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寶】(1891~1939.5.6),字善夫,1891年出生於浙江黃岩縣橫街鄉馬院村(今台州市路橋區橫街鎮馬院村),少時父母雙亡,家境貧苦,作新小學校長準免費入學。20歲從軍南京入伍生隊,後入湖北陸軍預備學校。民國5年(1916)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步科第3期,任浙軍2師連長,營長。
1926年,參加北伐,大小40餘戰皆捷,升79師中將副師長,1935年任師長。1937年抗戰爆發後,率部參加淞滬會戰,痛擊鬆井石根指揮的日本華中方麵軍,立有戰功,1938年夏晉升為第26軍軍長兼第79師師長,移駐江西永修,12月專任26軍軍長。
1939年5月6日,在南昌會戰中激戰日軍,中彈犧牲,終年49歲。
1940年7月7日,國民政府發布命令,追贈陳安寶烈士為陸軍上將。
個人簡介
陳安寶,男,漢族,1891年出生浙江黃岩縣橫街鄉馬院村。家境貧寒,少年父母雙亡,自幼聰明好學,敢作敢為。得以免費在當地作新小學讀書。他學習成績優秀,尊師敬長,深受老師的喜愛和同學們的擁戴。由於家庭生活窘迫,陳安寶中途輟學。清末時期,朝政腐敗,國事衰微,陳安寶立誌尋求民族革命,富國強兵之路。不久辛亥革命爆發,陳安寶在革命浪潮影響下,決心從軍救國。1911年底,安寶20歲,他從家鄉趕到南京,考入當時南京臨時政府屬下的入伍生隊,不久,又轉到湖北陸軍預備學堂學習。後轉保定軍校,成為該校第三期學員。在校期間,他刻苦認真,孜孜不倦,以優異成績贏得好評。1916年畢業,在浙江陸軍第二師任排、連長。1926年,二師響應北伐,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軍,先後在該軍一師、六師任營長,參加了北伐西征各大戰役,身經戰鬥40多次。1930年升任三十三團團長。1931年升任十七旅旅長。
1933年調任七十九師副師長,1935年任師長,部隊先後駐紮在黔南和陝西一帶。
1936年,他率第七十九師駐在貴陽南部的獨山鎮。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爆發,多次請纓上陣殺敵。陳安寶將軍奉令率全師到河南省輝縣一帶集結,加入程潛將軍領導的第一戰區的戰鬥序列,10月,陳安寶奉命向南開拔到鬆滬一帶;堅持該防線數月,完成了上級交給的阻擊牽製敵人的任務。
1938年2月,陳安寶奉命率部隊從諸暨渡富春江向餘杭的敵人攻擊;1938年12月,陳安寶專任軍長。
1939年3月17日,南昌會戰打響,陳安寶在南潯一線阻擊101師團。27日南昌失守,陳率79、26、預6師及江西保安12團,守衛鄱陽湖東西兩岸和撫河東岸。
4月22日,南昌反擊戰開始,79師劃歸32集團軍總司令上官雲相指揮,渡撫河,克謝埠市,攻至南昌附近岡下、關村、蓮塘,與各主攻部隊向縱深發展,克複機場、車站,突入南昌城防工事。27日,日機狂轟濫炸,並施放毒氣;日軍增援部隊突破阻擊。雙方主力在蓮塘血戰,反複爭奪,79師傷亡慘重,段朗如膽怯畏縮,貽誤戰機,被軍前正法。
5月5日,陳安寶赴蓮塘指揮3個師主攻南昌。6日晨,日機狂炸指揮部。日軍主力在優勢炮火掩護下,瘋狂反攻,經激烈反複爭奪,陣地逐漸縮小。下午,26師師長劉雨卿受重傷,預備隊拚光。4時許,陳安寶僅帶數人冒炮火往前沿督戰,途經姚莊中彈犧牲,戰場僅拾一腿,終年49歲。南昌會戰第二戰役失敗。靈柩返鄉,沿途群眾自發設祭。
1940年8月,中國共產黨也在延安為抗日民族英雄張自忠、陳安寶、鄭作民、鍾毅緒將軍舉行公祭,延安各界舉行追悼大會。毛澤東、朱德、周恩來親自題寫了挽詞,還以延安各界名義給他們的家屬發了慰問電。
浙江省人民政府於1983年12日批準,授予革命烈士稱號。
出資建學校
陳安寶,台州市路橋人,一八九一年他生於橫街馬院的一戶農民家庭。由於家境十分貧窮,陳安寶從小就幫助家庭幹活,他與當地的孩子一道打豬草給豬吃,抓蚱蜢給雞吃。稍大一點,就去田裏抓泥鰍、黃鱔,拿到街上賣。再大一點,就跟著父親去田裏幹活,如摸田、車水。
本地作新小學的一個老師家,離安寶家不遠。一次,這位老師對安寶的父親說:“老陳嗬,我看你家的安寶十分聰明伶俐,年紀這麼大了,還不送他去讀點書,認識幾個字,將來要後悔的。”老陳說:“老師,你也知道,我家十分窮,哪有錢拿來給他讀書?”
老師說:“我也知道你家無錢,我去同校長說,盡量減免學費。”
作新小學的校長是個熱道心腸的人,他一心想為國家培養棟梁之材,聽了老師的介紹,知道安寶年小懂事,品質優良,於是同意全免他的學費。
安寶沒有辜負校長老師的期望,自進入作新讀書以來,成績十分優異,而且尊師愛友,校裏的雜務爭著去幹,校長老師誇獎不已。
但由於家庭經濟確實困難,學費雖免,家裏卻負擔不了他的生活費,安寶隻好中途輟學,回家幫助父親幹活。校長老師十分惋惜,隻好送些書籍給他,叮囑他閑時不忘學習。
不久辛亥革命爆發,安寶決心從軍報國。他把這個想法對校長和老師說,他們都十分讚成。校長說:“安寶嗬,這是你報效國家的機會,要好好幹,不要辜負我們的期望。”校長拿出自己積蓄下來的錢,其他老師也都買了一些用品,師生依依不舍地告別。
陳安寶出資修建的安寶小學
陳安寶每次變化、戰鬥、提升,都寫信告訴作新小學的校長老師,感謝他們的培養。而校長的回信告訴他家鄉民眾期待著他殺亂立功,為家鄉爭光,作新小學的學生們把他當作榜樣,長大為國出力,使他都感到十分溫暖,周身充滿力量。不過後來一段時間,他沒有接到校長來信。向家鄉的親人打聽,才知道作新小學房屋破損陳舊,無錢修理,校長終日愁眉苦臉,因為學校辦不下去了。
安寶得到這樣消息,也急得不得了,自思現在戰事吃緊,無法回去,立即慷慨解囊,寄錢到家鄉,叫校長重新選址,建造新的作新小學。
新校舍建洋嶼街邊,嶄新的小洋房式,是當時當地最好的建築,周邊的群眾為之驕傲。家鄉的民眾十分感謝陳安寶將軍的義舉,就把作新小學命名為“安寶小學”。
北伐建功勳
1916年,陳安寶從保定軍校畢業,服役於當時浙江陸軍第二師,擔任排長和連長。作為一個軍人,他執行命令堅決,作戰勇敢,善於與士兵打成一片,頗有大將之才,深受長官的賞識。但當時國內形勢混亂,軍閥內戰連綿不斷,黎民百姓痛苦不堪,陳安寶深感救國強兵之誌無法實現,經常悶悶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