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褘(玄奘法師)(602年-664年),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俗姓陳,名褘,出生於洛陽偃師市,出家後遍訪佛教名師。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玄奘從京都長安出發,曆經艱難抵達天竺。遊學於天竺各地,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長安,在大慈恩寺等寺院進行研究和翻譯佛經直到圓寂。玄奘所譯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所撰《大唐西域記》是研究印度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曆史地理之重要資料。
陳忱(約1613-?),明末清初小說家。浙江烏程(今湖州)人,字遐心,一字敬夫,號雁宕山樵。明亡後,絕意仕進,賣卜自給。與顧炎武、歸莊組織驚隱詩社。身名俱隱,窮餓以終,詩文雜著多散佚,小說《後水滸》《三續水滸傳》)傳世。
陳貞慧(1604-1656),明末清初散文家。江蘇宜興人。字定生。為明末諸生“東林黨”人陳於廷之子,為複社重要成員之一。曾與吳應箕寫《留都防亂檄》,聲討阮大铖。明亡後隱歸故裏。他表揚抗清人物之散文,感情深沉悲憤,頗富民族氣節。後人輯刻其遺著為《陳處士遺著》。
陳名夏(1601-1655),清臣。字百史,江蘇溧陽人。明崇禎進士,官修撰。後降李自成。福王時列從賊案。順治初降清複官。累遷史部尚書、弘文院大學士,少保兼太子太保。曾阿附多爾袞,請其纂位。《清史稿》載帝謂其“輾轉矯詐之小人”。數被論死奪官、寬免。終以諸罪處死。有《石雲居士文集》。
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青年將領,後期軍事統帥。廣西藤縣人。少孤,14歲隨叔父參加金田起義。清鹹豐三年(1853)隨軍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檢點,轉戰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鎮江被困,隨燕王秦日綱往援,大敗清軍,與各友軍共破江北、江南大營。石達開出走後,受封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軍主將。八年夏與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營,繼而全殲湘軍精銳李續賓部。九年晉封英王。十年會同各軍再破江南大營,東征蘇(州)、常(州)。次年回師徑援安慶,多次苦戰失利。同治元年廬州失守,退往壽州,為叛徒苗沛霖誘捕,在河南延津就義。
陳維崧(1625-1682),清文學家。江蘇宜興人,明左都禦史陳於廷之孫,陳貞慧之子。少時即擅長詩文,稱天才,受推重。其詩沉鬱雄麗,詞多達一千八百多首,駢體文則被稱為唐天寶之後無匹敵者。年逾五十始舉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檢討,參加纂修《明史》。著有《湖海樓詩集》、《迦陵文集》。
陳恭尹(1631-1700),清詩人。字元孝,號半峰,晚號獨漉山人。廣東順德人。幼時父邦彥因抗清犧牲,他避匿閩浙得生。桂王時以父蔭授錦衣衛指揮僉事。南明亡,歸裏隱居,以詩自解。後曾受三藩叛亂牽連入獄,獲釋。其詩多謳歌抗清誌士,憂懷故國。與屈大均、梁佩蘭並稱嶺南三家,又與程可則、方還等並稱嶺南七子。亦工書法。有《獨漉堂集》。
陳潢(1637-1688),清水利家。字天一號省齋,浙江嘉興人。順治間為河道總督靳輔幕客,佐治河事。康熙授其為僉事道。坐輔罷,削職逮問,病卒。《清史稿》載其治河,“主順河性而利導主,有所患必擬其致患之由”。用車水攻沙法,使水歸故道,並開中河三百裏。有《河防摘要》、《河防述言》。
陳明智,清昆曲演員。江蘇蘇州人。原在鄉村演淨腳。偶充演《千金記》中霸王,氣勢雄偉,嗓音高昂,觀者鹹稱絕技。因其來自甪直鎮,故稱的直大麵。康熙南巡蘇州,賞識其技藝,選入宮廷任教習二十年。
陳宏謀(1696-1771),清臣。廣西臨桂(今桂林)人,乾隆間,曆任陝、湘、蘇等省巡撫,兩廣、湖廣總督。內遷累官兵部、工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陳端生(1751-1796),清文學家。字雲貞、春田,浙江錢塘(浙江杭州)人。
陳修園(1753-1823),清醫學家。福建長樂人,名念祖,一字良有,號慎修。乾隆舉人。嘉慶中,官直隸威縣知縣,有賢聲,遇水災、大疫親施方藥救民。晚歸田,以醫學教授,弟子甚眾。著有《靈素集注節要》、《傷寒論淺注》、《金匱要略淺注》、《時方妙用》、《醫學三字經》等。簡明易懂,對醫學善及工作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