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南京的決策(上)(1 / 2)

就在多爾袞緊急招集人馬,調動兵力,準備與中華軍決戰的時候,在南京政府內部,同樣也在為下一步的戰鬥進行著緊張的準備.

連續取得了山東、南陽的兩場勝利,不僅奪取濟南、兗州、南陽等戰略要地,而且總共殲滅、俘虜、投降的淸軍總數約有十二萬多人,同時還包括兩支清廷苦心訓練的新軍。而中華軍自身的損失,還不到二萬,因此在南北邊線的軍事力量對比,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在收到南陽大捷的報告之後,商毅立刻招集**部成員,招開軍事會議,商議南京政府下一步的進軍計劃。

李岩首先發言道:“大王,依在下之見,現在山東、南陽之地己盡在我們的掌握之中,下一步就應由淮南軍區出兵,攻取徐州,然後三線齊進,奪取河南,先收複中原之地,進而收複京師,最多三年,則天下盡歸大王所有。”

自從商毅正式向清廷宣戰之後,南京政府的官員對商毅也發生了改變,甴“王爺”變成了“大王”,雖然這兩個詞隻有一字之差,但代表的含義去大不相同,前者隻能算是一個高貴的爵位稱號,後者卻意味著一個獨立的統治者稱呼。商毅當然十分坦然的接受了這種稱呼上的變化。其實要不是商毅有言在先,隻有收複北京之後,才行稱帝之舉,這時恐怕勸進的上奏己經推滿了商毅的桌案。

不過南京政府的主要官員都清楚,現在的當務之急是盡快擊敗清廷,隻要是徹底擊敗了清廷之後,商毅稱帝也好,建立新朝也好,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而且現在的大局對南京政府來說也是一片大好,在取得了南陽、山東兩戰的勝利之後,中華軍對河南省己經形成了一個半包圍之勢,由其是徐州地區,己經陷入己中華軍的三麵夾擊之中,僅僅隻是在西北方向,沿著黃河流域連接著歸徳府,清廷才免強保持對徐州地區的控製。

因此李岩提出先收取徐州,再進取河南,進而收複整個北方的計劃,也是絕大部份南京官員的共識,當然這樣也是一個按步就班奪取天下的正常步驟。

李岩又前一步解釋道:“雖然現在清廷在徐州、歸德一線有重兵把守,總兵力不下十二萬,但這時清軍卻要三麵設防,兵力分散,而淮南軍區卻沒有後顧之憂,完全可以集中兵力,全力進攻徐州,因此這一戰獲眣的把握還是很大的。”

堵胤錫也道:“現在清廷雖然在四處調集兵力,準備固守河南,因此進攻徐州,應該火速進軍,不能拖延,否則等清廷聚齊了人馬,給徐州增加兵力,再想要奪取徐州,可就困難了。”

商毅聽了,卻微微一笑,道:“現在淸廷總共也就隻有這麼多兵力了,如果給徐州增派的兵力多了,其他地方自然就會少了,雖然奪取徐州困難了,但在其他地方,卻可以獲得更多的戰機。”

這一番話卻讓堵胤錫聽得卻有些莫名其妙,聽商毅的意思,是想詐取徐州,吸引清軍的兵力,然後趁虛攻取其他的地方。從道理上來說,這個計劃確實沒有錯。但堵胤錫也是精通軍務的人,知道實際執行起來,卻有很大的問題,首先清廷會不會上當,詐取徐州,也需要投入一定的兵力,如果投入的兵力少了,徐州也就無需援軍救援,而投入的兵力多了,則相對中華軍在其他戰場的兵力也會減少,未必就能在其他戰場上輕易取勝;另外如果清廷在徐州地區集結了大量的兵力,對於南京政府的淮南、山東地區,也是一個巨大的危脅,就中華軍能在其他戰場上取勝,但如果在淮南、山東地區出現了大的意外,對於南京政府來說,並不見得就是好事。因為徐州地區的戰略價值,相對於南方來說,更為重要一些。而對北方,則並非是舉足輕重。

不過李岩畢競是和商毅在一起的時間長一些,對商毅的用兵思路也了解一些,知道商毅用兵的最大特點就是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注重於殲滅敵軍的有生力量,這個道理其實也十分簡單,把敵人消滅光了,地方自然也就是自己的了。但在實際做起來,卻並不容易,何況商毅有時候還會故意放棄一些城地,己達到分散清軍的兵力,逐個擊破的目地,這和中國的傳統兵法,是明顯相違的。

因此李岩道:“大王的意思,莫非是希望對徐州圍而不取,誘使清軍來援,而我們正好可以借機,圍城打援,殲滅清軍的有生力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