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龍(1232~1276)福建興化(今福建莆田)人,後承嗣長樂後山(今長樂阜山)。初名子龍,度宗為之改名文龍,賜字君賁,字剛中,號如心,陳俊卿五世從孫。早年隨父陳粢定居福建長樂(今阜山)。幼穎悟,苦學不厭。淳佑十一年(1251),入鄉學。寶佑四年(1256),入太學。宋鹹淳四年(1268)戊辰科進士,龍飛射策第一,宋度宗賜名文龍。宋端宗諡忠肅。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陳文龍為鎮海王。明朝詔封文龍為福州府城隍,又以能保佑航運、漁民,加封“水部尚書、鎮海王”,福州人稱文龍為“尚書公”。
宋朝端宗景英年間出任福建、廣東宣撫使兼興化縣指揮官。鹹淳七年(1271),官至秘書省校書郎。賈似道愛其文,雅禮重之。後來,陳文龍的正直敢言,漸漸忤怒了賈似道。襄陽失守,陳文龍上疏痛責賈似道用人不當,並請罷黃五石、範文虎、趙潛。賈似道大怒,將陳文龍貶官撫州,又指使台臣季可上書彈劾陳文龍。不久,範文虎降敵,賈似道兵敗魯港時,趙潛最先逃跑,導致其餘守將棄城而逃。賈似道後悔不聽陳文龍所言,又起用陳文龍為左司諫,遷侍禦史,再遷為參知政事。由於朝內議和,陳文龍乞請回鄉養老,獲準。景炎元年(1276),益王稱帝福州,陳文龍再次出任參知政事,一上任就輕而易舉地平定了漳浦、興化叛亂。元軍占領廣州後,泉州、福州守將紛紛投降。招降使者兩次至興化勸降文龍,均被其焚書斬殺。對軍中的議論,文龍道:“諸君特畏死耳,未知此生能不死乎?”由於部下降敵,文龍與家人均被元軍抓獲。麵對淩辱,文龍指腹道:“此節義文章,可相逼邪!”押送杭州途中開始絕食,經杭州謁拜嶽飛廟時,氣絕而死,葬於杭州西湖智果寺旁。其母被監於福州尼寺,病重無藥,旁人無不落淚,其母言道:“吾與吾兒同死,又何恨哉?”亦病逝。眾人感歎道:“有是母,宜有是兒。”將其母收葬。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莆田市郊,木蘭溪蜿蜒穿過阡陌村莊,孕育了曆代無數賢人名士,陳文龍就誕生於北岸的玉湖鄉(今闊口-古山村)。
陳文龍,原名子龍,字剛中,號如心,生於宋理宗紹定五年(1232年)二月。因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原屬泉州的莆田、仙遊兩縣改隸於興化軍,故《宋史》與《八閩通誌》皆稱陳文龍是興化人。建於宋代的玉湖陳氏祖祠迄今仍保存有“陳丞相裏第”、“狀元裏”等石刻。
陳文龍的家學淵源,應該從其曾祖父陳俊卿談起。宋紹興八年(1138年)科舉考試,狀元黃公度、榜眼陳俊卿兩位莆田人聯袂題名。廷試時,皇帝問道:“莆田鄉土貧瘠,怎麼會人才輩出?”陳俊卿答道:“地瘦栽鬆柏,家貧子讀書。”這話後來成了莆田讀書人的口頭禪。陳俊卿官至左丞相,封魏國公,贈太師,成為與李綱齊名的南宋名相。
從小就“濡染先訓”的陳文龍,深受曾祖父“人才當以氣節為主”觀念影響,自幼立誌“忠君報國”,少年時期便顯示出了超凡的聰穎和勤奮。據清末莆田進士張琴所著《陳忠肅公年譜》載:“公幼穎悟,苦學不厭。年未弱冠,以賦律名郡庠。”隻可惜他的詩文流傳後世數量太少,這也是他名氣不如文天祥的原因之一。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公元1256年,陳文龍“補入太學,累捷私試。”年方25歲,其書法已稱譽一時,《安石倉詩選》載有時人所寫《王一送陳剛中歸莆》詩,說的就是其書藝:“近得鍾王法,才華世共稱。劍鋒看舞女,筆陣笑狂僧。散帙花前席,鳴琴竹裏燈。石渠成遠別,白下酒如澠。”陳文龍的手跡傳世極少,過去筆者僅看到他寫的《文寶論楊徽之詩》,全篇如下:“楊徽之能詩,太宗寫其警句於禦屏風。僧文寶謂,當以天地皓露滌筆於金甌雪碗,方與其詩神骨相投。”結體渾然天成,著墨枯濕自如,骨力神韻,頗得鍾繇、王羲之等大家筆意。
宋度宗鹹淳元年(1265年),34歲的陳文龍參加了春考並奪魁,隨即“升補外舍積分,私試分數中內舍優奏。”鹹淳三年(1267年),陳文龍36歲。這年夏季的5月,度宗皇帝臨殿考核,“對策試,賜進士六百六十四人,擢公第一,狀元及第。公本名子龍,唱第日,禦筆改為文龍,賜字君賁。”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