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商家軍的艦隊以巨艦重炮轟開了曰本國門的時候。商毅在南京正式招開了江南四方會談,製訂南方的四個政權同時存在的規則。
參加四方會談的代表是,南京方麵的代表是李岩、李鬆晨;永曆朝廷的代表丁時魁、吳貞毓;永安朝廷後代表張煌言、尚之孝;紹武朝廷的代表鄭鴻逵、顧元鏡。另外還有三名中立方的代表吳甡、史可法、黃宗羲,付責從中調停,協調各方的關係。
整個會談足足進行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過程也十分曲折,四方代表為了自己一方的利益,全部都盡力據理力爭,寸步不讓,多次中斷了會談的進程。在整個會談其間,一共發生了七次休會暫停,甚致還有兩次有代表威脅要退出會談,而在桌麵下的暗箱操作,威逼利誘,拉隴分化等等手段,更是不計其數。
不過現在南方的四個政權一強三弱的事實是不可改變,三個南明朝廷都是處於弱勢的一方,但本身都不思進取,不能勵精圖治,奮發作為,而且在互相之間還都不能相容,難以組成一個聯係緊密的同盟來對抗南京,因此在會談的大趨勢上,也隻能被南京政府牽著鼻子走。
但經過了艱距的反複協商,扯皮拉筋之後,終於在十月五日這一天,達成了一致的意見,簽定了協議。
協議首先規定,正式承認永曆、永安、紹武這三個明藩朝廷的合法地位,互相並尊,如遇會議、會盟、簽定協議,則以各朝廷皇帝的輩份、年齡來分列位次;各朝內部的內政自主,官員任命、歲賦役征,其他各方都不得幹涉,;南京方麵也承認奉立三個明藩朝廷為正朔,在公文來往方麵,以臣屬自居。而三個明藩朝廷也共用正式策封商毅為靖北王,將湖廣、江西、浙江、南京四個地區確定為商毅的封地。
這一點是確定現在南方秩序的大原則,也是經過了最激烈的爭吵,由其是永曆朝廷,因為永曆朝廷的皇帝朱由榔是祟禎、弘光兩個皇帝的堂弟,從血緣來說算是最近的,因此一直都以正統自居,當然不甘心和其他二個朝廷並列,相比之下,永安、紹武兩個朝廷因為血統較遠,到是能夠接受這個事實。結果以三比一的優勢為壓永曆朝廷。
為此永曆朝廷的代表還鬧出了第一次退出。但南京方麵對此也早有準備,通過私下的渠道,警告永曆朝廷,一但為此而退出,那麼等南京、永安、紹武三方達成一致之後,將聯合出兵,同伐永曆朝廷,後果很嚴重,自己看著辦。結果永曆朝廷的代表果然害怕了,也隻能服軟。
不過商毅表示仍然奉立這三個明藩朝廷為正朔,也算是給足了他們麵子,盡管誰都知道,這僅僅隻是在名議上,但回去之後也能夠自圓其說。而對南京方麵來說,重視的是實利,而不是虛名,何況南京政府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政權,基本上也不會和三個明藩朝廷有什麼官方來往。
而三個明藩朝廷承認商毅靖北王的稱號和封地,也不過是順水推舟,因為商毅己經稱王了,封地也占領了,承不承認也都一樣。
協議的其次內容,是正式確定三個明藩朝廷的疆土範圍以邊境,並且規定發生摩擦事件,隻能用協商解決,或請第三方調解,但在互相之間不得無故興兵襲犯,否則其他各政權將聯合對其進行打擊。而除目前各方所擁有的地區之外,其他的地區將由各方自己搶占,誰打下來歸誰。
在承認了第一條的大原則之後,這一條是爭議最小的,因為三個明藩朝廷都是不思進取,得過且過之輩,能夠守著自己這一畝三分地,當幾天太平皇帝,過幾天舒坦日子就心滿意足了,別人不來打自己就謝天謝地,誰都沒有興趣再去打別人,致於統一天下,還是算了吧。而各朝廷內部的官員也都忙著爭權奪利,能夠在一個外部穩定的環境中爭權奪利,當然也受各方的歡迎。
協議的最後內容,都是針對清廷的。包括的內容有:南方各朝廷都與清廷勢不兩立,以收複失地為己任, 並且約定首先收複北京的一方,將為天下共主;與清廷發生任何官方來往、簽定和約、南方都必須以一個整體進行,任何一方都不得私下與清廷簽定任何協議、和約;任何一方遭受清廷或其他勢力的攻擊,其他三方都有義務出兵支援;而三個明藩朝廷如果要出兵北伐,商毅將為其讓路。
關於這部份內容,其他的到沒什麼,因為現在長江中下遊都是商毅的地盤,除了永曆朝廷有一部份和四川接壌之外,其他都和清廷沒有直接相鄰, 誰都不擔心清軍會打過來。因此簽定四方攻守同盟,永曆朝廷也很滿意,而其他兩方也都沒有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