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清第一位為國捐軀愛國將領——陳連升(1 / 3)

【陳連升】(1775—1841年1月7日),又名連陲,原籍湖北鶴峰縣,寄居恩施,土家族,出身行伍,久曆川楚戍行之老將,1838年擢增城營參將,1839年被林則徐選調,指揮官兵連續六次打退了英軍的襲擊和反撲,後調守沙角炮台的重任;1840年6月,親率戰船五艘,圍殲進犯的英軍;次年1月,英軍向大角、沙角炮台發起襲擊,陳連升指揮守軍同數倍於己的侵略軍力戰,在後援無望,敵軍迫近的危急關頭,陳連升仍率部激戰,拚殺而死;其坐騎被擄至香港,不食而死,被譽“節馬”;在近代中國抗擊外國侵略者的戰爭中,陳連升是第一位為國捐軀的少數民族將領。

  陳連升,清嘉慶初投入清軍,從征四川、湖北、陝西白蓮教及湖南瑤民起義,逐次被提拔為把總、千總、參將、副將等職。

  道光十九年(1839年)一月,陳連升隨欽差大臣林則徐到廣州禁煙。七月,他率守軍擊沉一艘前來挑釁的英軍雙桅飛船後,被提升為三江協副將,調守虎門沙角炮台。他進駐沙角後,積極修築工事,加強練兵,添置大炮,增設地雷,加強巡邏,嚴陣以待。

  道光二十年(1840陳連升年)八月,英艦入侵磨刀洋;陳連升受命率五艘戰艦,三千水兵,與英軍進行了激烈的海戰,擊退了英軍的進攻。

  次年一月七日,英軍大舉進攻沙角炮台;麵對腹背受敵、敵強我弱的不利戰局,陳連升毫不畏懼,毅然指揮六百官兵英勇抗敵,用地雷、火炮殲敵數百人。在火藥消耗殆盡,又無外援的情況下,他先率官兵用弓箭射殺,然後抽出腰刀衝入敵陣,進行殊死搏戰,不幸中彈犧牲。廣州人民為了紀念陳連升,在沙角炮台收斂遺體,建立義墳。

  人物生平

  陳連升(1778—1841),湖北鶴峰縣鄔陽關人,土家族,行伍出身,是“久曆川楚戎行之老將”,嘉慶年間任鶴峰州清軍千總,後調任保康營守備;道光年間先後任廣西左江鎮都司、廣東連陽營遊擊,增城營參將;鴉片戰爭初期晉升為三江協副將,是這次戰爭中最早為國捐軀的清朝高級將領之一。

  道光十九年(1839年)一月,湖廣總督林則徐任欽差大臣,赴廣東禁煙,陳連升和其長子長鵬隨行,到廣東後,陳連升任九龍官湧營參將。七月,中國水師巡邏船3艘在九龍海麵巡弋遭英國船隊襲擊,陳連升從望遠鏡裏看到中國水師奮勇還擊逐漸不支,便下令發炮支援,從清晨到黃昏,激戰10多個小時,英軍傷亡慘重,一艘雙桅飛船被擊沉,其餘船隻狼狽逃竄。

  道光帝聞捷大喜,降旨嘉獎,陳連升晉升為三江協副將,調守“虎門第一隘”—沙角炮台。此台是林則徐加強廣東防務,在虎門口外修建的10座炮台之一,它和大角兩炮台是進出虎門的第一重門戶,位置十分重要。林則徐除派陳連升率兵防守炮台外,還派兵屯駐炮台後山,形成10個炮台可以互相支援的立體式防禦火網,被稱為祖國南大門的“金鎖銅關”、“第二長城”。

  次年八月,英艦侵入磨刀洋。陳連升受命率5艘戰船3000水兵與英艦激戰,7次打得英軍艦沉人亡。英軍稱沙角炮台“是一個很堅強而又很可怕的陣地”。

  英軍見廣東防守嚴密,屢戰不勝,乃北上攻占定海,竄擾天津。清廷驚慌失措,將林則徐革職,派琦善為欽差大臣南下主和。琦善到廣東後,給陳連升戴上“擅開邊釁”的罪名,欲處分以討好英軍,激起廣東軍民無比義憤,數千人到欽差衙門請願。琦善難犯眾怒,隻得收回成命,但仍下令遣散民眾抗英武裝,拆除沿海防禦工事,裁減三分之一兵船,不準對英軍的挑釁還擊。一次,英軍船到沙角炮台附近窺測,陳連升率兵痛擊。琦善嚴厲追查“何人先開炮”,殺敵有功的陳連升幾乎被問成斬罪,水師提督關天培挺身相護,陳仍回任三江協副將。

  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十五日,在琦善卑躬屈節與英方談判求和之際,侵華英軍頭子義律派少校伯麥為司令,指揮兵船20多艘,陸戰隊2000多人,從穿鼻灣登陸,分兵進攻沙角和大角炮台,被陳連升一次又一次擊退。英軍正麵進攻失敗,便利用漢奸帶路,登越後山。後山守軍早被琦善下令撤走,陳連升腹背受敵,孤立無援,毫不畏懼,率600餘官兵同5倍於己的英軍死戰竟日,傷亡慘重,“火藥告罄”,琦善拒發援軍。英軍迫近陣地,陳連升跨上戰馬,抽出腰刀,率先衝入敵群,一氣斬殺30多個英兵。官兵們隨之而上,與英兵肉搏。陳連升胸中數彈犧牲,其子長鵬挺戟大呼,躍殺數敵,全身受傷10餘處,力竭投海身亡。英軍攻占沙角炮台後,因傷亡慘重,惱羞成怒,將陳連升父子遺體剁成肉泥,並將陳連升坐騎黃驃馬擄去香港。此馬竟和它的主人一樣堅貞不屈,“飼之不食,近則蹄擊,跨則墜搖,忍餓骨立”,“刀砍不從”,每日北向大陸嘶鳴,絕食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