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五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一)(1 / 2)

等羅遠斌發出的消息傳到南京的時候,南京政府剛剛正式宣布了商毅將要稱帝的消息,舉行大典的時間就定在十月十八曰, 離現在大約還有兩個多月。因此大西軍向中華軍投降、將雲南全境都移交給中華軍的消息,也正好為宣布商毅稱帝的消息送上了一份賀禮。

不過大西軍的歸降,和雲南的和平收複,也確時居有很重大的意義,這就意味著中國西南二省貴州、雲南都己經正式納入了南京政府的版圖內。

這個時代的貴州、雲南二省的地域和後世相比,在大體上差不多,隻是一些細節地方略有一些不同,總麵積大約有六十萬平方公裏左右。在萬曆年間,統計戶籍人口是:貴州省四萬三千四百五十戶,二十九萬九百七十二口,雲南省一十三萬五千五百六十戶,一百四十七萬六千六百九十二口。

不過這些數字的準確性並不高,因為這時雲貴二省兩省都是少數民族比較集中的地區,明朝在這兩個省設立了相當多的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等地方行政機構,相當於少數民族自治區一樣,因此人口戶籍的統計,有相當大的漏洞,否則以雲南者一百四十多萬的人口基數,根本供應不起十萬以上的軍隊。

但不管怎麼說,收複了雲貴兩省,也使南京政府的版圖再度擴大,整個西南地區,也是整個南方地區,隻剩下一個四川了。

商毅首先下令內閣,立刻著手向雲貴兩省派遣官員,建立地方行政機構,並且著重強調,雲貴兩省的少數民族眾多,因此派出二省的地方官員們一定要注意處理好與民族關係,尊重各少數民族的風俗傳統,不得歧視,更不許侍強淩弱。

其實漢族總體來說,是一個包容很強的民族,對於大部份的少數民族,都能夠接納並且與之很好的相處,許多少數民族己經完全和漢族溶合了。

而且中國的各朝各代也都比較重視處理和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因此到於這個時候,絕大部份的少數民族和漢族總體來說還是十分友好,和平相處,當然也會出現明朝的地方官員和少數民族中的頭人、酋長相互勾接,欺圧少數民族平民的事情,另外也有一少部份少數民族的野心者、頑固份子或極端民族主義者借這些事情搬弄事非,挑拔少數民族與漢族不和,甚致聚眾反叛,自立為王等等。

因此商毅也製定了三條處理民族關條的原則:努力的團結少數民族中的親漢份子,盡可能的爭取少數民族中的中間派;但對少數頑固份子,決不能手軟,堅決消滅,以儆效尤。同時江西軍區暫時也就駐紮在雲貴兩省,幫助地方官員盡快穩定兩省的局麵,恢複社會秩序和農業生產。

而這時在四川地區,前線的指揮官段鵬和李牟聯名將南京政府的決議,派人轉交給了吳三桂。對於吳三桂提出投降的條件,南京政府的答複是:吳三桂必須接受無條件投降,南京政府除了可以保證吳三桂的生命安全之外,其他一切的條件都不能答應,隻能等吳三桂投降之後,聽候南京政府的處理,並令吳三桂限期答複。

接到了這一份決議,吳三桂又悔又恨,後悔自己當初怎麼就利令智昏,拒絕了南京政府提出的優厚條件,弄得現在走投無路,隻能坐以待斃;而又恨商毅太不講道理了,完全是逞強壓弱,仗著中華軍的兵勢強大,連一條退路都不給自已留,硬是逼自已無條件投降,將生死全部都拱手交給他人,這也太欺負人了吧。

不過吳三桂心裏十分清楚,自己對南京政府的怨恨是沒有道理的,畢竟是自己拒絕在先,而南京政府這一次顯然是準備要拿自己開刀,警告現存的其他勢力,南京政府不會給任何人第二次機會,如果再拒絕南京政府開出的條件,先要想一想是否有能力承擔拒絕的後果。

但吳三桂也陷入了十分為難的境地中,打肯定是打不過中華軍的,但如果無條件投降,自己將全無反抗之力,幾個獄吏就可以要了自己的命。雖然說南京政府也保證吳三桂的生命安全,但吳三桂並不敢相信這種保證。而且就算保住了自己這一條命,在商毅建立的新朝中成為一介平民,兩手空空,就這麼庸庸碌碌的渡過這一生,吳三桂也有些不甘心。

因此吳三桂足足想了一夜,最後連頭發都己經花白了,終於下定決心,如果要自己平平凡凡的過這一生,到不如轟轟烈烈的大戰一場,寧死不降。

於是吳三桂立刻招集夏國相、馬寶等一幹自已的心腹大將,首先將南京政府的決議交給他們觀看,然後向他們表明,這樣投降了南京政府,自巳決不甘心,因此決定死守成都,和中華軍決一死戰,如果運氣好,中華軍對成都久攻難下,或許還能以一定的條件投降;不過這種結果的可能性不大,而更大的可能是,中華軍攻破成都,自己與城共存亡。不過吳三桂對眾將則表示去留尊便,並不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