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多爾袞招見洪承疇的當天,遠在數千裏之外的杭州,商毅也招集自己集團各部門的主要付責人,招開會議,討論浙江集團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首先要確定的,是自己集團下一步的路線,是繼續以軍事擴張為主,還是以恢複發展為主。在這一點上,大多數人都認為,應該暫時停止軍事進攻,先恢複一段時間再說。
這一點商毅從原則上來說,也是同意,商家軍的戰鬥力雖然強,但畢竟自己現在隻有浙江一個省、山東、江蘇的部份地區,基礎畢竟不厚,也難以再擴大戰爭。因為打仗不僅僅是動用軍隊,同時還需要征調大量的民役,這次收複南京的戰鬥,投入的軍隊在十五萬左右,而前後征調的民役卻超過了四十萬,而這些民役都是主要的社會生產力,被征調參戰必然會影響到社會生產。雖然現在商毅還有大量的庫存白銀,但白銀畢竟隻是一種貨幣媒介,不能當飯吃,如果社會生產跟不上去,一樣沒有用。
因此先停止戰爭,把新占領的地區穩固下去,恢複農業生產,發展經濟,積累再豐富一些,然後再進一步擴張,也符合現在的情況。而商毅也把恢複發展的時間,定在三年左右,按照現在的自己積累的行政經驗、資源和經濟條件,三年左右的時間,完全能夠穩固住占領的地方,並且積攢下足夠的物資,然後再向清廷發動進攻。
從現在的外部情況來說,南方的三個南明朝廷基本都是不思進取的貨,而且隻要是稍一穩定下來,首先開始的是內鬥而不是對外,也不足以對自己構成什麼危脅;而北方的清廷經過了這一次慘敗之後,至少在五年以內,難以再對南方發動大規模的軍事進攻,這也給自己提供了一段難得的停戰發展時間。
當然商毅也知道,對清廷來說,也同樣需要時間來恢複,雙方實際上就是在比誰恢複得便快一些,更早的作好發動下一次戰爭的準備。不過在這方麵,商毅到是有充份的信心,雖然自己最終占領的地區,可能還不到清廷的一半左右,但都是經濟發達,物產豐富的地區,而且各方麵的基礎也比清廷要好得多,因此發展速度絕對會比清廷快,完全可以比清廷搶先一步做好戰爭的準備。
但恢複發展並不等於完全停止戰爭,首先是江北的湖北、淮南還沒有取過來,無論是個戰略還是經濟發展的需求,這兩個地區都是商毅誌在必得,因此要不惜一切代價將這兩個地區奪取過來。而且即使是把目前所有的自標都實現以後,在局部地區,如果出現了比較好的時機,仍然也不要放過機會,堅決出擊。一方麵是可以逐步擴大自己的占領地區,另一方麵也是給清廷製造一些麻煩,不讓他們這麼輕輕鬆鬆的恢複發展。不過戰爭的規模盡可能的控製在一定的範圍以內,在這方麵由**部來根據俱體情況來決定。
另外就是如果清廷或都是南明的勢力,主動向商毅發動進攻,這種情況也不是不可能發生的,那麼也就講說不起,當然是盡全力奮起迎戰了。
眾官們也都同時商毅的意見,畢竟現在還是亂世期,並不是從容恢複發展,休養生息的時候,應打的時候,還是要打。
這一點通過之後,接著就是確定占領地區的行政組織結構。現在商毅的占領區大體是分兩塊,就是以浙江為核心,包括江蘇部份和台灣、另一塊就山東地區。而在行政組織結構,除了山東地區以外,其餘的地方都沒有省級行政,最高隻到了府一級,然後由杭州行政部來統一管理。
但現在商毅實際己經占領了三個完整的省,如果實現了收複南京的後續目標,將基本占領六個省,加上山東和台灣,實際有上八個省,因此府一級的行政單位顯然是不能適應現在的情況,必須建立省一級行政單位。
在中國古代,自宋代開始,由於吸取唐代藩鎮割據的教訓,害怕地方勢力擴大,因此不在設立正式的地方省級行政單位,但為了便於地方的管理,在必要的時候,由中央臨時派出官員,統管一省或數省之地,宋元時期的這種省級官員稱為安撫使或宣撫使,而在明清時,則是巡府或是總督,實際就是變相的省長。
但這種官職設立的隨意性仍然很大,雖然到了明中後期,各省巡府,己經成了常設職務。但從理論上說,仍然屬於臨時性的官職,而且官員的任職時間,地點也不固定,因此不利於地方行政的延續。同時就是巡府的設置,也不穩定,有的大省會分割出二到三名巡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