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清僉事道著書立說治河名臣——陳潢(1 / 1)

陳潢(1637-1688),字天一號省齋,浙江嘉興人。自幼聰穎過人,博學多才,但屢試不第。他平時留心治學,精通地理方輿,是清初治河專家。順治間為河道總督靳輔幕客,佐治河事。康熙授其為僉事道。坐輔罷,削職逮問,病卒。《清史稿》載其治河,“主順河性而利導主,有所患必擬其致患之由”。用車水攻沙法,使水歸故道,並開中河三百裏。有《河防摘要》、《河防述言》。

  自幼不喜八股文章,年輕時攻讀農田水利書籍,並到寧夏、河套等地實地考察,精研治理黃河之學。清順治十六年(1659)至康熙十六年(1677)間,黃河、淮河、運河連年潰決,海口淤塞,運河斷航,漕運受阻,大片良田淪為澤國。負才久不遇,過邯鄲呂祖祠,題詩壁間:“四十年中公與侯,雖然是夢也風流。我今落魄邯鄲道,要替先生借枕頭”。語豪邁。靳輔見而異焉,蹤跡得之,引為幕客,甚相得。凡輔所建白,多自潢發之。潢佐治河,主順河性而利導之,有所患必推其致患之由;工主覈實,料主豫備,而估計不當過省,省則速敗,所費較所省尤大;慎固堤防,主潘季馴束水刷沙之說,尤以減水壩為要務;有潰決,先固兩旁,不使日擴,乃修複故道,而疏引河以注之;河流今昔形勢不同,無一勞永逸之策,在時時謹小慎微,而尤重在河員之久任。張靄生采潢所論,次為治河述言十二篇。高宗以靄生河圖能得真源,命采其書入四庫,與輔治河奏績並列。

  康熙十六年,河道總督靳輔過邯鄲時看到陳潢的題壁詩,發現陳潢才學過人,遂禮之入幕,協助治水。陳潢為製定治河工程計劃,跋涉險阻,上下數百裏,一一審度。在治理方法上,繼承和發展了明代著名治水專家潘季馴“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理論,主張把“分流”和“合流”結合起來,把“分流殺勢”作為河水暴漲時的應急措施,而以“合流攻沙”作為長遠安排。在具體做法上,采用了建築減水壩和開挖引河的方法。為了使正河保持一定的流速流量,發明了“測水法”,把“束水攻沙”的理論置於更加科學的基礎上。由於陳潢等人指導有方,在他負責治河期間的黃河安然無患。

  康熙二十六年經靳輔保奏,授陳潢僉事道銜。此後,為了治理黃、淮兩河水患,陳潢又打破自古以來“防河保運”的傳統方法,提出了“徹首徹尾”治理黃河、淮河意見,即在黃河、淮河上、中、下遊進行“統行規劃、源流並治”,未為朝廷采納。

  陳潢以屯田事,觸犯地主豪紳,遭到江南道禦史郭琇等參奏,以“攘奪民田,妄稱屯墾”的罪名被削職,“解京監候”,懷恨而死。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靳輔為陳潢平反昭雪,陳的同鄉張靄生將其治河論述,編為《河防述要》一書,為後世治河者所借鑒。

  陳潢著有《河防述言》、《河防摘要》,附載於靳輔《治河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