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 五四運動軸心人物曆史學家——胡適(1 / 3)

【胡適】(1891.12.17—1962.2.24),漢族,安徽績溪人。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曆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因提倡文學改良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胡適是第一位提倡白話文、新詩的學者,致力於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與陳獨秀同為五四運動的軸心人物,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曾擔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中華民國駐美大使等職。胡適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胡適5歲啟蒙,在績溪老家上莊受過9年私塾教育,打下了一定的古文基礎。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學堂、澄衷學堂求學,初步接觸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啟超、嚴複思想的較大影響。

  在胡適的早期成長歲月中,父親這一角色,在實體上,是缺失的,但也不能說胡適的父親對他性格以及精神的養成沒有一絲影響,影響是有的。從胡適出生,到胡適的父親去世,胡適和父親在一起生活的時日長不過一年的時間,在胡適的記憶中,關於父親的印象是模糊的,他以後能憶起的不過是在短暫的相聚中,父親教他識字的情形,以及父親的死訊傳回家鄉時,家裏的淒慘情狀。在《四十自述》中,胡適這樣回憶他的父親:“我小時也很得我父親鍾愛,不滿三歲時他就把教我母親的紅紙方字教我認。父親作教師,母親便在旁作助教。我認的是生字。她便借此溫她的熟字。他太忙時,她就是代理教師。”“這些方字都是我父親親手寫的楷字,我母親終身保存著,因為這些方塊紅箋上都是我們三個人的最神聖的團居生活的紀念。”這樣的天倫之樂雖然極為短暫,但留給胡適和其母親的回憶卻是終生的。

  1904年,他到上海進新式學校,接受《天演論》等新思潮,並開始在《競業旬報》上發表白話文章,後任該報編輯。

  1906年考入中國公學,1910年考取“庚子賠款”第二期官費生赴美國留學,於康乃爾大學先讀農科,後改讀文科。這裏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庚款官費留學生隻取前二百名,考試兩場,文章和雜科(政史地物理化生等),頭一場文章胡適揚揚灑灑一篇得了一百分,第二科超低12分,如此可見他的文章造化!

  1915年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師從哲學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並一生服膺。

  1917年(26歲)夏回國後,任北京大學教授,加入《新青年》編輯部,撰文反對封建主義,宣傳個性自由、民主和科學,積極提倡“文學改良”和白話文學,成為當時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人物。

  同年,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所寫的《嚐試集》是中國第一部白話詩集。且提出寫文章“不作無病之呻吟”,“須言之有物”等主張,為新文學形式作出初步設想。“五四”時期,與李大釗等展開“問題與主義”辯難;陪同來華講學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譯逾兩年;與張君勱等展開“科玄論戰”,是當時“科學派”丁文江的後台。胡適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

  從1920年至1933年,主要從事中國古典小說的研究考證,同時也參與一些政治活動,並一度擔任上海公學校長。

  抗日戰爭初期,出任國民政府國防參議會參議員,1938年被任命為中國駐美國大使。

  他興趣廣泛,著述豐富,作為學者他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職務

  抗日戰爭勝利後,於1946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1949年寄居美國,致力於《水經注》的考證等工作,後來去往台灣。

  1954年,任台灣光複大陸設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57年,出任台灣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位於台北南港)院長。

  1962年,台灣“中央研究院”開會時心髒病猝發,病逝於台北南港。

  少年時代

  1905年,14歲的胡適來到上海梅溪學堂求學。他不懂上海話,所以初來乍到的他就被編到了最低的一班。有一天,國文老師在講解“傳曰:二人同心,其利斷金”這句古文時,隨口說這是《左傳》上的話。等到老師講完後,胡適輕輕地走到老師的講桌前,低聲對他說:“老師,這個‘傳曰’是《易經》裏的《係辭傳》,不是《左傳》。”老師十分驚訝,把老花鏡向上推了推,說:“對呀,我剛才是信口說錯了。”他把胡適拉到身邊又一次上下打量眼前這位一身鄉下打扮的學生,心裏不由得暗暗驚歎。他又仔細詢問了胡適讀過哪些書,背了多少東西,會不會對對子,會不會寫文章,胡適當即寫了一篇文章。文章完成後,老師更是驚呆了。一篇文章洋洋灑灑,滿紙文辭錦繡。於是,第二天就被升到優生班去了。

  後來,胡適又轉入澄衷學堂求學。在上海求學期間,他逐漸接觸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啟超、嚴複思想的較大影響。在課餘時間寫出很多白話文章陸續發表於《竟業旬報》,不久被該報聘為編輯。15歲這年,他就發表了自己編寫的白話小說《真如島》。之後考入中國公學,兩年後又轉入中國新公學,並兼任英文教師。

  留美機會

  1910年,胡適赴京參加“庚款”留學考試。試題中有一道“對對子”題目,上聯是“孫行者”,這一題可難壞了許多考生,一個個抓耳撓腮答不出,胡適卻輕鬆應對,高高興興地走出了考場。批卷的時候老師看到他答的對子是“胡適之”,不禁拍案驚豔。這次考試,雖然他的理科成績很差,但他的語文成績卻是第一名,所以順利過關,成為了一名官費留美生。

  與韋蓮司

  “此時君與我,何處更容他?”

  胡適1910年9月份,即踏上了赴美的旅程。到美國留學後,遵從母親“男女交際尤須留心”的叮囑,有四年的時光不與女同學交往。可是在1914年6月的一次偶然機緣,他卻認識了青年畫家韋蓮司小姐,並且成為與他交往48年的紅顏知己。

  在康奈爾大學讀書時,胡適與康奈爾大學教授亨利·韋蓮司毗鄰而居。或許是出於同校師生又毗鄰而居的關係,胡適經常得到韋蓮司夫人的關照,因此胡適與教授家的過從較多。1914年6月18日胡適應邀參加一個婚禮派對時,邂逅了教授的小女兒,從紐約歸家探望父母的韋蓮司。韋蓮司比胡適大六歲,是家裏最小的女兒。他們一見如故,彼此留下了極好的印象。在胡適的心目中,韋蓮司是個新女性的理想典範。認為她“人品高,學識富,極能思想,高潔幾近狂狷,讀書之多,見地之高,誠非尋常女子所可望其肩背”。“餘所見女子多矣,其真能具思想、識力、魄力、熱誠於一身者,惟一人耳。”胡適在他的日記如此說道。在他們後來的“獨處”時,“幾近狂狷”的韋蓮司,的確對胡適有過情不可遏,動手動腳,欲行不軌的舉動。這可嚇壞了胡適,連忙將他已訂婚的消息告訴給韋蓮司。事後韋蓮司給胡適寫信時還埋怨他不夠開通,不懂風情。哪裏是胡適不懂風情,他是真心愛著韋蓮司的,他們之所以未能如願,其因由一是母親的叮囑限製了他的勇氣;二是韋蓮司的母親反對異國通婚。

  此後,身處異地的胡適與韋蓮司,就借助於通信來互傳情誼。從他們相識到1917年胡適回國前,他們通信不下百餘封。起初,胡適寫給韋蓮司的信,多是表達他對韋蓮司的敬慕和感謝她的幫助;到1917年行將分別時,他才鼓起勇氣,給韋蓮司寫信,述說了他曾“企盼他們能舉行婚禮”的願望和不得不遵從母命的難處。胡適結婚後,他與韋蓮司有幾年沒有聯係。直到1923年韋蓮司失戀以後,心情沮喪,才想起給她留有美好印象的異國藍顏知己胡適,於是就給胡適寫了封信,述說了他們別後的情況。胡適當即給她寫了回信,表示希望舊情複燃,有機會重溫“年輕的日子”。此後的幾十年,胡適重任在身,無力分身嗬護韋蓮司。他們像柏拉圖的精神戀愛那樣,將魚雁的往還作為延續感情聯係的紐帶。1958年夏天,韋蓮司為祝賀胡適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特意定做了一套銀質餐具作為贈禮。後來,他們垂垂老矣,但是每年都寫信問候,相互慰藉。直到1962年胡適逝世後,韋蓮司也沒有嫁人,一直獨守著她與胡適的那段感情。

  與曹誠英

  胡適與曹誠英第一次見麵是在他與江冬秀的婚禮上。曹誠英是胡適三嫂的妹妹,被請來為江冬秀做伴娘的。

  曹誠英,乳名行娟,又名曹佩聲,1902年生於安徽績溪。她同父異母的姐姐是胡適異母三哥的妻子。她父親生前將她與鄰村的富戶指腹為婚,17歲時嫁給這家富戶的公子胡冠英。婚後,曹誠英考入杭州第一女子師範學校讀書。但因曹誠英結婚後三年仍無身孕,胡冠英在母親的安排下納一小妾。為此,接受了五四新思潮洗禮的曹誠英憤而提出離婚。

  胡適對這位比自己小11歲的伴娘很有好感,曹誠英也很景仰大名鼎鼎的年輕學者胡適。此後,他們開始通信,曹誠英給胡適寫信,請求胡適指導她寫詩和修改詩作。1921年在杭州女師讀書的安徽籍學生擬編輯《安徽旅杭學會報》,曹誠英自報奮勇,請著名教授胡適為她們編輯的寫發刊詞。胡適很爽快地答應了她的要求。1923年4月,胡適到上海參加研究新學製課程起草委員會的會議。休會期間胡適到杭州遊玩,順便看望已經離婚的小表妹曹誠英。在會議結束後,便利用北大教授五年一次的休假,再度來到杭州,在煙霞洞的和尚廟租了房住下。當時杭州女師也放暑假,曹誠英就以陪伴胡適養病為名,到煙霞洞與胡適同居一室。三個月後,胡適回到北平,向江冬秀提出離婚。江冬秀以殺死兩個兒子相威脅,胡適便隻有委曲求全,不敢再提離婚之事。曹誠英也隻好將她與胡適的愛情結晶墮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