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六章 圍殲阿濟格(二)(1 / 2)

阿濟格站在陣地裏的瞭望塔上,用望遠鏡看著在清軍的陣地外,己經布滿了中華軍挖掘出來的縱橫交錯,寬窄不一的各種戰壕、交通壕,心裏也不禁生出了一股寒意。原來中華軍的真正目地就在這裏。

中華軍的迫近作業戰術,就是從中華軍的戰壕陣線開始,向清軍的防線方向,以“之”字型的線路,挖掘戰壕迫近,而毎一條“之”字型戰壕之間,又挖掘交通壕互相連通,僅僅隻用了五六天的時間,結果整個戰場就大變樣了,在雙方陣地之間平坦的土地上,各種的戰壕、交通壕縱橫交錯,密如蛛網一般,而清軍就如同被網在中間的獵物一樣。

現在中華軍的戰壕挖到最近的地方,離清軍的防線竟隻有三十多步的距離。現在清軍在陣地裏都能夠聽到鎬鍬挖鏟泥土的聲音。阿濟格甚致都懷疑,中華軍會不會把戰壕一直挖到清軍的陣地裏麵來。

但能夠在短短的五六天時間裏,就挖出了這麼多的戰壕、交通壕,這可不是中華軍士兵的功勞,而是依靠支援前線戰鬥的民役。

商毅當然知道,打仗從相當大的程度上說,就是拚消耗,打得是綜合國力,而後勤保障是否跟得上,也就是綜合國力的最直體現。以前中華軍和清廷作戰,基本都是在自己控製的地區,或是控製區的邊緣地帶,後勤補線短,運送周期也不長。但這一次側是完全在境外作戰,對中華軍的後勤供應,也是一個嚴格的考驗。

因此在這次中原大戰中,南京政府在南京、山東、湖廣等地,一共動員了八十餘民役,牛馬驢騾等牲口十萬餘匹,各種車輛近三十萬餘輛,為中原戰場的戰士們運送糧食、彈藥、以及其他的各種物資,仗跟隨在前線做固定民役的,就有十五萬餘人,當然更不用說南京、山東等地的兵工廠、木工廠等等也都日夜不停的趕工生產戰爭所需的各種物品。

好在是南京政府的絕大部份官員,以及幾乎所有的中華軍官兵平時一直保持著親民的形像和作風,再加上政府機構也對這次戰爭進行了的大力宣傳,並且也非常努力的動員民役出力,當然對但任民役的百姓也給予了比較優厚的報酬和補貼,因此民役們也比較支持這次的戰爭,各項支前工作也都完成做比較好,盡管這一次中華軍是首次走出了自己的領地作戰,但也並沒有在後勤保障方麵出現什麼大問題。

這時在豫南戰場上,大約有八萬餘名隨軍的民役,因為中華軍的士兵要付責戰鬥,守衛陣地,因此挖掘戰壕的工作,實際是由這些隨軍的民役來完成。不過這些民役全部都是來農民,幾乎和土地打了一輩子的交道,挖土掘塹對於他們來說,當然是家常便飯,於是一個個輪動鐵鍬鐵鎬,日夜加緊的幹了起來。

中華軍向清軍陣地挖出的“之”字型戰壕都是八尺多深,六尺多寬,而且在戰壕裏並排可以走二三個人,在戰壕的一側,還有留著一個三尺多高的台階,一但淸軍進攻過來,士兵們站在台階上,可以向敵軍開槍射擊。每隔三丈多遠的距離,還會舉起一架木梯,保證戰士們可以迅速的殺出戰壕,進行戰鬥。而連通“之”字型戰壕的交通壕,要比戰壕略窄一點,也有七尺多深,四尺多寬,兩人可以在戰壕中錯身而過。

無論是戰壕還是交通壕,都可以將整個人藏在地平線下,因此隻要是中華軍的士兵和進行作業的民役在戰壕裏麵,根本露不了頭,不用怕遭到清軍的射擊,而且在施工的地段,戰壕的頂上還覆蓋了石塊保護,就是炮彈也落不下來,非常安全。

其實在戰壕開挖了兩天之後,清軍就己經大致猜出了中華軍的用意,並且也曾發動過幾次突擊,但讓清軍沒有想到的是,中華軍的士兵雖然是躲在沒頂的戰壕裏,但對清軍的動向十分清楚,隻要清軍一出擊,中華軍的士兵們就會立刻從戰壕裏冒出頭來,向清軍展開射擊,或者與清軍進行白刃作戰,令清軍根本就無懈可擊。

在連續發動了幾次突襲之後,清軍損失了近千的士兵,但對中華軍的挖掘工程卻沒有造成一點影響,阿濟格也不得不終止了突襲。當然這又有一個讓阿濟格不能理解的問題,為什麼隻要清軍一發動突擊,中華軍就能在第一時間就發現了呢?就好像是有人親眼看見了一樣,但在每一次突擊之前,中華軍明明都躲在戰壕裏,根本就沒有見到有站出來放哨的士兵。

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中華軍的士兵雖然是在戰壕裏麵,但卻是在用潛望鏡觀察清軍的動靜,南京政府早就己經製造出了水銀鏡,那麼再製出潛望鏡,當然就不存在任何的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