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得才】(?—1864年),又名陳德才,清廣西藤縣人,太平天國將領,封扶王。陳得才在1862年初率太平軍西征河南陝西。1864年太平天國首都天京被清軍攻陷後,陳得才率軍在安徽一帶繼續作戰,11月兵敗自殺。
生平事跡
陳得才是太平軍名將陳玉成堂叔,1851年加入太平軍,後來被封扶王,1862年初奉命帶領遵王賴文光、啟王梁成富、祜王藍成春等將領西征河南。大軍在數月間逼近陝西西安。這時陳玉成在廬州形勢危急,召陳得才回去廬州,但陳玉成在陳得才回來前已被清軍殺害。陳得才在同年再向西進軍,打算用兩年時間招募更多兵力,然後返回天京解圍。
1863年,陳得才攻占漢中,年底時收到天京命令回師救天京。大軍在1864年春夏之交時抵達湖北安徽交界一帶,因天京缺乏糧食而停留不進,等待秋收後才進兵。1864年7月天京失陷,清廷派僧格林沁督師清軍攻陳得才部。陳得才部下自從知道天京失守、天王洪秀全去世及幼天王洪天貴福被俘後,軍心開始動搖。11月,陳得才在安徽霍山兵敗,大批部將陸續向清軍投降,陳得才勢孤力弱,又聽聞身邊有將士正在策劃把他擒送清軍,遂服毒自殺。
當時陳得才部隊中,賴文光部仍大致完整,賴文光後來與撚軍合作繼續抗清。
再入皖西
陳得才原為英王部下,隨英王轉戰皖西多年。同治元年受命去西北擴軍,途中聞廬州失陷,回師救援未果。天王為尊重英王遺策,複派陳得才去西北。他在西北頗有成就,輾轉於陝西、漢水一帶,取得十餘萬眾。同治三年春,天京危急,陳得才揮師回救天京。行軍至鄂豫界上的鬆子關,聞天京已陷落,他未有多考慮,又入皖西,複履英王的足跡。天京陷落,皖西不但不具有戰略地位,沿江清軍還會迅速集結於此,同時此地長期鏖兵,居民逃往殆盡,軍需供給不上,皖西已經不是昔日的皖西。
陳得才回師西北,破蘄州,克商城,這時天京剛陷落,清軍還未蝟集,尚有縱橫餘地。陳意圖入鬆子關,北上奪葉集取糧秣,轉戰六安。意想不到河南張曜已扼守金家寨,陳派前部藍成春次攻金家寨未能奪路,遂改道走流波,在流波尚未立穩足,清提督張得勝從六安殺來,陳引軍東向,圖霍山。到諸佛庵,張得勝尾擊其後,前麵霍山清軍已擺開陣勢迎戰,處於首尾受敵。陳得才攻不下清軍據點城市,取不到糧秣補給,全軍將不戰自潰,乃引軍南進取英山。當祜王藍成春抵達漫水河時,清軍悍將僧格林沁率滿蒙八旗騎兵駐紮於中界嶺阻止其前進。得才自領一軍探路,由道士衝出兩河,試圖取道西界嶺襲英山。誰知那裏也有清軍把守,遂駐軍長山衝(今長嶺鄉境內),距西界嶺5公裏,距漫水河15公裏。
天京失陷,撚軍張宗禹也失去主腦,輾轉戰鬥到潛山、太湖。聞陳部被困急趨來救,駐於安慶的清軍英翰,郭寶昌尾隨其後。當張宗禹於同治三年九月下旬,與太平軍在黑石渡取得會師之際,清軍已經完成對太平軍、撚軍的包圍:西北是張曜、張得勝,東有英翰、郭寶昌,南有僧格林沁。太平軍和撚軍共有約15萬人被困在黑石渡——釣魚台——道士衝——漫水河這一線,約50公裏地帶。同年10月6日,清軍發起全麵攻擊,戰鬥頗為激烈,雙方死傷約在數萬人。清軍意識到太平軍戰鬥力還強,強攻惡戰要付出極大的代價,還不一定能取勝。遂放棄速戰速決,加緊圍困,讓其餓斃。太平軍自8月底進入皖西,未能奪得清軍據點城市,將士處在半饑餓中,複又被圍困在這一狹窄地帶,長期無糧無援,軍心勢必動搖。在清軍的引誘下,11月2日,防禦西縣的張宗禹部汪世弟部首先向諸佛庵張得勝投降;守在東線黑石渡的太平軍馬融和被汪世弟割斷與後方聯係,遂降清軍英翰、郭寶昌;駐守漫水河的祜王藍成春被部下甘懷德、溫其玉等縛送僧格林沁乞降,驍勇的張宗禹也不敢戀戰,由釣魚台疾馳道士衝與賴文光會合,率領殘部5000餘人突圍至燕子河,經轉道千籮畈(今前畈附近)越馬鬃去商城邊境。麵對全線崩潰,陳得才在長山衝戰況危急時,寧死不降,仰藥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