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萬洲】(1865~1943)汕頭峽山鎮人,早年參加中國同盟會。隨後跟隨孫中山先生參加中國革命,先後參加了討伐軍閥袁世凱和軍閥莫榮新,屢立戰功。孫中山逝世後隱居於中山縣,1943年去世。
在潮陽市區(汕頭市潮南區)西17公裏,練江南岸。屬峽山鎮。人口0.69萬。村址四周地勢低窪,溪流環繞。如一風景秀麗小洲,故初名華渚。又因東門外地勢較低,門前石橋兩端常積水,行人須涉水過河,明代曾名下橋。至清代,美稱華橋。公元1275年(南宋)福建漳浦顯宦胡建潮遷此建村。聚落集中,呈塊狀,房舍多為磚瓦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110.67公頃,主種水稻,是鎮水稻高產村之一。有竹木加工、石料加工、五金塑料、服裝製造等廠。有小學1所,1976年旅外僑胞捐建教學樓。村中胡氏大宗祠,明永樂四年建,其建築麵積之大,為潮陽農村祠宇之冠。至今保存完好。村人胡萬洲是同盟會會員,曾協助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有公路通峽山,並接324國道。地處練江中遊南岸的潮南區峽山鎮潮東村,有一座與眾不同的的特殊建築——“將軍第”。它不同於潮汕的傳統建築“四點金”、“下山虎”,更不是“四馬拖車”,而是被人稱為“四廳會”的特殊建築。這座建築物,就是民國初期陸軍中將胡萬州先生的故居。“將軍第”建成後,已引退的胡萬州將軍,雖常住廣州,但經常回鄉探親,住進這“將軍第”。據說當時還為他架設專線電話。。期間,其旅居泰國的子孫也曾回鄉巡看其先輩的故居。後來,這座“將軍第”為胡萬州的曾孫婿許其平一家人所居住。
胡萬洲青年時往香港經商。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前後加入同盟會。後跟隨孫中山參加革命。青年時往香港經商。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前後加入同盟會。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暴發,萬洲在廣州組織民軍,攻占寶安等縣。民國元年(1912),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被選為國民黨粵東支部組織代表。民國5年春在討伐袁世凱中,任護國軍第六軍指揮兼海陸軍司令,先後率軍光複寶安、廣寧、四會等縣,迫使軍閥龍濟光逃往海南島。
胡萬洲,又名胡文輝、胡致祥,是中國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的摯友,反清倒袁(袁世凱)的一代名將。他少負大誌,青年時期離家鄉赴香港經商,對當時清王朝封建專製、腐敗無能十分憤慨。他在香港時結識孫中山先生,受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影響,響應孫中山提出的“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的號召,於1906年參加孫中山先生總理的同盟會,並受孫中山之委托,與胡漢民、鄒魯、陳炯明、任鶴年、黎金庭等人在港成立同盟會香港支部,他任支部評議員。
革命活動
當時,同盟會赤手空拳,經濟十分困難,而作為商賈的胡萬洲家資頗豐,於是他多次出巨資捐贈同盟會在香港開展正常的革命活動。1911年宣統三年,即辛亥年清政府出賣鐵路修築權,激起全國人民的反對。當年12月,孫中山回國,在南京經十七省代表會議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結束了清政府的統治。同年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胡萬洲被選為粵支部的組織代表。當時局已趨穩定之後,胡萬洲遂遣散部隊,回香港繼續經商。誰料,代表地主買辦階級利益的袁世凱竊據了政權,軍閥龍濟光則“助惡長亂”,竊據廣東。
水陸夾攻
此時,胡萬洲聞訊後,在港組織了一批有誌之士的同盟會員,回廣東“共舉義旗,誓除國賊,以安民國”。1916年討伐袁世凱的護國戰役打響時,胡萬洲被任命為護國軍第六軍指揮兼海陸軍司令等職,由於胡萬洲指揮有方,將士英勇驍戰,並與粵海軍司令李玉光配合默契,同被胡萬洲委任的炮兵統領關廷芳,密切配合,協同作戰,因而水陸夾攻,軍威大震,所向披靡,一舉收複了寶安、廣寧、四會、三水、東莞、增城等縣,迫使袁世凱在粵爪牙龍濟光敗走海南島。這一戰役共用去軍費5萬餘元,均係萬州個人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