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解放軍後勤學院院長中顧委——陳漫遠(1 / 1)

  【陳漫遠】(1911.12-1986.11.22),又名陳萬源,廣西蒙山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人民解放軍的優秀軍事指揮員、原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原解放軍後勤學院院長。著有《冬雷》、《萍跡詩蹤》等小說。

  簡介

  陳漫遠,又名陳萬源。廣西蒙山人。1911年12月生於蒙山鎮北樓村,192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1月轉為中國共產黨,1929年12月參加著名的"百色起義",1986年11月2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5歲。

  生平

  1923年考入桂林儲才中學,1924年轉入梧州第二中學。參加過愛國學生運動。

  192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因家貧輟學,到蒼梧書社作店員。

  1927年1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受黨的派遣到店員工會工作,任廣西梧州店員工會書記。同年4月被捕入獄。

  1929年5月獲釋後到廣西恩隆縣(今田東縣)當小學教員,不久入廣西警備第4大隊當見習政訓員。

  同年12月參加百色起義,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7軍,任連指導員、營政委。參加了創建右江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後隨部轉戰桂、湘、粵、贛等省邊界地區。

  1931年7月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後,曆任紅3軍團7軍19師56團政委,江西軍區獨立四師政委,粵贛軍區政治部主任,紅1軍團2師政治部主任、1軍團政治部敵工部部長等職。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三、四、五次反“圍剿”和長征。

  1936年任紅15軍團73師政委。參加了東征、西征和山城堡等戰役。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15師344旅參謀長,參加了平型關戰鬥。後任晉察冀軍區第3軍分區司令員,參與開辟和鞏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鬥爭,率部參加了北嶽區反“掃蕩”等戰鬥。

  1940年春到延安。

  1941年秋任中共中央軍委作戰室主任、軍委2局代理局長。

  1942年起任八路軍120師兼晉綏軍區司令部參謀處長、直屬軍分區司令員,晉綏軍區副參謀長、參謀長。1945年4月出席了在延安召開的中共第7次全國代表大會。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參謀長,華北軍區第1兵團參謀長、第18兵團參謀長、副司令員。參與組織指揮太原等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廣西桂林軍管會主任,廣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代理主席,中共廣西省委副書記、第2書記、第1書記等職。領導廣西軍民肅清匪患、建立政權,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1956年9月被選為中共第8屆候補中央委員。

  1958年入中央高級黨校學習。

  1960年任北京農業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

  1964年任農墾部副部長。“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

  1976年2月恢複工作,任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顧問。

  1977年底任後勤學院院長。

  1982年9月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86年11月22日在北京病逝。

  作品

  陳漫遠曾經將自己的革命經曆撰寫過一部27萬字自傳體的小說《冬雷》、《萍跡詩蹤》、《從南昌起義至渡江戰役》。

  貢獻

  陳漫遠在北京農業大學任職時正值國家暫時困難時期,在這種背景下,他主持製定了一係列工作綱要、改革方案、發展規劃等,並認真貫徹執行黨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他帶領全校克服困難,在恢複、穩定教學秩序的工作中,貫徹以教學為主,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方針,提高了教學質量。他組織教師攀登科學高峰,攻克難關,重視發揮知識分子特別是專家、教授的作用,並突出抓緊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為恢複、穩定教學秩序,使學校各項工作製度化、正規化和健康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陳漫遠黨性強、識大體、顧大局,處處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他對中國革命戰爭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研究頗有見地。他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奮鬥了60個春秋,貢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建立了不朽的功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