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武衛的衛治所在信陽州,全部守軍約有兩萬多人,但要分守承天府、黃州府、信陽府、光州等各地,因此兵馬分得很散。
自從吳甡到廬州督師之後,李自成也派了不少探子,打探明軍的動向。吳甡分兵三路進攻的消息,也很快就被李自成知道了。他立刻也派遣權將軍田見秀,率領左右兩營,共約三萬人馬,趕來救援楊武衛。不過田見秀把救援的重點放在黃州府,因為田見秀以經打聽清楚了,進攻黃州府的明軍有兩路,共計約有四萬餘眾,而進攻光州的明軍隻有一路,約一萬五幹人馬,韓華美應該能夠抵擋得住,等自已擊敗了進攻黃州府的明軍,進攻光州的明軍自然也就會撤軍了。
而韓華美這時也聚集了近七千人馬,駐紮在光州,準備在這裏與明軍決戰。等商毅的人馬接近光州時,探子回報韓華美,本來有一萬五千左右的明軍,隻剩下了七八千人,韓華美聽了,也忍不住笑出了聲了。這才幾天的功夫,明軍就差不多少了一半。
在另一個時空裏,雖然李自成是明末農民軍中最著名的人物。但實際上他是從崇禎十三年(1640年)才開始發達起來,攻克洛陽、三打開封、激戰朱仙鎮、擒殺傅宗龍,大敗左良玉,重創孫傳庭等這些戰果,都是在崇禎十三年之後取得的。
正是這三年多的時間,李自成的闖軍屢敗官軍,除去在攻打開封時遇到了一些挫折之外,其他的戰鬥都是攻無不取,戰無不克。因此闖軍現在的自信心極度膨脹,對明軍也都十分輕視。韓華美聽說進攻光州的明軍隻有七八千人時,立刻下令,聚集人馬,出城去迎戰明軍。
韓華美率領出城迎戰明軍的兵力為六千五百多人,其中有一千騎軍,因此韓華美十分自信,以自己的兵力,就是對付一萬明軍,也是綽綽有餘的。
出城之後,按照探子所指的明軍方向,走了十餘裏路,立刻又有探子來報,前方不到二裏的地方,發現了明軍,以經列好陣式,正等著自己的人馬殺到。
韓華美聽了,到是有些意外,看來這支明軍的動作到是很快,一下子就把陣式給列好了。不過明軍是什麼貨色, 韓華美也見過不少了,就是讓他們列好了陣列又能怎樣,還不是被自己一衝就挎,這種情況,以前見得太多了。因此韓華美回頭看了看自已的人馬,然後立刻下令,全軍向明軍方向前進。
二裏的路程,幾乎是抬抬腳就到了。但等韓華美看清了明軍的陣列之後,差一點就捧腹大笑起來,因為他和明軍打了好幾年的仗,還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列陣方式,隻見明軍用無數支裝滿了泥土的布袋列成了一條高度在二尺左右的矮牆,有一排明軍的士兵全都躲在矮牆以後,不知是蹲還是臥,都隻露出了腦袋和肩頭。而矮牆橫向展開拉得很長,約有近三百餘步。不過在矮牆的後麵,還站立一部份明軍的士兵,約有二三千人吧?也是一排橫向展開,同時明軍基本都是步軍,少有馬匹。而在全部明軍的身後,還豎立著一架高台,上麵有幾個人,大概是明軍主將的指揮車。
韓華美心裏十分好笑,明軍的陣列拉得實在太開了,陣形又太過單薄,這樣的陣形幾乎就是一攻就破。難道說明軍以為隻靠這區區兩尺多高的土牆能夠擋得住自己的進攻嗎?而且明軍為什麼不站在矮牆上抵抗而是要躲在矮牆後麵,是蹲著還是趴著呢?那有這麼打仗的,看來這次自己出擊真是對了,這一仗可是贏定了。
實際上韓華美不知道,明軍既沒有蹲著也沒有趴著,而是站著,站在剛剛挖好的戰壕裏。
商家軍的主戰士兵毎人都會配一把短柄鐵鍬,就是用來臨時挖戰壕用。戰壕戰術是進入火器時代的一種新式戰法,不僅能夠減小士兵的受打擊麵,而且還可以將火炮放置在全軍的後部使用,而在作戰時,戰壕裏的士兵還能為火炮提供保護,雙方並不發生衝突。
因為是在短時間裏挖出的戰壕,因此隻能從地麵上挖下去兩尺多,而挖出來的土用布袋裝好,在壘向一道兩尺多高的矮牆,這樣實際有四尺多亮,正好可以遮住士兵們的大半個身孑,隻露出頭部和肩膀,因為前裝槍是不能釆用臥倒射擊的姿式,因此隻能這樣,既讓士兵保持著站立的姿式。又保證前排的士兵不會阻擋住火炮的發射。同時商毅在全軍以後的高台指揮車上,府視全局,指揮作戰。
而這一切對於韓華美來說,自然是一個未知的領域,因此也隻能想當然的認為,眀軍的主將根本就不懂兵法,不會打仗,完全是在亂指揮,這一戰以是勝卷在握了,於是韓華美立刻下令,命一千騎兵首先向眀軍發動進攻,一舉衝挎明軍的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