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安排的作戰計劃,其實也是對目前兵力的一次重新布置。
現在浙江湖北地區一共有五個軍,各軍的實力的排次是以第一軍最強,第二軍次之,第三軍再次,第六、七軍最差,而商毅打算,在未來的兵力分布是,以實力最強的第一軍守北線的江淮地區,實力其次的第二軍守南線,也就是保衛南京和杭州的南北兩方。以第三、六、七軍守衛西線的兩湖地區。這樣兵力強弱搭配,保證未來的每一個戰區都有足夠的兵力。
都分配完畢之後,各部隊也紛紛出發,而就在這時,商毅也收到消息,在湖北戰區被俘虜的商家軍的官兵中,有一批人投降了清廷,其中兩名比較引人注意的是二十二旅的旅長李本深,被清軍授於三等梅勒章京,十四團的團長趙嶽,被清廷封為三等阿達哈哈番。而其他四十餘人,也都各有封賞。雖然都是爵位,並沒有實質性的官職,但也都算是不錯了。
從時間上看,這些**約都是在湖北戰區最艱難的時候,最艱苦的戰鬥中被俘,在那個時候,也正是清軍氣勢最盛,表麵上形勢一片大好的時侯,因此一些人對商家軍的前途失去信心,而產生動搖投敵也不足為奇。事實上在另一時空裏的這個時代,許多人都是在明、大順、清三方之間搖擺不定,反複無常,事三朝四朝屢見不鮮,直到清廷穩定了局麵之後,南明各政權逐漸滅亡之後,這種情況才逐漸減少。
商毅雖然沒有指望到自己手下的毎一名將士在被俘之後,都能夠寧死不倔,畢竟不是每個人在死亡麵見都能夠保持堅定的立場,但得知到這些人投降清廷之後,心裏總還是有一些不愉快。
不過從總體來說,商毅和清軍打得雖然很凶,但互相之間投降的將領並不多,清軍這邊主動向商毅投降的,隻有早期的李成棟,和在南京之戰前投降的郝效忠等人,而商毅對這些人還是比較寬容,隻要是以前沒有做惡太多,同意軍隊接受整編,基本都能夠接納,並且還會給予一定的官職,一來他們是以明將的身份降清,和商毅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二來商毅也希望借此分化清軍內部,畢竟投降一個清將,可以使自己減少許多麻煩。
而從商家軍投降清軍的更少,就是像李本深、趙嶽這樣,也都是在被俘之後才投降,而主動向清軍投降的將領,幾乎沒有。因此李本深和趙嶽的投降,並不表示商家軍的思想工作做得並不到位。
另外商毅到並不擔心他們投降以後,會向清軍泄漏自己的機密。因為現在自己這邊,除了極少數高尖技術之外,其他並沒有太多的機密可言,而如行政方式、經濟手段,幾乎是完全公開的。至於在戰術方麵,商毅也並沒有太在意,就算清軍想要照著學又能怎樣,你可以照著商家軍的方式組軍,訓練,但打起仗來能不能運用得好,那是兩回事。
在另一時空裏。雖然委員長自稱將太祖的戰術研究透了,但結果還是屢戰屢敗。就好像是[孫子兵法]人人都看得懂,但能通過學習[孫子兵法]而成為孫武那樣的兵聖,又有幾個人呢?
現在商毅考慮的是兩個問題:一是隨著以後自己實力擴大,從清廷投降過來的漢臣也會越來越多,而自己也應該盡可能多的吸引這些人投降,不僅可以直拉削弱清廷的力量,同時還可以激化清廷內部的滿漢矛盾,對自已的事業發展當然好處。
但怎樣處理投降過來的這些人,現在也要開始認真考慮了,接納什麼樣的人投降,不接納什麼樣的人投降,滿人投降是否也接納,以前犯過大錯誤的人該怎麼辦,而投降人員的功勞丈怎麼確定,功過怎樣抵消,投降的人應該授予什麼樣的官職,即能夠保證對他們有吸引力,又不至於引起自已內部舊臣的不滿情緒等等,這些問題都不能隨意決定,應該製定出一個詳細的標準來。
而另一個問題就是以前投降清軍的原商家軍人員,如果想再回歸商家軍來,又應該怎麼對待。
畢竟這種情況更複雜,也更特殊,一方麵他們可降清的原明官員不同,等於是背叛過自已的集團,從集團成員的心理來說,他們的行為比降清的原明官員更不可原諒。但從另一個方麵來說,他們在過去,都確實曾為商家軍立過不少汗馬功勞,比如趙嶽,商毅知道他是為了掩護主力撤退,孤軍斷後,才被淸軍所抓,結果導致了他投降淸妊,如果當時他也撤離,被清軍抓獲的可能性就小多了。而且主力也確實是因為他帶隊阻擊淸軍,才得以平安撤離,如果按後世一些國家的標準,這不僅完全屬於允許投降的範圍之列,相反還屬於有功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