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國民黨一級上將農林部部長——陳濟棠(1 / 3)

【陳濟棠】(1890.2.12—1954.11.3),字伯南,漢族客家人,粵係軍閥代表,中國國民黨一級上將,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華民國農林部部長。長時間主政廣東,政治上與南京中央政府分庭抗禮,在經濟、文化和市政建設方麵則頗多建設。有南天王之稱。

  陳濟棠,廣東防城東興馬路和廣東湛江市那良鎮那巴村(今港防城區)人。其孫陳耀顯現在是美國舊金山客家崇正會會長。陳濟棠於1890年2月12日出生在東興馬路鎮客家人聚集區。1907年,陳考入廣州陸軍小學,秘密加入了同盟會。辛亥革命後,又入廣東陸軍速成學校。之後任粵軍軍官,從排長累升至團長。在護法戰爭及討伐陳炯明戰爭中,陳追隨孫中山先生,任粵軍李濟深部第2旅旅長。1925年國民政府成立,陳濟棠任李濟深部下,國民革命軍第4軍11師師長兼任欽(州)廉(州)警備司令。

  1927年北伐期間,共產黨在南昌武裝兵變,葉挺、賀龍南下廣東潮、梅一帶。陳濟棠率軍阻截。1928年後任第4軍軍長兼西區綏靖委員、廣東編遣特派員,討逆軍第八路軍總指揮,曾率部鎮壓工農武裝。1929年3月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同年蔣桂戰爭起,李濟琛被蔣介石扣押在湯山,陳濟棠支持蔣介石。之後,陳升任第4軍軍長兼廣東綏靖委員,駐紮廣州,然後再任第8集團軍總司令。

  1930年通電反蔣。1931年,乘胡漢民被蔣介石軟禁,通電反蔣並驅走廣東省長陳銘樞。同年5月,汪精衛等於廣州另立國民政府,陳任第1集團軍司令。同年9月發生“九·一八”事變後,廣州國民政府取消。之後數年,陳集廣東黨政軍大權於一身。1932年任國民黨西南執行部和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常委。同年蔣介石為對付共產黨,仍任命陳濟棠為贛粵閩湘邊區“剿匪”總司令,兼任江西“剿共”南路總司令。1936年聯合桂係,發動反蔣抗日的“六一事變”。失敗後經香港赴歐洲。1937年9月回國後,被任命為國民政府委員會、最高國防委員會委員。1940年任農林部長。1946年任海南特區行政長官兼警備司令。1949年,任海南行政長官兼海南警備司令。1950年4月逃往台灣,後任台灣“總統府”資政、戰略顧問。1954年11月3日卒於台灣,獲厚葬於台北市新北投。陳濟棠舉殯時,台北及香港都有盛大的送葬儀仗。

  陳濟棠主政期間(1929年-1936年),對廣東發展頗有建樹。先後興建各類工廠,港口公路,大中小學等。廣州百業繁榮,市政建設成績顯著,如海珠橋,中山紀念堂,中山大學五山新校舍,愛群大廈等等,以及30多條馬路,皆是陳濟棠主政廣東時興建。被稱為老廣州的黃金時代。香港的珠海書院亦為陳濟棠戰後於廣州所建。

  選擇革命

  陳濟棠出生在一個亦耕亦讀的家庭。父親名謙受又名金益,係清季秀才,在鄉間設私塾,教書多年。大哥陳維周,早年在防城東興做過星相業,篤信陰陽邪道,對陳濟棠的影響極大。他6歲開始入私塾讀書,8歲喪母。他性孝,待人接物總顯出一片忠誠,故頗受人稱頌。16歲時應鄉試,榜列第3。因感於國家外侮頻仍,清室行政腐敗不堪,他無心再求仕進,蓄誌從戎,曾先在縣城習警政,後於1907年入廣東陸軍小學。次年春,他由陸小教官鄧鏗介紹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他轉入陸軍速成學校步兵科。

  陳濟棠在陸軍小學時,成績較差,特別是正步老操不好,每逢校閱,他都被留在室內搞衛生。陸小畢業時,他是最末一名。在畢業祝酒時,各同學都向名列榜首的梁安邦祝酒,說梁前途遠大。梁喝得醉昏昏,聽得樂滋滋,便忘乎所以地說:"大家都有辦法,除了陳伯南以外。"當時有位同學說:"不要小看陳濟棠,他可能比別人走得更遠"。梁一聽氣憤地說:"伯南如能出人頭地,我給他捧靴。"說得陳濟棠麵紅耳赤,默不作聲。後來,陳濟棠掌握了廣東軍政大權,梁為謀取職務,隻得來找陳濟棠說:"伯南!伯南!我給你捧靴來了。"陳濟棠說:"老同學何必開玩笑,現有一個交通團團長缺,未知你肯屈就否?"梁喜出望外,但一直當了八年交通團長未升遷過。

  武裝政變

  1913年,陳濟棠在廣東陸軍速成學校步兵科畢業後,在廣東地方部隊任排長,不久升任連長。1915年,他參加討袁(世凱)倒龍(濟光)戰爭。失敗後,輾轉到肇慶投護國軍的林虎部。1917年,他奉命率部駐防陽江剿匪。亂平後,他率先以兵工作修橋建設,因而積功升任營長。1920年粵桂戰爭中,他脫離了林虎部。11月,粵軍參謀長鄧鏗組建粵軍第一師,他應邀在該師任第四團(團長陳銘樞)第1營營長。1922年6月,陳炯明策動反對孫中山,並要挾廣東所有部隊參加他的反叛行動。團長陳銘樞因參與反對孫中山感到內心慚愧,不久離職去南京,第四團暫時由陳濟棠統領,回駐肇慶。年底,孫中山聯絡滇軍楊希閔、桂軍劉震寰入粵討伐陳炯明,陳濟棠表示支持孫中山。此時,奉陳炯明之命去梧州指揮打滇桂軍的葉舉,路過肇慶,逼第1師將領飲雞血酒發誓表明同心打滇桂軍。在李濟琛的布置下,陳濟棠與鄧演達、張發奎奮起兵變,配合滇桂軍合力進攻,擊敗了陳炯明的叛軍,重新占領了廣州。

  1923年1月,陳濟棠升任第1師第2旅旅長,率部隨師長李濟琛移駐江門整訓。4月,桂軍沈鴻英部進攻廣州,第1師奉命討伐,溯西江追擊。陳濟棠指揮第2旅配合張發奎、鄧演達部攻破肇慶城,並乘勝占領了西江。7月,兩廣革命勢力在梧州會師,成立西江督辦公署,李濟琛任督辦,陳濟棠兼任督辦公署參謀長。此後,他奉李濟琛之命與徐景唐等曾3次率部入廣西,協助黃紹竑、李宗仁、白崇禧收拾桂局,解決了沈鴻英、陸榮廷的部隊,統一了廣西,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1925年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粵軍第1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4軍,李濟琛任軍長,陳濟棠升任第11師師長。該年秋冬間,陳率部參加第2次東征和南征戰役,一直打到海南島。

  派係相爭

  北伐時,陳濟棠率部駐防高、雷、欽、廉地區,兼任欽廉警備司令,從事南路的綏靖工作。他對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內心抵觸,在他駐北海期間,壓製工人、農民運動,排斥進步青年,又使其胞兄陳維周承辦各項捐務,牟取暴利,引起各方不滿。陳看到這種於己不利的形勢,便與他的親信師參謀長李揚敬、師政治部主任林翼中密商,決定出國考察,借以緩和氣氛和博取進步的外衣。1926年冬,他便請準去蘇聯和一些歐洲國家進行考察。

  陳濟棠正在蘇聯考察時,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政變,在上海廣州進行大屠殺,第11師也從欽、廉、高、雷地區調回廣州,擔任警備,配合清黨行動。除得知這一消息,認為這是回國複職尋求發展的大好時機,便於6月間回國。他一到南京,就向蔣介石呈報反蘇反共意見,又在"總理紀念周"上作反蘇反共報告。他說:"共產黨是本黨的反對黨,是危害本黨的唯一敵人"。"赤色帝國主義者的蘇俄,是我們最大最可惡的敵人。"寧漢分裂後,他回到廣州,一麵以他的心腹李揚敬、林翼中、林時清等向各方疏通,一麵請廣東省財政廳廳長古應芬向李濟琛進言,給他複任第11師師長職務。

  陳濟棠複職後,利用廣東正在擴編軍隊的機會,把與他有矛盾的副師長鄧世增調離第11師,改任餘漢謀為副師長,並把所屬各團、營長換了一些親信人物。他在各種場合,極力宣傳要繼承鄧鏗師長和孫總理的遺誌,建設三民主義的中國。同時,他又做了些改善官兵生活的事情,鞏固他在第11師的地位。

  這年9月,"八·一"南昌起義部隊進入廣東,陳濟棠與徐景唐、薛嶽等師馳赴潮汕,阻擊葉挺、賀龍率領的起義軍。陳部屬千五百元購買青翠玉石送往南京,供刻製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黨部印章。

  陳濟棠剛剛掌握廣東軍權,在蔣桂戰爭中失利敗回廣西的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便傾全桂之兵,向廣東進攻,於5月上旬占領了西江各縣。擁李濟琛的粵軍第5軍軍長徐景唐也舉兵響應,直逼廣州。陳濟棠深感"廣東存亡,在此一戰",遂以保境安民為號召,動員全部粵軍同桂軍決戰。他采取各個擊破的戰略,以一部兵力(蔡廷鍇旅)牽製徐景唐部,集中主力於花縣的赤坭、白坭地帶向桂軍進行全力反攻,將李、白部戰敗,並乘勝追至廣西邊境,以香翰屏旅會同蔣介石的第4路軍分途入桂。打敗李、白部後,即增兵粵東,反攻東江的徐景唐部。當徐部向贛南退卻時,陳令蔡廷鍇、香翰屏統率10團兵力銜尾追擊,於7月10日將徐部四麵包圍於信豐,全部殲滅。

  陳濟棠對桂係作戰的勝利,取得了蔣介石的信任。他趁機將廣東部隊整編為五個師,以餘漢謀、香翰屏、李揚敬、蔡廷鍇,蔣光鼐分任第59、62、63、60、61師師長。是年12月初,張發奎在湖北宜昌反蔣戰敗後,退入廣西。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張發奎聯合反蔣,在南寧成立了"護黨救國軍"。為奪占廣東為反蔣基地,張發奎率第3路軍(4個師的編製),由四會、清遠入花縣、從化,擔任左翼攻擊,李宗仁率第8路軍循西江經肇慶,攻粵漢路正麵的軍田,並分兵一部攻佛山。陳濟棠一麵以蔣光鼐、蔡廷鍇兩師分路阻擊,一麵急電請蔣介石發兵支援。不久,蔣派第6路軍朱紹良的3個師入粵助戰。陳濟棠待援軍來到,即展開全線反攻。在爭奪兩龍墟的激戰中,陳部以主力於正麵,配屬空軍支援,連續挫敗張發奎部多次衝鋒,並以蔡廷鍇師從張部左翼迂回包圍,予張部以重創。此時,張部旅長黃鎮球、團長歐震、李漢炯均已負傷,營連幹部傷亡過半,部隊損失三分之二,被迫後撤。張部的潰敗,李宗仁的第8路軍翼側受到威脅,遂全線後撤,擬固守梧州。陳濟棠當即督部長驅直追,並以海軍搶先占領了梧州,李、張軍主力隻好後退到平樂、荔浦一帶集中整頓。陳濟棠見李、張軍主力已集中,未敢深入桂境,就在梧州設總指揮部,軍隊就地休整,以待時機。

  1930年3月,陳濟棠坐鎮梧州,指揮粵軍繼續向廣西腹地進攻。命蔣光鼐,蔡廷鍇兩師經梧州藤縣進占三和墟,向北流的黃紹竑的十五軍發起攻擊,於工6日將黃部和趕來支援的張發奎部第四、第十二軍擊敗。此次曆時兩晝夜的惡戰,雙方傷亡重大。張部營,連、排長傷亡殆盡;陳部損失亦大,繼占領大河(潯江)下遊和玉林五屬一帶後,不敢再進,與桂軍形成隔江對峙的局麵。1930年5月,中原大戰全麵爆發。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和張發奎,為策應馮玉祥、閻錫山作戰,乃放棄廣西,揮軍入湘。陳濟棠獲悉桂軍入湘後,即命餘漢謀師至貴縣接替蔡廷鍇師防務,將蔣光鼐、李楊敬、蔡廷鍇師調至韶關—帶,集中待命。6月3日,張桂軍攻占長沙,前鋒進抵平江、嶽陽,蔣介石急電陳濟棠派兵入湘,截擊張桂軍。陳即任命蔣光鼐為前敵總指揮,率第六十師(師長蔡廷鍇)、第六十一師(師長蔣光鼐),第六十三師(師長李楊敬)入湘作戰。6月10日,粵軍突然攻占衡陽、衡山、安仁一帶,把張桂軍攔腰斬斷,使其首尾不能相顧,迫使張桂軍於15日放棄長沙,退屯禮陵。時其後續部隊黃紹竑部,也被堵截,屯聚於祁陽。

  陳濟棠見張桂軍回師攻衡陽,當即命令蔣光鼐,將三師兵力集中於衡陽附近、湘江東岸東陽渡一帶,趕築陣地,堅城固守,以待援軍。同時,命令後續部隊於九峰、樂昌、韶關間,擇要扼守,捍衛粵北。24日,張桂軍展開對衡陽的圍攻戰。陳部頑強扼守,戰至27日,連續挫敗張桂軍的多次衝擊,使其屯兵於堅壁之於,久攻不克,反而遺屍遍野。28日,何鍵的第四路軍李抱冰師趕到衡陽接防,陳即命蔣、蔡、李三師反守為攻,一舉將張桂軍驅至七、八、九壙一帶。30日,雙方集中兵力,激戰於七壙地區。陳部三個師又一旅的兵力,采取正麵攻擊,翼側迂回的戰術,於7月1日將張桂軍全線擊潰,並擊斃其師長梁重熙,重傷楊騰輝,斃傷和俘虜張桂軍一萬二千餘人,事後,李宗仁在回憶這次戰役時說:"衡陽久攻不下,而敵人援軍雲集。……不得已,再向廣西撤退,情形狼狽不堪。官兵對戰事都十分消極,情況的艱窘,實我軍作戰以來所未曾遇過的。"

  陳濟棠部正在追擊向廣西退卻的張桂軍時,蔣介石已命雲南的龍雲兵分兩路,進攻廣西的南寧和柳州。東北的張學良入關袒蔣,馮、閻敗征已見。陳濟棠鑒於這一局勢的變化,擔心廣西的張桂軍一旦被解決,廣東將受到滇軍的威脅;更害怕大戰一結束。蔣介石會回過頭來吃掉自己。所以,他此時想聯合桂係,取得對蔣的威脅作用,以保持自己在廣東的地位。自此,他對張桂軍作戰采取消極態度,隻派第二縱隊司令餘漢謀,率三個師做虛張聲勢的追擊,以應付蔣介石,並對自己的一些親信說:"蔣介石用金錢官職收買對方的部下,使之倒戈相向,互相仇視,進行火並最後是兔死狗烹,蔣則坐收漁利。"7月上旬,當餘部進到賓陽後,他又令其停止追擊,派信使與李宗仁、白崇禧、張發奎聯係,表示修好,並讓李、白部隊從上林和賓陽之間進到五壙,集中兵力向南寧城外龍雲部猛攻。龍雲要求陳濟棠派兵支援,陳部按兵不動。龍雲怕兩廣軍隊聯合起來對付滇軍,於是立即率部退回雲南。

  同年夏季,蔣介石為加速消滅馮玉祥、閻錫山的軍隊,要求陳濟棠抽調粵軍繼續北上作戰。陳濟棠趁機命陳銘樞的舊部蔣光鼐、蔡廷鍇兩師,北上組成十九路軍,開赴山東、河南同馮、閻兩部作戰。陳濟棠和陳銘樞的矛盾由來已久。早在1929年夏初,當李、白軍進占西江,陳濟棠在北江下遊設防抗拒的緊張階段,陳銘樞為了搞垮陳濟棠,得以兼攝廣東軍政,便捏造餘漢謀(時為陳濟棠的得力旅長)反蔣事實,說餘暗中與徐景唐勾結反蔣,並驅逐兩陳(陳濟棠、陳銘樞),連電向蔣告密,要求將餘扣留。陳濟棠初時信以為真,接蔣電後,便將餘調回廣州扣留。後來,陳濟棠發現這是陳銘樞耍的陰謀,才把餘漢謀釋放,重返前線打敗了李、白軍。從這一事件起,陳濟棠對陳銘樞常存怨恨,伺機報複。這次把蔣、蔡兩師調走,就全部削去了陳銘樞在粵的勢力,使廣東軍成為他清一色的嫡係部隊。但陳銘樞也不示弱,立即大肆招兵買馬,從德國、捷克購進大批新式武器,增編了廣東省政府直屬的保安隊四個團,以填補他在粵的實力真空。從此兩陳的矛盾進一步加深了。同年冬,陳濟棠也以內張,桂軍作戰,任務繁重,兵力不足為借口,經請準蔣介石,增編了兩個直屬獨立旅、三個直屬獨立團、三個師屬教導團、六個旅屬特務營。中原大戰結束後,蔣介石要求他裁減軍隊,削減軍費,蔣支持的省主席陳銘樞又同他明爭暗鬥,更引起他的不滿。

  1931年2月,蔣介石以中原大戰的餘威,宣布準備5月5日召開國民會議,製定訓政時期憲法,選舉總統。立法院長胡漢民表示反對,蔣就於28日將胡漢民扣留於南京湯山。消息傳開,軍政各界都極為震動。胡派首腦人物古應芬等逃往廣州,到處點火,掀起了反蔣高潮。陳濟棠認為這是反蔣的大好機會,即可搏取伸張正義、維護國本的美名,又可以乘機壯大勢力,獨霸一方。於是他就和古應芬聯合,驅逐了親蔣的陳銘樞,奪取廣東政權,樹起了反蔣旗幟。陳銘樞離開廣州後,轉到廬山投蔣,企圖指揮蔣光鼐、蔡廷鍇的十九路軍回師進攻廣州,撲滅陳濟棠的勢力。陳濟棠乃一麵發兵收繳陳銘樞駐紮黃埔的翁照垣、黃固的兩個保安團的軍械,以絕後患,一麵派香翰屏前往贛州,遊說蔣光鼐、蔡廷鍇,勸其勿為陳銘樞、蔣介石所利用,得到了蔣、蔡的同情和答允。

  為了壯大反蔣力量,陳濟棠派林翼中、香翰屏為和談代表,迅速與李宗仁、白崇禧達成妥協,將駐廣西的粵軍撤回廣東的肇慶、韶關,使多年的粵、桂之戰,頓時峰回路轉,化幹戈為玉帛,組成了兩廣聯合反蔣陣線。同時,他以巨款接濟古應芳,去聯合國民黨內各派反蔣勢力。4月30日,國民黨粵方四監委鄧澤如、肖佛成、林森、古應芬等聯名通電彈劾蔣介石。5月3日,由陳濟棠領銜,十名廣東高級將領通電表示擁護。26日,陳濟棠與李宗仁、白崇禧、張發奎、李品仙、餘漢謀、唐生明、薛嶽、吳奇偉等兩廣將領二十餘人聯銜通電,限令蔣介石於四十八小時內下野。該日,陳濟棠還發表了出師討蔣通電。電文中說:"現鄧、林、肖、古諸公,認定首都同誌,已受蔣逆武力威脅,失其自由,中央職權,已不能行使國家法律與本黨紀綱,已全失其劾能,非以革命非常手段,不足以挽救黨國於垂亡,而恢複革命大業於將墮。

  此時,與蔣介石有矛盾的汪精衛的改組派、孫科的太子派李宗仁的新桂係、古應芬和肖佛成的元老派、鄒魯的西山會議派,都陸續湧到了廣州。27日召開了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會非常會議,發表討蔣宣言,另組一個與南京對抗的國民政府,陳濟棠被選為廣州國民政府委員、軍事委員會常委、第一集團軍總司令。接著,粵桂軍向湘贛進兵。南京方麵也調兵遣將,準備在湘、贛一線進行堵截,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