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擁立新君(二)(1 / 2)

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後世的專家分柝,最有資格,也是最適合繼承皇位的人選就是福王朱由崧。既使是在當時,許多有識之士,如淮西巡撫路振飛,給事中李清、章正宸,進士鄭元勳等人都有過類似的提議。

但因為東林黨人在三十餘年的那一場立嗣之爭,保住了皇長子朱常洛的太子位置,使當時神宗和鄭貴妃希望立福王朱常洵(即朱由崧的父親)為太子的圖謀才化為泡影。因此他們擔心一旦朱由崧登上帝位,重翻舊案,自己在政治上將會失勢。

於是以當時的東林黨魁,禮部侍郎錢謙益為首的東林黨人,以“立賢” 為名,到處遊說,提議迎立潞王朱常淓繼承皇位,強烈反對由朱由崧來繼承皇位。而支持錢謙益的,也有南京兵部侍郎呂大器、南京戶部尚書高弘圖、右都禦史張慎言、詹事府詹事薑曰廣等南京重要的大臣。

但這個提議也遭到許多人的反對,因為潞王朱常淓一來是崇禎的長輩,二來血統也比朱由崧較遠,非神宗的嫡係子孫,所謂賢名,其實不過是喜讀書、好空談而己,如淮西巡撫路振飛就直言不諱:“議賢則亂,議親則一。”

而在南京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首席大臣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一方麵在內心裏也認為應該按倫序,迎立神宗的子孫,但對擁立朱由崧有所顧忌,在另一方麵又不得不考慮其他東林黨人的情緒,因此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即不立褔王也不立潞王,改立遠在湖南的桂王朱常瀛為君。

然而無論是史可法還東林黨人都沒有想到,一場更大的陰謀,正在他們議論不決的時候悄悄展開。

原來守備鳳陽太監盧九德在萬曆末年,曾在宮中服伺過老福王朱常洵,對朱由崧非常有好感,希望把朱由崧扶上皇位,因此也在背後幫助朱由崧策劃,並親自出麵聯絡黃得功、劉良佐、高傑等三名有兵權在手的實力派大將,許以高爵,說服他們擁立朱由崧為帝。

黃得功、劉良佐、高傑貪圖擁立之功,因此也都同意,但三人雖有兵權,但聲望不足,還需要找一個位高權重的文臣來主導才好,於是盧九德決意找鳳陽總督馬士英出麵主導,而黃得功和劉良佐又提出,最好再說動浙江的商毅一起行事。

因為商毅的資勵雖然不深,但在去年下半年率師南下以束,連敗李自成、張獻忠,平定浙江叛亂,戰功赫赫,威震南方,風頭之勁遠在三人之上,如果能夠把商毅也拉入擁立福王的陣營中來,也能使福王陣營聲望大增,成事幾乎就鐵板釘釘了。相反如果商毅反對擁立福王,改為擁立潞王或桂王,那可就是一個極大的麻煩了,黃得功和劉良佐心裏盤算,自己三人綁在一起,恐怕也不夠商毅一頓的量。

盧九徳聽了之後,也覺得他們說得有道理,因此也決定雙管齊下,一方麵去找馬士英出頭,另一方麵又派自己的親信太監袁大祥去聯絡商毅。

現在商毅也是南方舉足輕重的人物了,因此商毅陣營中的主要人物,基本情況也不是什麼密秘,袁大祥也知道在商毅的陣營中,周世奇一家占有很重要地位,深受商毅的信任和重用,於是首先來到嘉興府找周少卿,簡單的說明了一切。

周少卿到底還是年輊,不知道這裏麵的利害關係,同時也認為從血統的尊卑上來說,福王確實是繼承皇位的最佳人選,如果商毅這次真的立下了擁立之功,不僅是指日高升,而且在新君麵前說話也大有份量,那麼隻要請奏一本,自己這個代理知府也就可以轉正了。因此也在袁大祥麵前拍著胸脯保證,自己一定會盡力勸說商毅答應。然後帶著袁大祥,連夜趕到了杭州。他也知道這時商毅不在浙江,於是首先來找老爹周世奇,說明了自己的來意。

其實周世奇為官的時間雖然也有不少,但都是在地方為官,對朝廷內部的鬥爭所知也不多,再加上對南京的信息也不了解,因此也覺的這到是一個好機會,商毅好了,自己一家不也連帶著水漲船高了嗎?不過他到底比周少卿多吃了二十年的飯,本能的感受有些不對勁,但又不說是那裏不對來,不過商毅不在杭州,這件事情自然是要由葉瑤瑱來決斷,因此馬上帶著兒子,來見葉瑤瑱。

看完了信,又聽完了前因後果之後,葉瑤瑱沉思了一會兒,終於搖了搖頭,道:“周伯父、周大哥,這件事情們不能參與,請你們替我像袁公公婉言謝絕了吧。

周氏父子不覺都一怔,周少卿搶聲道:“為什麼?瑤瑱,這可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福王本來就是繼承皇位的最合適人選,一但福王繼位,我們就立有擁立之功,商大人他又可以加官晉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