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建築科技大展出1(4)
釉料色別黃丹馬牙
石黛赭
石硝鉛末紫英石銅末無名異蘇麻
尼青黃釉一料306斤102斤8斤青釉一料10斤10斤5斤6兩8兩綠釉一料102斤306斤15斤
8兩藍釉一料10斤10斤1斤
4兩6兩10兩黑釉一料102斤306斤22斤108斤白釉一料50斤15斤每一料約澆瓦料1000個(片),若殿門通脊吻獸大料不拘此數。明代,磚的生產大量增長,不僅民間建築普遍使用磚瓦,全國大部分州、縣城都包砌磚麵,特別是河北、山西二省內長達千餘公裏的萬裏長城,在十五、六世紀間,大部分修建為雄厚的磚城,工程規模之大是舉世聞名的。
明清兩代王朝為滿足大規模營建工程的需要,設官窯燒造磚瓦。山東臨清窯專門生產城磚、斧刃磚,分柴薪窯和煤炭窯兩種,前者生產黑城磚,後者生產白城磚,每年產量不下百萬塊。白城磚用於修建宮殿、壇廟和陵寢,黑城磚用於修建城垣和下水道。一般的青磚、青瓦則由工部的黑窯廠燒造。產品有各種型號的方磚、平身磚、券、副磚、線磚、滾子磚和望板磚,各種型號的筒瓦、板瓦、勾頭、滴水、花邊瓦和瓦條,各種型號的獅、馬、吻獸等。此外,還生產質量較高的削割瓦,專供城樓和府第工程使用。至於高級建築物所用的鋪地金磚,則於蘇州設官窯燒造,從蘇、鬆一帶征集技術熟練的窯匠精心團造。所產二尺二、二尺、尺七細料方磚,質地堅膩,棱角方正,反映了古代陶冶匠師的高度技術水平。
明清兩代,宮廷建築所需的各種石料,和磚瓦一樣例由工部委官開采,於房山大石窩采漢白玉、青白石;於馬鞍山采青砂石、紫石;於白虎澗、鯰魚口采豆渣石;後來又在牛欄山和石景山開采青砂石;於江蘇省徐、淮地區開采花斑石。房山所采漢白玉石潔白如玉,專供宮廷、陵寢、壇廟階砌欄楯之用,柔和而易琢,鏤為龍鳳芝草之形,具有極高的裝飾效果,如北京故宮三大殿,天壇祈年殿、圜丘壇的漢白玉須彌座、欄幹就是很珍貴的範例,花斑石由於石紋斑斕美麗,多用於宮殿和苑囿作鋪地材料。此外,還有虎皮石,苑囿中多用以壘砌圍牆和房屋的台基,既經濟又美觀,所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古代匠師在因材施用方麵的卓越成就。
在使用木材方麵,明代的統治階級非常奢侈,興建重大建築工程都要從四川、湖廣、江西、浙江等地采辦楠木、樟木、柏木、檀木、花梨木及桅木、杉木;從山西、河北等地采辦鬆木、柏木、椴木、榆木和槐木等大量木材,以應工需。宮殿、陵寢和壇廟等高級建築用楠木製作梁、柱和門窗裝修;用柏木(或楠木、樟木)製作鬥栱;用杉木製作檁條、圓椽和望板;用樟木製作飛簷椽,翹椽,山花、博縫和雀替;用鬆木製作連簷、瓦口;用柏木、榆木製作地丁和橋樁;用桐皮槁做鷹架木等等。
明初曾使用了許多大尺度的材料,例如天安門和端門的明間跨度長達85米以上,這個跨度是空前的。昌平明長稜恩殿用直徑達117米、高23米的整根楠木柱,尺寸之巨大是國內罕見的。入清以後,宮廷工程由於缺乏巨大木材,不得不用小塊木料拚接成柱子和梁,外加鐵箍拚合成材,因而解決了用料問題,這是一種經濟有效的施工方法。清朝營建大項工程,由於缺乏楠木。乃轉向大量使用黃鬆作主要建築材料,這是明清兩代在大木用材方麵的顯著差別。
在木結構方麵,元朝一方麵保留唐宋以來的傳統,而另一方麵,部分地方建築承繼著金朝,在結構上作了某些新的嚐試。元朝許多殿宇柱子排列靈活,往往與屋架不作對稱的聯係,而是用大內額在內額上排屋架形成減柱、移柱的做法。《營造法式》中的斜栿,在元朝建築中占有突出地位。斜栿由柱頭鬥栱上挑,承兩步甚至三步椽子。這建築的梁架多用原木並且適應材料的形狀有許多靈活的構造,有些材料則用拚合料。雖然元朝這些新的變革沒有直接被明朝建築繼承下來,但某些構架原則卻在明清時期得到了發展。最重要的是鬥栱結構機能的減弱,原來唐宋鬥栱的下昂,從元朝起有些已成為純裝飾性的構件,而將梁外端做成巨大耍頭,伸出鬥栱外側,承托挑簷檁;內簷各節點上的鬥栱也逐漸減少,將梁身直接置於柱上或插入柱內,使梁與柱的交接更加緊密。明清時期的樓閣建築,都將內柱直接升向上層,而去掉了遼金樓閣建築中常見的上下層柱間的鬥栱。這種結構方式在樓閣的整體性上無疑具有更大的優點,如承德普寧寺的大乘閣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