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趙英傑立刻下令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三人, 讓他們帶領二十五軍,不理其他的清軍人馬,立刻渡過穀水、渦水,沿晉水直逼太原,並且在清軍返回太原的道路上設伏, 攔截返回太原的清軍。
這一下中華軍是攻敵所必救,果然立刻就搶占了戰場上的主動權,嶽樂當然不知道,二十五軍隻能算山寨版的中華軍,這時太原城裏的守軍隻有一萬多人,而且還是以打醬油兵居多,因此嶽樂也顧不得接應平陽府的清軍,立刻下令,讓哈寧阿馬上回太原來駐守。
不過這時戰場的主動權己經掌握在中華軍的手裏,而且清軍的動向,也變得有跡可循。首先是哈寧阿率軍趕回太原的時候,在離太原不到二十裏的武宿鎮,遭遇到了二十五軍的伏擊,結果五千清軍,幾乎全軍覆沒。連哈寧阿本人也死在亂軍之中。
同時趙英傑也查知了平陽府的清軍的動向,這時己經到達了交城縣。趙英傑立刻下令十一軍的第七師和第二十師出擊,第七師從清軍的背後追趕,第二十師趕到清軍的頭前去阻攔。結果經過了一天一夜的急行軍之後,中華軍在清源縣附近追上了清軍,兩個師向清軍展開了前後夾擊,頓時將清軍殺得大敗,當場陣亡了六千餘人,並且被中華軍俘虜了四千餘人。
而清掃了太原外圍的清軍之後,趙英傑返才下令,正式向太原發動進攻。
這時在太原城裏的嶽樂也己經收到了城外兩路人馬均遭到失敗的消息,現在還有什麼力量來守衛太原,因此嶽樂也當機立斷,馬上放棄太原,向北逃竄。
趙英傑率領人馬進駐太原之後,立刻下令,第七師和第二十師追擊嶽樂。
而嶽樂也沒有想到,中華軍會對自己窮追不舍,結果一路經過忻州、惇縣、代州等地,被中華軍追得連喘一口氣的功夫都沒有了,而且所帶的人馬在沿路也逃散了大半,等嶽樂到達代州的時候,身邊的人馬己不足千人。這時嶽樂有兩個選擇,一是繼續向北,一直逃到大同,另一個是轉道進入河北,逃到保定去。
嶽樂經過了思考之後, 決定還是轉道逃到河北去, 因為這時嶽樂也能夠猜得出, 中華軍其實並不是在追趕自己, 而是借機攻占山西以北的地區,因此隻要是自己逃出了山西,也就能夠安全了。而就算是中華軍也追進了河北,一來是在河北還有博洛的大軍再,二來實在不行了,還可以再退到北京去。
於是嶽樂立刻帶領著自己的殘兵敗將,轉道向東,逃進了河北境內,到達了保定。果然這一次中華軍再沒有在嶽樂的身後跟著,而是繼續向北,朝大同的方向前進。嶽樂也鬆了一口氣,於是就在保定駐紮下來,然後向北京報告了山西的戰況。
得知山西失守,清廷也再一次震動,雖然說山西離北京還有一定的距離,並不真定、河間這麼直接危脅到了北京的安全,但山西畢竟是京師的側翼,一但大同失守,中華軍也就能夠沿著長城向東進軍,打進北京,當年李自成就是從這一條路攻入北京的。而且現在清廷在大同的守備十分空虛,根本就不可能抵擋得住中華軍的進攻。一但大同失守,京師剛陷入被中華軍兩麵夾擊的勢態當中。因此濟爾哈郎、阿巴泰、洪承疇三名軍機大臣也趕忙下令,命博洛放棄真定、河間一線,退守保定,暫時擋住中華軍的兵鋒。
保定距離北京不足二百裏的路程,可以說是舉步即到,因此一但清廷退守到了保定,也就意味著北京己經隨時都可能受到攻擊了。
雖然這個時候福臨的病體尚未全愈,也不得不強支撐著病體,朝集眾大臣們,來商議對策。其實到了這個時候,誰都知道,清廷己經徹底完了。就算是把努爾哈赤或者皇太極從墳裏刨出來,也無濟與事。現在清廷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快逃。
但現在向那裏逃,朝中又分為兩種意見,一種是馬上逃到蒙古哲裏木盟去,但現出使蒙古的碩塞還沒有消息回來,不清楚蒙古各盟旗現在對清廷是什麼態度;另一種意見則是還是逃回關外去,因為有一部份大臣認為,現在中華軍雖然攻占了朝鮮,但關外畢竟還在清廷的控製中,而且關外還有數萬精兵,再加上現在京師的七八萬人馬,總計兵力可以達到十五萬左右,也未必守不住關外的土地。就箅是守不住盛京,還可以繼續向北,退到吉林,或是寧古塔地區去,那裏是滿族的龍興之地,退到了那裏,清廷還是有可能東山再起的機會,這樣也總好過寄人籬下。
福臨心裏當然是傾向於後者,畢竟當了七年的傀儡皇帝之後,福臨也明白寄人籬下,見人眼色的難處。
但就在這時,從遼東傳來消息,盛京己經失守,中華軍連吉林都占領了。這個消息對清廷又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意味著退回關外這一條路已經被徹底堵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