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州剛回到杭州,商毅就收到江北的消息,清軍正在從安慶、廬州、鳳陽等江淮的各地區進行大規模撤退。
本來這是一件好事,清軍主動撤出江淮地區,也省了自已許多事,但清軍並不是一次單純的退軍,而是一次破壞性的撤軍。
這種做法在過去清軍也經常做,在清廷未入關之前,一共發動過五次對明朝的進攻,毎次都深入明朝境內,大肆燒殺搶掠,而在撤退的時候,不僅會虜走大量的人口,還會毀盡所過的一切城地,帶不走的人口則全部殺光。不過這一次清軍改變了過去撤軍屠城的做法,在毎撤離一個城市之前,清軍會首先將百姓手裏的糧食、銀錢盡量全部收走,然後將百姓全驅逐出城,然後放火將全城燒光,但卻並沒有屠殺百姓。
不過沒有屠殺百姓,並不表示清廷變得仁慈了,而是在學習商毅的做法。商毅在突襲遼東的時候,也是釆用的這種做法,毀城留民,結果在遼東地區造成了大量的難民。也使商家軍撤軍之後,清廷仍然不得不在遼東駐守大量軍隊,以防難民變成暴動。而現在清軍在江淮地區,也來了一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在江淮地區製造出大量的難民來,目地就是為了牽製商毅的精力。
在收複了湖北之後,商毅也曾想過,清廷有可能會放棄江淮之地,把人馬都撤到淮北去,但最終認為這種可能性並不大。“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 這句話說起來雖然輕鬆,但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主要撤地,不僅會大傷軍心士氣,而且也會在本國承受巨大的輿論壓力,商毅當初敢放棄南京,那是因為當時南京本來也不是自己的地方,而到了後來南京失守,商毅可不敢放棄任何一塊浙江的地區了。因此商毅也並不認為,多爾袞敢有這麼大的氣魄。
但現在看來,商毅的判斷顯然是出現了錯誤,事情並沒有絕對,清廷偏偏就放棄了江淮,而且還是最極端的做法,毀城留人,製造難民。因此商毅也不禁苦笑了起來,真是應了那一句話,出來混,都是要還的。不過商毅還是有些納悶,難到多爾袞真的就不怕承擔這個後果嗎?
但就像清廷不可能放任遼東不管一樣,商毅對江淮地區本來也是誌在必得,因此同樣也不能不管,明知是一塊燙手山芋,也不能不拾起來,收拾清軍就下的亂攤子。盡管江淮地區離浙江很近,商毅手頭上還有相當的存糧,隻要是救濟得極時,還是可以穩定住江淮地區的局麵的,但也至少花四五個月的時間。
而且江淮地區包括安慶、廬州、鳳陽、淮安四府,曆來都中國的人口稠密地區,在萬曆年間,總計人口達二百七十餘萬,雖然現在幾經戰亂,大約隻剩不足一半,但也不是一個小數字,足以耗光目前商毅存餘的糧食物資,也就是說,就算把江淮地區穩定下來,至少在今年,商毅基本是不可能發動五萬人規模以上的戰爭了。而等到明年的時侯,清軍估計也能夠緩過了這口氣來。因此也不得不說,清軍的這一計用得確實很高明。
不過事情己經發生了,後悔牢騷都沒有用,隻能去積極麵對現實,好在也算是把江淮地區得到自己手裏了,並非是一無所獲。因此商毅下令,第一軍立刻向江淮地區進軍,駐守揚州的部隊馬上進駐鳳陽府;駐守和州、滁州的部隊進軍廬州府;駐守江南的部隊進駐安慶府,一麵接管地方,維護治安,穩定住百姓,一麵追擊清軍,將清軍的破壞活動降到最低。
同時又命周少桓領第四軍立刻占領淮安府,然後向徐州地區發動進攻,迫使清軍收縮兵力,盡快撤軍。而湖北軍區也由黃州府跨過大別山,向河南府的汝寧州地區發動進攻,也是牽製清軍的兵力。
隨後又命行政司立刻安排人手,分別向江淮地區運去大量的糧食、鹽、帳蓬等生活必用品,以免引起難民暴動,但對己經發動暴動的難民,則要給予堅決時打擊,絕不能手軟。如果人手不足,就從湖南、江西地區抽調一部份軍隊。
周士奇、王夫之等人也深知流民的危險性,一但處理得不好,就容易引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說起來明朝其實就是毀在流民,因此也都不敢怠慢,立刻開始布置起來。
一直到一個月之後,商毅連續收到了北京發回來的情報消息,才知道這次清軍的江淮大撤退,其實是有著非常複雜的政治鬥爭背景的。
原來丟失了湖北之後,濟尓哈朗退守到南陽,這個時候他己經完全明白,自己根本不是商家軍的對手,湖北、江淮本來就是守不住的地區,自已被派南下督師,根本就是自找罪受,反到是替多爾袞承任了這次失敗的罪名。因此濟爾哈朗也是又氣又恨,但心裏也明白,自己想借南征慘敗來扳到多爾袞的計劃,己經徹底失敗,在連失湖北、江淮之後,自己想取代多爾袞是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於是也主動上奏朝廷,為自己這次失敗請罪,並表示自己願意退歸林下,永不問事。其實就是向多爾袞認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