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九章 清廷的難題(1 / 2)

其實李本深所說的武器的情況,多爾袞大部份都清楚,雖然清廷的火器,比起入關之前,有了一定的進步,比如開始大量使用煫發槍了,比以前隻用火繩槍,確實提高了一個層次,但和南京方麵比起來,還是有相當的差距,因為在曆次的戰鬥中,清軍也繳獲了一些原來商家軍的武器,除了火帽打火的煫發槍之外,像線膛槍、管風琴槍、手榴彈等等也都各有一些數額不等。

因此對於這些武器的性能多爾袞也有所了解,當然也對如線膛槍的射程,管風琴槍的射擊速度,手榴彈的輕便,拉弦即爆等優勢也確實驚歎不己,雖然多爾袞也責成軍器監的工匠們進行仿製,但在這些技術中,也就是管風琴槍可以山寨,因為這無非是多支槍管並在一起使用,但對如何在槍管裏拉出膛線來,還有雷汞到底是怎樣製做出來的,清廷的工匠也是一籌莫展。

多爾袞也知道,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清軍的新軍也確實很難與商家軍相抗衡。因此也命令清廷潛伏在南京的諜報人員,設法從南京方麵盜取這些技術。但一來是南京方麵對這些技術的保管也相當嚴密,而且諜報人員畢竟不是專業人士,也頗有一些無從下手的感覺。從方麵想辦法,成功的機會也並不大。

而且武器的性能隻是一方麵,還有武器的普及率,同樣也是新軍的一大瓶頸。

現在清軍的新軍數量約有七萬左右,而火槍的配置隻有四萬多支,隻有六成五左右,火炮更少,全軍的火炮數量僅三百餘門,平均毎萬人還不到五十門火炮。當然在中華軍裏,火槍的配置率也不是百分之百,一直也就在七成多一點的地方徘徊,從來也沒有超過八成,但每萬人擁有的火炮數量在一百六十門到二百門之間,沒有裝配火槍的士兵大部份都是炮兵,因此火槍實際的配置率達到了九成左右。這也是這個時代的最高水平了。

雖然現在清廷也在大力製造火器,但由於整體的技術水平和技術工匠都不足,因此想在短期內提高武器生產的速度,也十分困難。

盡管到了明末的時候,淸廷製造的紅夷火炮己經超也了明朝,並且發明了鐵芯銅胎的鑄炮法,在這個時代確實是一個創舉,但這僅僅隻限於重型火炮方麵,淸廷的整體火器製造水平,仍然低於明朝,而商毅在又引入了一些先進的工藝技術和簡單的機械,使雙方的差距又進一步拉大。

而且當初商毅將北京的數千名火器工匠一骨腦全都打包帶回了浙江,其中不乏經驗在十年以上的熟練工匠。也使清廷在入關之後,也隻能依靠自己在關外原來的卻一批火器工匠,這也使雙方的生產能力同樣差別巨大。雖然清廷又征調了一批打造兵器的鐵匠來製造火器,但冷兵器和熱兵器的製造方式還是有很大差異的,因此在短期內,是無法使生產速度有大幅提高。

現在商毅的兵工廠毎個月能夠生產火槍七千到八千支,各種火炮約二百到二百六十門左右。在去年的時候,兵工廠集中人力物力,生產火槍,使毎月的產量也能超過一萬支,最多的一個月,達到了一萬一千多支。而現在清廷毎月能夠生產出的火槍還不足三千支,火炮還不到五十門。

當然雙方火炮生產的差距更大,是由於清廷過於重視重型火炮而忽視中輕型火炮,重型火炮占了火炮重量的一半以上,重型火炮的製做周期也更長一些。而南京的這個比例絕不會超過兩成。

另外南方的冶鐵、煉鋼工藝也一直優於北方,而且現在商毅又引入了新的煉鋼技術,因此南京方麵製造的火器質量和使用壽命也要比北方長。本來清廷的火器生產就慢,再加上更新換代又快,結果成了惡性循環。

別看這次操演的新軍都表現不錯,但每支新軍都隻來了二千人,在新軍當中,其實有相當一部份人連槍都還沒有摸過。由其是兩支漢旗軍,加起來約有一萬八千多人,但分配到的火槍卻還不到六千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有限的資源,必須先保證滿軍的使用。

火器數量不足的情況,多爾袞當然是知道的,但現在也沒有別的辦法,隻能慢慢來。還有火器大量的應用起來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軍費開支暴增,因為就算不計火器的耗損和更換,但平時的訓練都要消耗大量的火藥,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