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1898.1.4-1965.3.5)前中華民國副總統,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曆任台灣省政府主席,中國國民黨副總裁,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等職。陳誠主政台灣期間,對穩定國民黨在台統治作用甚大。陳誠是蔣中正的親信,也是自黃埔成立後蔣中正執政的心腹之一,有“小委員長”之稱。國民革命軍內部由陳誠領導的派係亦有“土木係”之稱。
人物簡介
國民黨副總裁陳誠
陳誠,漢族,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高市鄉外村人。字辭修,乳名德馨,別號石叟,國民黨副總裁,軍事統帥。陳誠以18軍為骨幹建立了土木係,從而使他在黃埔係中地位舉足輕重。陳誠不但是黃埔係骨幹將領,而且處處模仿蔣介石,最終成長為一個政治家,他的政治才幹要強於軍事才幹,施政台灣期間,通過一係列的措施穩定了台灣,通過改革為台灣經濟的騰飛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曆:浙江省立第十一師範本科畢業,杭州省立體專畢業,民國十一年(1922)畢業於保定軍校第八期炮科。
經曆:民國十三年(1924年)黃埔軍校上尉特別官佐;民國十五年(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中校參謀;民國十八年(1929年)任十一師師長;民國十九年(1930年)8月任十八軍上將軍長;民國廿七年(1938年)南京政府遷至武漢,任湖北省政府主席,武漢衛戍司令,第六戰區司令長官。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任參謀總長兼海軍總司令。
1949年後任台灣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長”、“副總統”、國民黨中央副總裁。
人物概述
陳誠,青田高市外村人。祖父陳錦藝,一生務農。父名陳應麟,晚清秀才,畢業於杭州兩級師範學堂。曾任青田縣教育科長和縣敬業小學校長,為教育事業服務終身。母為洪氏,育三男一女,長子陳誠,次子陳源(字正修),三子陳敏(字勉修),女兒陳金花。陳誠的原配夫人名吳舜蓮,後娶譚祥為妻。
陳誠從小受學於五叔公陳一鵬,他是清末廩生。陳誠於宣統三年(1911年)
1937年出版的《陳誠將軍持久抗戰論》
畢業於高市養正小學,民國六年(1917年),畢業於浙江省立處州第十一師範本科學校。第二年又考入杭州省立體專學校,畢業後由師長杜誌遠介紹,進入保定軍官學校,民國十一年(1922年)六月,畢業於保定第八期炮科。在浙江陸軍第二師任見習軍官。
民國十二年(1923年)隨鄧演達去廣東參加國民革命軍,在粵軍第一師第三團任上尉副官,後調任大元帥府警衛。民國十三年(1924年)夏,任黃埔軍校上尉特別官佐,教育副官。民國十三年(1924年)一月,任炮兵連連長。九月,參加第二次東征,炮轟惠州城,立了戰功,升任炮二營少校營長。民國十五年(1926年)七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陳誠任總司令部中校參謀。後任預備第一師第三團團長,十一月改任二十一師六十三團上校團長。
民國十六年(1927年)三月,二十一師在浙江龍遊、桐廬戰役中擊敗孫傳芳主力部隊,一舉拿下蘇州,陳誠的六十三團出力最大。四月,任廿一師少將副師長。六月,任廿一師師長,十月,被何應欽借故免職,後由嚴重保薦任軍事委員會軍政廳副廳長。
民國十七年(1928年)四月,任南京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中將警衛司令,七月,任十一師副師長。民國十八年(1929年)春,進駐鄂西襄樊,六月任十一師師長。民國十九年(1930年)四月,在蔣、閻、馮中原大戰中,任討逆軍第二軍副軍長。率十一師進攻濟南,八月,升任十八軍上將軍長,成為蔣介石嫡係部隊的王牌軍。
中原大戰結束後,蔣介石賞識到陳誠的軍事才能,派往江西參加“圍剿”中共革命根據地。民國二十年(1931年),七月,第三次反共圍剿中,任第二路進擊軍總指揮。民國廿二年(1933年)初,在第四次圍剿中,任中路總指揮,到處築公路,築碉堡,步步為營,竭盡全力。後在湖北黃坡和江西宜黃等地被紅軍殲滅近三個師。
同年秋,蔣介石在廬山創辦軍官訓練團,蔣自任團長,陳誠任副團長。民國廿三年(1934年)九月,開始第五次圍剿,任北路第三路總指揮,占領江西廣昌、石城、瑞金等重鎮。十月,紅軍主力開始長征,任駐贛綏預備軍總指揮。十二月,任軍事委員會陸軍整理處處長。民國廿四年(1935年)秋,被派往四川創辦峨嵋軍官訓練團。民國廿五年(1936年)春,中國工農紅軍到達陝北後,陳誠奉蔣介石之命,任晉綏陝寧四省邊區“剿匪”總指揮,率大批國民黨中央軍到山西堵擊紅軍。六月,奉命赴粵設立“廣州行營”,解決陳濟棠、李宗仁聯合反蔣的“兩廣事件”。十二月在“西安事變”中,與蔣介石一起被張學良扣留,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又參與東北軍和西北軍。民國廿六年(1937年)春,任軍政部次長兼武漢行營副主任。
民國廿六年(1937年)春,抗日戰爭爆發,國民黨政府當局抗戰之議未決,陳誠以為,“與其不戰而亡,孰若戰而圖存”。並提出牽製日軍主力,使敵自東而西,不使其由北而南的戰略。日本侵略軍進犯上海,陳誠被任命為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第十五集團軍司令,死守昆山一線,多次組織指揮大會戰。
民國廿七年(1938年)一月,南京政府遷至武漢,湖北成為四川大後方的門戶,陳誠任湖北省主席、武漢衛戍司令和第六戰區司令長官,負責武漢防務。在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抗日統一戰線中,陳誠兼任武漢中央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當時周恩來為副部長。
抗戰期間,陳誠先後還兼珞珈山軍訓團教育長、航空委員會、中央訓I練委員會主任委員、軍委會戰時工作幹部訓練第一團副團長、三民主義青年團書記和中央訓練團教育長。在抗日作戰中,所部取得上高戰役、湖北戰役的勝利。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同年五月,離滇返鄂,指揮對日作戰,取得鄂西大捷。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十一月,任軍政部部長。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一月,兼任後勤部總司令。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六月,任國防部參謀總長兼海軍總司令。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秋,經陳誠策劃,把隆昌、綦江、杭州等地國防部新聞訓練班結業的青年軍複員軍人編成國防部人民服務總隊。其中綦江、隆昌兩個新聞訓練班結業的人員在鄭州編成人民服務第二總隊,顏邦屏任少將總隊長,下轄五個大隊。蔣介石在美國的支持下,發動了空前規模的反共內戰,調集數百萬大軍向解放區發動全麵進攻。十月十七日,陳誠在北平向中外記者宣稱:“三個月至五個月內解決共產黨解放區問題”。然而,全麵進攻卻沒有進展。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八月,蔣介石又委任他為東北行轅主任,派往危機四伏的東北戰場,指揮國民黨軍先後向山東、東北解放區進攻,均被擊潰。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十月,蔣介石為安排後路,派陳誠主持台灣政務,改編和整訓由大陸遷往台灣的部隊,先後被任命為台灣省主席兼台灣警備總司令。並兩度被選為國民黨副總裁,“行政院院長”,1954年被選為中華民國“副總統”。
同年11月,兼任“光複大陸設計委員會”主任委員。1964年3月,再度當選“副總統”。
1963年12月,因病辭去一切職務,於1965年3月5日,因肝癌去世台北,終年67歲。
陳誠去世後,蔣介石為他舉行隆重的葬禮,並親自到靈前獻花圈,並指令張群、何應欽等元老和“五大院院長”諸位大員組成治喪委員會,按國民黨最高級的級別發喪。按他生前的意願,以家鄉傳統的儀式,安葬在台北縣泰山鄉同榮村。
陳誠關心家鄉的教育事業。民國二十年(1931年),資助家鄉高市小學新建校舍,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發起創辦石門中學。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資助高市小學一萬銀元,建成一座三層八間的教學大樓,和一座教師辦公大樓。在民國二十年——三十年間,每年樂助1400銀元為給學校開支費,直接資助到解放前夕。
並贈送石門中學的圖書:《古今圖書集成》1627冊,全國省縣誌3234冊,《四部叢刊》、《萬有文庫》各一套。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支持劉耀東編造《栝蒼叢書》九十卷,由陳誠資助付梓完成。
出身農家
陳誠於1898年1月4日出生在一個世代農家。祖父陳錦雲、曾祖父陳貴芬、高祖父陳生善,均以耕種為業。父親陳希文,晚清秀才,家有薄田,但不甚富有。“戊戌維新”後,改習新學,畢業於杭州初級師範學校,任教於青田縣初級小學,後升任校長。叔父陳一鵬,係前清貢生。母親洪氏,性甚節儉,勤於家務,生有三男一女,陳誠居長,次子正修,幼子勉修,女佚名。她八十五歲那年,壽終於台北。
1912年,陳誠小學畢業後,他父親考慮家庭經濟拮據,打算留他在家裏經營小本生意,佐理家務,讓其弟弟正修考中學。但陳誠卻力圖以求學來改變自己的處境,便自作主張,先在家溫習功課一年,然後瞞著父母,以出外做小買賣為名,步行一百多裏,來到處州(今麗水)蓮城書院投考,被省立第十一師範學校錄取。他父親隻好改變初衷,讓他繼續念書。在學校裏,他愛好體育,單杠、雙杠、木馬、足球、啞鈴操都會兩下子,特別喜歡棍棒,每天早晨都要鍛煉一番臂力。在一次全校性運動會上,他翻單杠還得了第一名。
1917年,陳誠在省立第十一師範學校第二期畢業。剛好,青田縣敬業高等小學缺少體育教師,其父親又是該校校長,有的教師知道陳誠體育不錯,便建議讓他補這個缺。但他父親嚴肅拒絕:“那怎麼成?我身為一校之主,怎麼可以利用職權錄用自己的兒子呢?若是這樣做,豈非被人抓住謀私利的笑柄嗎?”結果沒有去成。這時,陳誠已經二十歲了,經同鄉同學吳子奇的媒介,便和吳的妹妹吳舜蓮結婚。翌年,帶著妻子的嫁妝費到杭州,插班考入體育學校,僅一個月就畢了業。隨後暫居杭州,準備另圖深造。
初入部隊
正當陳誠為前途無著而苦惱的時候,他父親的老朋友、同鄉杜誌遠將軍當選為國會議員,北上就職,途經杭州。他即上門拜訪,請求父執提攜。杜看到這個朋友的後輩找不到出路,又念他年輕,便帶往北京。陳誠借了一張處州中學的畢業文憑,冒名頂替報考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但因考試成績差,身材矮小,不能錄取。後經杜誌遠向陸軍部軍學司司長、主試官魏宗翰疏通,於1919年以備取生名義進了保定軍校第八期炮科。直皖戰爭爆發後,軍校停辦。他南下廣州,在新建粵軍第一師第三團服務,並於1920年加入了中國國民黨。不久,保定軍校複課,仍回校繼續肄業。
陳誠於1922年6月在保定軍校畢業後,被分配到浙江紹興的浙軍第二旅第六團三連當見習官。不久,補為少尉排長。他看到幹了兩年還沒有晉升,便覺得在浙軍中,沒有後台,很難有所作為,決計另找出路。
初識蔣總
這年,鄧演達奉孫中山先生之命,到上海羅致軍官,在廣州大本營組建新軍。陳誠從老鄉那裏得到這一消息後很高興,因在保定軍校學習時,與鄧演達有過一段師生之誼。他即向團部請假,沒有批準,便不顧軍紀的約束,徑自跑到上海投奔鄧演達。12月,隨鄧到了廣州。
當時,鄧演達在粵軍第一師第三團任團長,陳誠被派為上尉副官,旋任上尉連長,擔負孫中山大元帥府的警衛。次年4月,桂軍司令沈鴻英暗中勾結北洋軍閥政府,發動叛亂。5月,陳誠隨孫中山出征西江,在肇慶與桂軍馮葆初部作戰中,胸部中彈,進醫院治療。時任粵軍參謀長的蔣介石適來肇慶,乘便赴醫院慰問傷員,對陳誠撫慰有加。此為陳誠第一次認識蔣介石。
得到褒獎
1924年6月,黃埔軍校正式建立。陳誠被該校教練部副主任鄧演達、學生隊副總隊長援引,於9月調到學校任上尉特別官佐(即候差軍官),擔任教育副官之職。第二年,學校設炮兵科,因陳誠係保定軍校炮科出身,就改任炮兵科教官,兼炮兵隊區隊長。有一次,他跟鄧演達訪友歸營,見天將黎明,不能再睡,便讀起《三民主義》。校長蔣介石巡視路過,發現他正襟危坐,聚精會神恭讀,便停步問道:“你叫什麼名字?”陳誠抬頭一看,是蔣校長,立即立正回答。隨後,蔣介石又接連問:“孫總理倡導的三民主義是什麼?”“你記得本校開學時總理對本校師生的訓詞嗎?”陳誠挺著胸脯,都一一背了出來。蔣介石聽了連連點頭,拍拍陳誠的肩:“好的,好的。詩曰‘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你努力吧!”
次年元旦,黃埔軍校成立炮兵營。陳誠被蔣介石命為第一連連長。2月,參加第一次東征,討伐陳炯明。15日拂曉,攻擊淡水城的戰鬥打響,蔣介石親自在炮兵陣地上督戰。陳誠指揮炮兵,猛烈轟擊,命中目標,摧毀城牆多處,由教導第—、第二團官兵組成的奮勇隊隨即從缺口發起衝擊,攻下淡水城。東征初戰告捷,陳誠的炮連受到蔣介石的讚許。
1925年3月12日拂曉,陳炯明的林虎部,乘右翼的東征軍久戰疲憊,大舉反攻,與教導第一團激戰於棉湖。當時,教導第一團以千餘之兵力,獨擋二萬多之敵,情況十分險惡。在指揮所督戰的蔣介石看到陳炯明部步步逼近,焦急地和蘇聯顧問鮑羅廷驅車趕到炮兵陣地,氣得衝著陳誠吼道:“娘希匹,你的幾門山炮都啞了嗎?你這個炮兵連長也不想想辦法,把炮架起來打打看!”右臂掛了彩的陳誠,一咬牙上了炮台,親自將炮瞄向陳炯明的城垛指揮所,連開三炮,發發炮彈都在陳的大本營中開花。全連炮兵看到連長打響了,個個抖擻精神,向敵軍開炮,阻止敵軍的進攻。在指揮所的蔣介石從觀察鏡裏看到敵軍被炮火轟散,四處奔逃,高興地對鮑羅廷說:“這個連長不錯,打得準!”再次得到蔣介石的讚賞。
5月底,東征軍回師廣州。剛剛步入軍界的陳誠,獲得了“三炮起家"的美稱,覺得日後跟著蔣介石有奔頭。正當他洋洋得意之際,突然接到家母的電報:“辭修吾兒,你父病逝,迅速回鄉治喪。”當時,他很矛盾,既擔心回鄉治喪會影響自己的前程;又怕不回去,落個不孝子孫的名聲。思前顧後,還是請假回了老家。料理父親喪事後,因傷未痊愈,沒有和妻子同房,引起妻子猜疑,認為他作了官,有外遇,看不起土裏土氣的山裏老婆,便憤而用剪刀刺喉自殺,後送醫院救治未死。陳誠見家裏接連出事,十分灰心,不想回廣東,跑到杭州請求省長夏超在警界找一個位置,可是沒有被錄用,隻得再回廣州炮兵營。
6月,陳誠奉命參加平定桂軍劉震寰部和滇軍楊希閔部的叛亂。13日,敗退增城的楊希閔部胡思舜旅,突然回師廣州,反攻觀音山。正率炮連在北校場出操的陳誠,見事態危急,當機立斷,命炮兵向滇軍轟擊,首發擊倒胡旅的軍旗,敵軍驚恐,四散奔逃。黃埔教導團聞警趕去,將胡旅殲滅。
9月,國民黨政府為統一廣東計,進行第二次東征,徹底消滅陳炯明部。10月,在攻克號稱天險的惠州城戰役中,陳誠眼看先鋒隊接近城垛時,受敵之側防火力點阻擊,死傷枕藉,便親率山炮一連,推進到北門外距城樓約四百米處,直接瞄準轟擊,將敵側防機槍火力點悉數摧毀,掩護登城部隊攻克惠州,立下了戰功,獲賞銀五百元。這時,他更受到蔣介石的器重,被提升為炮兵第二營營長。次年春,鄧演達任黃埔軍校教育長,嚴重任教練部主任,陳誠被調任炮兵科長。6月,又升任嚴重的第一補充師籌備處主任兼第三團團長。
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後,陳誠率第三團隨東路軍第二縱隊進軍江西贛州。不久,第一補充師改番號為第二十一師,第三團也改為第六十三團。他仍任該團上校團長。
1927年1月,第二十一師進抵浙江衢州,擔任中路作戰任務,在龍遊、蘭溪一帶,與孫傳芳、孟昭月部展開激戰。2月中旬,退據杭州。喘息稍定的孟部,複圖反攻。陳誠率第六十三團在桐廬西北浪石埠過江,與敵三師之眾背水苦戰數日,傷亡巨大。後來,他帶領一支特務隊,在深夜突襲敵之司令部。敵軍不知虛實,自相驚擾,倉皇退走。第二十一師乘勢追擊,克服新登,繼入杭州,浙江乃定。
浙江底定後,北伐軍分三路進攻蘇皖。第二十一師隨東路軍取淞滬,陳誠率第六十三團攻占吳江。1927年3月22日,攻克蘇州,複下鬆江,在常熟東門外河下截擊直魯軍畢庶澄輕重部隊和軍官教導團,俘獲甚眾。1927年4月7日,進駐南京。隨即,他因功升任第二十一師少將副師長,仍兼第六十三團團長。度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這天,陳誠來到師長嚴重官邸打聽時局,請求方略。嚴說:“我要解甲歸田。你自己拿定主意吧。”他想起自己到黃埔軍校以來,受到蔣介石的賞識,覺得蔣“登龍有術”,政變“必有成功之可能”。當受蔣召見時,即表示說:“要與鈞座共進退,堅決擁護總司令的英明決策!”
嚴重不願隨蔣倒行逆施,乃托病請假,保薦陳誠升代第二十一師師長。第二天,他又前往謁嚴,說:“現在凡是積極肯幹的就被視為共產黨,這樣誰還敢幹!”繼又含著眼淚說:“師長,你走了,我是沒法子幹的。”嚴慰勉他說:“這是一支革命的部隊,你要好好地維持下去;我雖然離開,當盡力幫你的忙。”
5月,蔣介石繼續“北伐”。陳誠奉命率第二十一師由鎮江渡江北上,相繼占領清江浦、海州、徐州等地。6月下旬,奉調回師南京。這時,唐生智揮師東下討蔣。陳誠又率部前往徐州雲龍山一線,掩護“北伐”軍總退卻,受到蔣介石的嘉許。7月,年僅三十歲的陳誠被提升為第二十一師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