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零章 平息爭端(1 / 2)

十二月十八曰,商毅在九江下旨,正式認可黃宗羲所寫的[國會宣言],要求立刻在[中華時報]的頭版刊發全文,同時也在[中華時報]上詳細的解釋國會的作用,向全國宣傳設立國會的重大意義,並且商毅還決定,在以後的國會中的在顯著位置,將[國會宣言]刻石永存。

等旨意傳到達南京之後,內閣成員也都終於鬆了一口氣,雖然艘鷯醫爬愣嶷閣成員都預計到商毅會認可[國會宣言],但畢競還沒有得到商毅的正式確認,誰也不敢說打包票,而現在看來,皇帝果然還是聖明的,而且這一場爭端,也終於可以因為皇帝的表態,而平息了下來,不致於發展成為黨爭。而在籌備的國會中,黃宗羲等議員眾人也都無不歡喜,集體對天朝拜,歡呼:“皇上聖明。”

而那些挑起這件事情的官員們碰了一鼻孑灰,心裏也自覺得沒趣,不過商毅的旨意內容隻是認可了[國會宣言],但並沒有提到這場爭端,由其是對那些當初反對[國會宣言]的官員,甚致連一個字都沒有提,仿佛這一場爭端根本就不存在一樣。

這也讓不少官員覺得有些莫名其妙,不明白商毅這是什麼用意,因為如果按一般的常識,商毅是讚同[國會宣言]的話,那麼就應對那些反對的官員進行打壓,但商毅一方麵認可了[國會宣言],另一方麵對反對派又不聞不問,不理不睬,這也讓很有些讓人意外。

隻有幾位內閣成員清楚,商毅這樣處理的目地,是不希望將事情擴大,一來是那麼反對的官員無論是出於什麼樣的政治目地,但在形式上,是符合帝國的製度,這是商毅一向主張的,毎一個人都權力按正常的程序,發表自己的觀點,如果因為這個就對他們進行打壓,顯然是有違商毅的本意,也打擊了目前帝國相對能夠暢所欲言的輿論環境。而且一但朝廷打壓這一批官員,勢必又將牽扯一大批人進來,還會引發新一輪的爭端,畢竟在支持[國會宣言]的官員中,有不少人也攢著一口氣,隻等皇帝的決意公布之後,就立刻發動反擊,鬥爭也就會升級擴大,國家將陷入內耗當中,因此商毅這樣處理,是最好的方式。

其實商毅最初的想法,確實是想把反對[國會宣言]的官員全部都撤換掉,因為商毅認為,這一批人要麼是別有用心,要麼是思想守舊,都不堪大用。

但葉瑤瑱及時的將商毅勸阻住,認為現在帝國才剛剛建立,不宜有大的波動,有相當一部官員們對商毅的建國思路並不了解,因此出現判斷失誤,也是正常,慢慢對他們進行引導也就可以了,而另一部有懷有其他目地的官員,暫時也還成不了大氣候,隻要商毅能夠分辯清楚,不吃那一套,也就是了。沒有必要突然的更換大批官員,畢竟換上來一批新手,也未必有這批人好用。

而紫玲瓏也認為目前帝國確實應該以穩定為主,而且這一次的行為,也還沒有到大換班的時候,一但真的對這批官員進行打壓,說不定又有人想趁機混水摸魚,借機排除異己,企圖上位,因此不如先把這些人都記下來,以後再慢慢找人來取代他們,逐步的完成官員的替換。

聽了兩人的勸告之後,商毅也冷靜了下來,知道兩人的勸說都有道理,治國不同打仗,不能夠搞雷厲風行,快刀斬亂麻式的一刀切,需要的是耐心和謹慎,不能寄希望於畢其功於一役;政治是一件複雜的事情,不是除黑就是白,中間還有許多的中間層色,不是除了對就是錯,絕大多色的政治鬥爭其實根本就沒有絕對的對錯區別,而是各黨派的利益,因此政治除了大原則的問題,更多的是需要互相妥協,做正確的事和正確的做事都同樣重要。

就拿這一件事情來說,反對[國會宣言]的人,未必就是反對帝國的製度,更多的是對商毅的思路沒有吃透,是中國傳統的延續,需要用時間來引導;麵讚同[國會宣言]的人,也不一定都是思想進步,也夾雜著不少是有意投商毅所好,進行政治投機,因此絕不能拿單純的對與錯,好與壞給雙方貼標簽。

因此葉瑤瑱和紫玲瓏的意見是對的,在這個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冷處理,隻要肯定[國會宣言]就行了,表明商毅的態度,但隻對事,不對人,不能對雙方進行定性,盡量緩和矛盾,而不是促使雙方的矛盾進一步激化,以致於形成黨爭。當然如果這個時候誰還不知趣,還一定要沒完沒了,那麼就對不起了,不管是那一方,都一定要堅決打壓下去,同時也就意味著他的政治生涯己經走到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