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四章 長城定蒙(三)(1 / 2)

中華帝國洪憲二年(1651年)十一月三曰,商毅在居庸關長城,接受蒙古各旗旗主的稱臣朝見,也正式確立了中華帝國對內蒙古地區的統治權,史稱長城定蒙。

淸朝確定的內藩蒙古一共有六盟四十九旗,到場的有二十名旗主,另外還有十五個旗派來使者代奉,共計有三十五旗,占到內藩蒙古總旗數的七成以上,也基本可以算定,內藩蒙古總體己經歸順了中華帝國。而在從此之後,內藩蒙古也就正式成為中華帝國不可分割的領土,盡管在後來的時間裏,內藩蒙古各盟旗中,也發生過幾次叛亂,但內藩蒙古在總體上,始終都是中華帝國的領土,再也沒有發生任何的變化。

在十一月三日這一天,二十名蒙古旗主和十五個旗的使者代表在相關人員的指引下,登上了長城。

因為經過了三天的準備工作,中華軍己經在長城內外做好了充份的布置。選擇的朝見地點是一段地勢平坦而寬闊的長城段,在正中的地方,己經搭起了一座高台,共有九級台階,高達五尺,當然是暗含九五至尊之意。一條紅色的地毯從高台上順著台階鋪下,一直廷伸到蒙古各旗主、使者登上長城的入口處。高台上放置著一張龍椅,左右遍插五彩龍紋旗幟,高台的左右,站立著中華軍的士兵,並且各放置看六尊青銅火炮,青滲滲的光芒,黑洞洞的炮口,令人不寒而立。

而在長城的兩側的城垛口外,己站立著兩列中華軍的士兵,著裝整齊,一個個持槍對立,每隔丈許遠的距離,還插著一麵旗幟,迎風飄揚,一直沿伸出十餘裏,北風獵獵,刺刀映著陽光,耀眼奪目。而在長城內外兩側,各有兩個師的中華軍士兵,列成方陣,肅然圪立,在方陣之間,放置著大小不等的火炮,雖然有數萬人馬,但除了風吹大旗發出的“仆仆” 聲音之外,再無其他的聲響了。

整個場麵顯得肅殺而凝重,氣勢震懾人心,也使登上長城的眾蒙古旗主和使者也都不由自主的屏氣閉嘴,保持沉默,目光隻是偶爾在士兵們手中的火槍,陣列在高台前的火炮掃上幾眼。因為現在眾人都清楚,這是威力何等可怕的戰爭利器,中華軍就是靠著這些武器,爭橫天下,平南定北。

眾蒙古旗主和使者登上長城之後,在相關人員的帶領下,按各盟為單位,站成了六條縱隊,列於高台之下。

就在這時,有人高喊了一聲:“皇帝駕倒。”

隨後,隻聽“轟。。轟。。轟。。轟。。”炮聲轟鳴,震耳欲聾,山搖地動,連長城似乎都顫抖起來。眾蒙古旗主和使者都不曾防備,有二人一時站立不穩,都跌坐到地上。而在炮聲轟鳴過後,又是“砰砰啪啪” 一排一排的槍聲響起,然後又是炮聲,周而複始。當然現在發射的,都是禮槍禮炮,隻填充了火藥,但並未放置槍彈炮彈。

而在槍炮的鳴放聲中,隻見商毅頭帶軍禮帽皇冠,身穿龍袍軍服,肩章佩帶,佩劍帶槍,從另一側的入口登上了長城,從容不迫的蹬上了高台,然後轉過身來,麵對著眾蒙古旗主和使者。而這時所有的槍炮聲也全都停止,士兵們齊聲歡呼“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如果是有心人就會發現,炮聲是以十八響為一通,槍聲是以九排為一輪,一共進行了三輪,正好在商毅登上高台時停止。

蒙古旗主、使者當然不知道鳴放的禮炮,因此一個個心頭震顫, 膽戰心驚,等鳴放完畢之後很長一段時間,眾人連大氣都不敢出。等士兵的呼喊結束,一時又是萬賴俱靜。

過了好一會兒,才又有人高喊道:“蒙古各旗主、使臣,行大禮。”

眾蒙古旗主、使者這才恍然大悟, 趕忙都跪伏於地, 向商毅行三叩九拜的大禮,並且三呼萬歲。

商毅坐到椅孑上,道:“蒙古各旗主、使臣,平身。”

眾人這才起身。商毅才道:“蒙古各旗願意歸附中華,仍是中華幸事,我中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各族歸複,都當予以接納,那麼從此以後,漢蒙兩族同為一家,情同手足,不論彼此。各族平等,同稱為中華民族。”

眾蒙古旗主、使者又齊聲道:“謝萬歲。”

場麵話交待完了之後,商毅才開始一一策封蒙古各旗的旗主,並向他們頒發帝國的策封召書,不過因為時間匆忙,來不及給每名旗主鑄造金印,因此等商毅返回南京以後,再派人將金印賜到各旗中去,當然同時還相應賞賜給各旗主一些禮物。

當然各旗的旗主仍然是各歸各位,並沒有變化,隻是現在得到了中華帝國的正式確認,各旗主在領到了策封的詔書和禮物之後,也都再次向商毅叩首謝恩。也再次表示,自己將臣服於中華帝國,永不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