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中近代愛國華僑著名企業家——陳啟沅(1 / 1)

  【陳啟沅】(1834.4.15-1903),字芷馨,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簡村人,生於1834年四月十五日,清宣統二年《南海縣誌》載:“陳啟沅少孤貧而好學,凡諸子百家、星學輿地諸書,無不涉獵,尤精易理,性複穎悟,目光絕倫,深夜處暗室中能辯五色,曾以一麻子寫百餘字,一折扇寫字彙全部,均楷法遒勁,行氣整齊。工繪事,尤善作蝴蝶,飛躍傳神,以顯微鏡窺之,則蝶之兩須,乃兩絕句綴成,其裙翅皆韻語也,自刻小章徑僅二分,中容百餘字,見者鹹以多才之士評之。”

  少時涉獵諸子百家、星象輿地諸書,曾執教於村塾。1859年赴安南(今越南)佐兄料理商務,經商致富。1872年回國。翌年,在南海西樵鄉簡村創辦繼昌隆機器繅絲廠。該廠采用自己設計的機器設備,雇工人六、七百人,出絲精美光潔,遠銷歐美,為中國第一家民族資本經營的機器繅絲廠。1881年該廠因同業競爭,被視為異端,南海知縣下令停產。遂將絲廠遷至澳門,初名和昌,後改名複和隆,曆4年多時間。1885年複將絲廠遷回南海簡村,改名世昌綸,繼續經營。他第一個從國外引進機器繅絲新理念,自行設計研製出中國第一代機器繅絲設備——機汽大偈機汽單車,並致力推廣應用,促進了當時十九世紀後半期至二十世紀初種桑養蠶業(農業)、機器繅絲業(工業)、生絲貿易業(商業)的經濟新增長點。1872年從安南(今越南)回國,1873年,在家鄉廣東南海西樵簡村堡開辦繼昌隆繅絲廠,辦起了中國第一家蒸汽繅絲廠,成為中國第一位采用機器繅絲新法,並使中國繅絲業從手工作坊式走向企業規模化管理、機械化生產、係統化經營,掀起了紡織業的第一輪工業革命,開創了當時廣東、珠江三角洲甚至全中國紡織業的新篇章,因而被作為中國第一位采用機器繅絲的民族資本家載入史冊,流芳百世。他還是一個敢於與傳統抗衡的先驅。他在安南經商期間,籌集資金建起潔淨磚屋,請國際紅十字會醫護人員,免費為被視為不祥物的臨產土人孕婦接生(此前,土人孕婦待產被逼至郊野或河邊破舊荒涼的草寮去,分娩完才得回家)。為革除“雞米酒”鄉俗,他先從自己做起,規定凡“百豫坊人”(即啟沅父親所衍生的後人)不論男婚女嫁,一律不準搞“雞米酒”,亦不得參加別人的“雞米酒”,窮人拍手叫好,相繼仿效,一改此常令貧窮人家深感頭痛的陋習。這些種種,都足以證明陳啟沅是一位極具革新精神的人。他在中國生絲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日漸低弱之時,懷著“還哺祖國”(陳啟沅語)的心願,率先引進新法,與沿用了幾千年的手工繅絲法的鄉人勢力鬥爭,使“廠絲”競爭力遠遠高於“土絲”,為中國絲業繼續立於不敗之地創下了奇功。1903年在南海去世。

  陳啟沅是我國近代的愛國華僑、著名的民族企業家,他創辦了我國第一家民族資本經營的機器繅絲廠——繼昌隆繅絲廠,繼昌隆繅絲廠的創辦和發展,標誌著繼繅絲工業進入了新的曆史時期,促進了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國繅絲工業的發展,增強了我國絲的出口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一業興,百業旺。繅絲工業的發展,帶動了各有關行業的興旺。繼昌隆繅絲廠的創辦合發展,為我國民族資本的投入指明了方向和道路,繼昌隆繅絲廠由此馳名於世。但這新生的近代工業卻遭到土法繅絲業主的妒忌,封建官府也視此為異端。即使陳啟沅以開辦雜貨、米店、藥店來繁榮簡村經濟,以辦學、興建水利,對鄉民施米贈藥來爭取鄉人的支持,也無法衝破封建勢力。1881年,繼昌隆繅絲廠被迫停辦,陳啟沅隻好將廠遷至澳門。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陳啟沅去世,葬於南海小塘鷓鴣崗。著有《蠶桑譜》、《周易理數會通》、《陳啟沅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