品、總旗,正七品、小旗,從七品等。下屬還有將軍、力士、校尉等職位。那麼這一次錦衣衛出動了一個二把手,一個三把手、兩個四把手,這個陣容可不算小了。

原來清軍破關南下以有五個多月的時間,在此期間,大明朝廷調集大量兵馬,設了昌平、保定二總督,寧遠、永平、順天、保定、密雲、天津六巡撫,寧遠、山海、中協、西協、昌平、通州、天津、保定八總兵,號稱兵力三十九萬五千餘人,然而還是擋不清軍的鐵騎,任其如入無之境一般。

各路的明軍不但不敢與清軍交戰,在謊報戰功上,卻是人人都有一手,今天你報獲勝,明天我就報大捷,你說斬首三百,我就說殺敵一千。隻是一開始還能報勝利,但時間一長問題就出來了,既然明軍老打勝仗,那為啥清軍還不撤走,反而是繼續南下呢?

於是眾將的口鋒也就慢慢轉變了過來,雖然也報了一些敗績,但也要強調是因為自己孤軍無援,寡不敵眾,仍然浴血奮戰,殺死多少多少敵軍,因見敵勢眾大,放才暫時避開一時。還有的人更絕,說什麼與敵奮戰十數仗,我亦未勝、敵亦未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