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四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下)(1 / 2)

兩人互相看了一眼,王鬆道:“回稟老爺,我們作坊裏這兩樣都有,一般如果求快的書籍或者是一些小稿,都是用活字版,需要印刷質量上成,而且又不求趕時間的書籍,就用雕版。”

商毅又道:“那麼你們用的活字版用的字模都是什麼材料做的?”

朱書剛道:“回稟老爺,用的都是木活字模。”

商毅道:“有沒有用銅、鐵、鉛模的?”

朱書剛道:“回稟老爺,銅字模太貴,用不起,而鐵模、鉛模印刷出來的字跡模糊,都不如木模好用。”

商毅點點頭,他知道中國是最早發眀活字印刷的國家,雖然活字印刷並沒有在中國大規模普及起來,但也絕不是像後期一些磚家所說的那樣,中國古代幾乎完全沒有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當然比雕版印刷要效率高得多,同時最終成本也要低得多。但首先需要製做好大量字模, 因此初始成本遠高於雕版印刷,而且技術難度也要大得多。中國曆史上的大規模活字印刷書籍隻有幾次,而且還都是官方組織的。民間的活字印刷一直停留在小規模簡易低級的印刷運用上。很少用來印刷書籍。

事實上從明中期開始,在經濟繁榮的江浙一帶,用銅活字印刷逐漸出現並流行起來,其中最著名的有無錫的華家、安家,蘇州的孫家和南京的張家等,他們用銅活字印賣的書籍流傳甚多,印刷效果也很不錯。不過中國本身的銅礦不多, 而且銅又是流通貨幣的原材料,正如朱書剛所說,銅字模太貴,用不起,因此銅活字無法大規模應用,一般隻有皇家才用得起。

其實鐵模、鉛模其實也能替代銅模,但由於中國古代主要使用是以煙墨為顏料的水溶性墨水。在木製的雕版上能夠表現的很好,但是在金屬活字上很容易變成墨水珠子。而且也不能象雕版印刷一樣通過簡單的壓印就能完成轉印。拓印也是個很緩慢的過程,為了保證能夠有效的印刷,還必須使用吸水性強的紙張,結果就是紙張的背麵也會有墨跡,無法做到雙麵印刷,無形中又提高了印刷的成本。都不如木活字。

當然木活字也有它的弱點:如果用木活字印書,大約印了200部左右,字模的字劃就因為吸收煙墨中的水分,脹大模糊。但總的來看,木活字的弱點卻比泥活字和金屬活字要少得多。因此一直到清代,中國的活字印刷還是木刻活字。但即使是木活字,不管是在明代,還是在清代,終都沒有超過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最終退出中國印刷行業,得等到清朝滅亡的前夕。

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中國古代沒有使用油墨。而在十五世紀中期,德國人約翰內斯?古登堡創造了以鉛銻錫合金字模和油墨為原材料的西方活字印刷術,才使歐州在印刷技術上一舉超過了中國。

由於當時正值歐洲文藝複興前期,古登堡的印刷術出現,使得印刷品的成本大為下降,而速度卻提高了許多,從而也為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提供了方便。後世有不少學者都認為,歐州能在十六、十七世際取得飛速的發展,縮短與中國的差距,甚至在十八、十九世際全麵超過中國。古登堡印刷術的出現,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雖然現在離古登堡的時代以經過去了二百年,但古登堡印刷術卻依然還沒有過時,而且在技術上也沒有什麼難度,其實中國的印刷技術以經很成熟了,隻要弄出鉛銻錫合金字模和油墨,即使是沒有古登堡印刷機,效率也不會差到那裏去。

鉛銻錫合金字模是很容易做到的,其實就是以鉛為主,加入一定比例的銻和錫。這兩種礦產這個時代中國就以經大量開釆了,隻不過這個時候銻和錫往往都被混在一起,全當錫礦來用。世界上最大的銻礦――湖南的錫礦山就是在明代開采的,當時就以為這裏是錫礦,所以才取了這麼個名字。

當然鑄字也還有一係列的細節工藝:鉛字必須大小一致,字座部分必須完全能夠彼此吻合,以便在排字版上能夠排列整齊。這需要特殊的工藝設備加以保證,還要有專門的修字工人進行磋磨處理等等,即使是在歐州,全套的鑄字工藝也是從十五世紀開始,逐步的改進完善,到十八世紀以後,才達到了很高的水準。當然鑄字的工作就更不用商毅操心,讓齊文遠去辦就行了。

而古登堡印刷術最關建的油墨,在後世也不是什麼密秘,其實就是用亞麻油來調製,一直到商毅穿越之前,亞麻油還被用來調製油畫顏料。古登堡當年是將亞麻仁油煮沸,冷卻到呈暗黑色,以少量蒸餾鬆樹脂得到的鬆節油精與碳黑攪勻後,放置一段後即成了油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