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王徳化和韓讚周製訂的暫行太監製度確實還算不錯, 而且隻是僅限於皇宮內部的事務,並沒有幹涉朝政財務的權力,因此就是拿到內閣,或是參政院去討論,也能通得過。畢竟這麼大的皇宮, 需要足夠的人員來管理,擴充一千名左右的太監,也並不為過份。
在明朝,太監來源主要是兩個渠通,一是從俘虜和罪犯裏挑選,淨身之後入宮當差,另一個是自己報名,完全聽憑自願。
不過大部份太監都是通過後一條渠道進宮的。因為在明朝,太監還是一份比較有前途的職業,吃皇糧,工資高,有正式編製,有養老保障和晉升機會,各種福利,連老婆都可以娶,可以說除了不能傳宗接代以外,什麼都有了。當然如果在宮裏混出了頭,則可以從子侄中過繼一個來養老送終。因此一些生活貧困,難以維持的百姓,都自願報名入宮,或是把自己家裏的一個男孩送進宮裏去淨身,至少可以換來一家身活無憂。當然也有一些其他原因,走投無路,隻好進宮去當了太監,最著名的九千歲魏公公就是自己報名成為太監中的光榮一員。
到這個時候,太監製度在中國己經存在了幾千年,這些情況曆朝曆代都有,大臣們對皇帝的要求,隻是嚴禁一讓太監幹涉朝政,但對太監製度本身,並沒有太多的異議,沒有人會向朝廷建議,要求徹底取消太監製度。包括現在的南京政府在內,誰都認為有太監存在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商毅在稱帝之後,啟用太監來管理皇宮裏的事物,也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但隻有商毅除外。這一點在很久以前,商毅就已經想好了,一但自己稱帝,那麼首先要確定的幾件事情中,廢除太監製度,就是其中之一。不僅自己不用太監,而且包括自己的孑孫後代,也都禁止啟用太監。
商毅對太監本身並沒有什麼偏視,而且明朝的太監,也不全是壞人,其中也有相當一部份太監幹出了不錯的成績,如世界公認的航海家鄭和。但太監製度絕對是一項落後、愚昧而殘忍的製度,說明了就是中國的皇帝怕自己帶綠帽子,而通過殘害他人身體的方式,來達到對後宮的有效控製,但在商毅看來,如果沒有做種馬的本錢,就別找那麼多女人。
因此對王徳化和韓讚周經心編寫的太監製度,商毅根本就沒有看,直接撕了,同時又招集內閣的成員,正式告訴他們從此以後,徹底取消太監製,現有的太監還留在皇宮服務,一直到他們終老為止,但絕不許再招募或是引入新的太監,等這一批太監都老死之後,太監製度也就徹底終結了。
以後皇宮裏的管理和工作,將成立內務府來付責,全部使正常人,並屬於正常的官員編製,當然內務府的俱體製度還要慢慢製定,現在先把原來王府的人員全部都帶進皇宮裏,依舊各付其責,隻是都進升了一級。
雖然商毅平時的生活並不算奢華, 但畢竟身份地位都不同, 而且也是家大業大, 王府裏麵的人員總計也超過了三百口, 僅管理人員就有大總管、總管、管事、執事、掌事等五級,共計有五十多名,另外每個妻妾的身邊也都有十幾名家人伺奉,男男女女,年長年幼都有。這還隻是算王府的從人,不算衛兵。當然以商毅的身份地位來說,也己算是最低的標準了。
因此把王府的人員都帶進皇宮裏,一來是可以充實皇宮裏的人貞,二來都是熟人,使喚起來也方使順手,由其是眾妻妾身邊的伺奉家人,大都是跟了她們好幾年的人,也都互相習慣了。
當然就算是把王府的人員都帶進皇宮裏,但相對於皇宮來說,依舊還是地廣人稀,空著的位置還是大片大片,而商毅則下令,將空餘的宮殿、位置都暫時封閉起來,等以後宮裏的人員増加,再逐步開放。而皇宮裏的守衛,則是和王府一樣,從中華軍中抽調家庭出家好,政治合格,根紅苗衛的士兵,組成待衛軍團,來保衛皇宮的安全。
不過在聽完了商毅的決定之後,幾名內閣成員卻都十分震驚,因為這確實是誰也沒有想到。
雖然說商毅稱王之後,並沒有任用太監,但那時商毅畢競還沒有正式稱帝,大家都認為這不過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商毅做出的一種姿態,表示自己並沒稱帝的野心,或是不會重用太監,或是依然保持貼近官員臣民的態度,總之絕沒有人會猜得到,在商毅稱帝之後,真得會把太監製度徹底廢除掉。不過在震驚之後,人人也都對商毅感覺到由衷的敬服,畢競這是徹底斷絕太監幹政的最好辦法,同時有人還認為,僅此一條,商毅就足以超過曆代以來,所有的聖賢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