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商毅也排出最盛大的禮儀,會見潞王和魯王的特使,以表示自己對這兩位監國的尊重之意。無論心裏揣著多少小九九,但表麵文章一定是要做得過去的。
潞王的特使黃宗羲,商毅早就見過了,而且還和他打過好幾次交道,在這次南京的順逆之爭中,商毅和黃宗羲雖然站到了對立麵上。但畢竟沒有直接交鋒,盡管這次南京失守,東林黨要付主要的負責,黃宗羲就是其中之一,但商毅也不打算和他爭個對錯出來。
不管黃宗羲在另一時空裏,犯了多少錯誤,但有一點還是值得肯定的,就是他始終沒有投降清廷,既使是在晚年,在清廷的統治基礎幾乎己經不可動搖的情況下,也隻是寫了幾首為康熙歌功頌德的詩,但終身沒有出仕清廷為官,在當時的這種環境下,能夠堅持這一點,確實也是很不容易了。致於其他的方麵,商毅也能夠體況。
當然這主要還是因為,商毅對黃宗羲的學術水平還是非常敬佩的,當然也希望黃宗羲能夠減少政治的影響,在這個己經改變的時空中,讓自己的學術觀點能夠有進一步的發展,至少在王夫之身上,商毅己經發現了很多變化。
而魯王方麵的特使張煌言,也是一位著名的曆史人物,另一時空裏的民族英雄,在明知幾乎不可為的情況下,依然堅持抗清鬥爭近二十年。至清康熙三年,被俘後遭殺害,依然不屈,這一點和文天祥頗有相似之處。
或許張煌言在曆史上真正的建樹並不多,事業也多以失敗而告終,但能夠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不動揺,不倔從於侵略者,就是這一點,也值得讓商毅尊敬。當然在這個時空裏,張煌言還能不能成為那種充滿了悲劇彩色的民族英雄,還真不好說,起碼來說史可法一直挺到了這個時候,如果在另一時空裏,他應該死了大半年了。不過在商毅看來,改變這些民族英雄的命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三方相見之後,商毅對黃宗羲和張煌言都表示了禮敬之情,同時也再次披上了武將不幹涉政事的防彈衣,表示自己對潞、魯之爭保持中立,無論是那一方出任監國,自己都承認,或者是那一方先到杭州,自己就會奉其為主,但要求組閣時必須讓史可法和吳甡入閣理事。
這一點是商毅昨天晚上和葉星士商議的結果,在奉立監國的決意上再打一個補丁,畢竟對明朝官員的政治智慧不能高估,萬一有人心存僥幸,或是真的不開竅,傻怔怔的真就跑到杭州來了呢?索性就先斷絕了他們的後路,那就是來杭州就必須以史可法和吳甡為核心組閣,其他人靠邊站,這一來隻要不是弱智,估計就不會向杭州瞎跑了。
不過黃宗羲和張煌言聽了之後,也都大為驚訝,誰也沒有想到,商毅會釆用這種兩不得罪的方式,而且據然還都能夠找了武將不幹涉政事的大名議的依據,還讓人無話可說。但很快兩人的表情就變了,黃宗羲雙眉緊鎖,一臉陰霾,而張煌言卻是一臉喜色。
這是兩人的心態不一樣,因為史可法到徽州時說得很清楚,商毅已經明確表示,支持潞王監王,因此在黃宗羲看來,這回來杭州隻是例行公事而己,但結果卻是這樣。而且還不能說商毅說謊,因為商毅確實是支持潞王監國,隻不過他同時也支持魯王監國,而且黃宗羲心裏也清楚,徽州的那批人肯定不會讓潞王來杭州的,萬一魯王到了杭州,那不就麻煩了嗎?
而張煌言可沒有黃宗羲這麼多想法,他本來對這次杭州之行是不抱多大的希望的,因為現在誰都知道,商毅和吳甡、史可法己經結為一黨,而史、吳兩人都是支持潞王的,但沒想商毅回到杭州之後,魯王還有機會。因此張煌言也決定,盡快趕回溫州,讓魯王趕快動身,以最快的速度趕到杭州來。
當然在張煌言看來,商毅提出的條件也都是很合理的,由其是未來的內閣應該以史、吳兩人為核心組建,張煌言也非常讚同,無論是聲望、資勵還有經驗,在南方也確實沒有人能和史可法、吳甡相比,如果魯王真的搶先一步到了杭州,內閣首、次輔臣,也隻有史可法、吳甡出任最合適。有這樣的想法,也說明現在的張煌言確實還太年輕,缺乏足夠的政治經驗,不僅沒能看出商毅的用意,就連魯王內部的實際情況也不明白。
最後商毅還表示,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把外州暫時讓給魯王存身,而對潞王那邊,贈送給他們十萬兩白銀、一萬石米。其實商毅的打算就是讓他們安心的呆在原地別動。這點錢糧對商轂來說,隻是一個小數目,並不算什麼,而處州是浙江和福建交界的地方,福建是鄭芝龍的地盤,讓給魯王定居,也是在自己和鄭芝龍之間建立一個緩衝帶,雖然商毅的鄭芝龍己經達成了貿易協議,但互相之間一直都在防著對方,隻不過實力平衡,才相安無事,現在商毅要全力迎戰清軍,不想和鄭芝龍發生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